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华夏族的发展和华夏认同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0 道试题
1 . 春秋时期,周襄王娶狄女为妻,甚至立为王后;晋献公在娶狄女为妻后,又娶戎女骊姬及其妹妹为妻;晋文公重耳曾出逃于狄,娶狄女季槐为妻。这可用来说明春秋时期
A.礼崩乐坏,人伦尽毁B.华夷通婚,民族交融
C.美美与共,和谐共生D.包容开放,华夏认同
2 . 湖北云梦郑家湖墓地位于战国楚王城城址东南郊,前时段墓葬陶器、漆器具备浓郁楚文化特色;后时段墓葬仍有楚文化遗存,尤为珍贵的是木觚的出土,觚上文字的字体是典型的秦隶。以上考古发现不能够印证(     
A.中央集权已确立B.多元文化的融合
C.人群迁徙与交融D.楚秦嬗递的过程
2024-02-21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主城区七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从周平王东迁前后开始,“中国”的周边地区,特别是南方的“蛮夷”地带,除了移居中原的,当地的人们也越来越愿意接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主动向“华夏”靠近,逐渐转化为“中国”。促使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分封制的瓦解B.宗法制的强化C.诸侯国的强大D.生产力的进步
2024-01-25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丹东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春秋郯国国君郯子出身东夷,而他在追述东夷部族历史时涉及到黄帝、炎帝、共工、太皞、少皞、颛顼等6位古帝王,多为传说中的华夏先祖。其意在强调(     
A.华夷同源共祖B.区域交往密切
C.国家实现统一D.贵族矛盾缓和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有学者指出,春秋战国时,各族都述说、记录祖先的起源故事,形成纷杂的古帝王、英雄传说。在各民族的竞争与融合中,这些故事、传说彼此串联起来,到汉代后,逐渐形成共同的历史记忆,入主汉地的各少数民族往往自称是炎黄之后。这一变化反映了(       
A.国家形成统一基本格局B.儒学正统地位正式确立
C.西周的政治秩序被破坏D.华夏认同观念逐渐形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春秋时期的百余个国家,到战国初期只剩下了二十余个。战国七雄大都是多民族政权,齐国有东夷各族,秦国有西戎各族,燕国有狄族,楚国有夷族、越族等。各民族与华夏族的交往十分密切,共同推动中华文明的发展。这些现象说明(       
A.战争激化了各民族之间的矛盾B.各诸侯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C.兼并战争客观上推动民族交融D.兼并战争导致了西周秩序瓦解
7 . 下图是出土于河南和尚岭2号墓的春秋晚期楚国文物,其壶身既有楚地传说中的鸟头蛇身像,也有中原地区传说中龙的画像。据此可说明,当时(     
   
     嵌红铜画像壶
A.楚地冶炼技术比中原地区先进B.中原与楚地区域文化交融互鉴
C.楚地与中原地区绘画风格一致D.龙蛇已成为中华各族共同图腾
8 . 春秋时期,孔子作《春秋》,强调在大一统下明“夷夏之辨”;战国时期,“夷夏之防”不再被强调,华夏与周边“戎夷”共同构成“天下”的观念常见于当时的文献。这说明,战国时期(     
A.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B.各族间差异逐渐消除
C.大一统趋势日益增强D.传统的观念完全瓦解
2023-07-12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大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春秋时期,人们热衷于抬出家族中拥有特殊地位的祖先,以提升自身地位。在追认祖先的风潮中,商人始祖契、周人始祖后稷被许多族群塑造出具有神话色彩的共同先祖。这反映出(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B.华夏认同的观念得到了发展
C.儒家大一统观念的影响D.华夏族与周边民族同源共祖
10 . 如表各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材料结论
A山西垣曲县北白鹅村东周王畿墓地,出土了具有西北戎狄文化典型特征的虎纹铜罐东周时期华夏族群与戎狄族群存在交往交融
B地中海东岸的城市帕尔米拉古城遗迹,考古挖掘出来自汉代的丝绸纺织品样本帕尔米拉文明与汉朝曾开展直接的丝绸贸易
C河南尉氏县后大庄村元墓,出土了农民纳粮彩绘壁画元代赋役征收采用实物形式,并不征收货币
D圆明园清代皇家稻田遗迹,考古发现了田埂和水稻植硅石古代中国有长期重视农业生产的优良传统
A.AB.BC.CD.D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