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华夏族的发展和华夏认同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梅山文化”最早可以追溯至远古时期。据《五帝本纪》记载:楚湘地区盛行“驱邪赶鬼”、“收魂收吓”等梅山教习俗,这与东汉道教中“驱邪捉鬼”“算命风水”等义理相互印证。由此可见古代(     

A.梅山文化历史渊源深厚B.文化认同意识已经具备
C.宗教文化的继承与发展D.古代文明神秘色彩浓厚
2 . 先秦文献对蚩尤多有丑化,描绘的形象如同恶魔。但战国以后发生了变化,秦朝以蚩尤为东方八神之一,刘邦起兵时“祠黄帝、祭蚩尤”。蚩尤成为古代中国各族共同尊崇的战神。这反映了战国以来(       
A.不断强化中央集权的程度B.注重血缘的宗法制开始瓦解
C.对华夏文化认同感的增强D.各民族的文化差异已经消除
2022-07-08更新 | 214次组卷 | 4卷引用:第2课诸侯纷争和变法运动-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课后培优分级练(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3 . 中华文化是在中华大地上产生和发展的,以农为本,并经过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与不同地区的民族文化交流与交融,从而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材料论述的是中华文化起源与发展的
A.本土性B.开放性C.包容性D.封闭性
2022-06-16更新 | 538次组卷 | 8卷引用: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纲要上同步练测
4 . 吴国贵族自称是太伯(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长子)之后,但很长时间内却并未表现出亲近华夏的一面。而在春秋时期他们开始强调自身的华夏血缘,吴国获得了华夏的支持。这为吴国进入中原地区,参与其他华夏诸侯国盟会、争霸提供了依据。这反映了
A.夷狄普遍认同华夏文化B.吴国贵族具有华夏血统
C.周天子的统治日趋稳固D.政治利益影响华夏认同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传国玉玺是中国历代正统皇帝的信物,相传为秦始皇用和氏璧制成。西晋末至东晋初,传国玉玺先后为匈奴建立的前赵、氐族建立的后赵所获。他们讥讽没有玉玺的东晋皇帝为“白板天子”。这一现象
A.根本上体现了民族冲突的阶级实质
B.一定程度说明传国信物是统治基础
C.充分体现了小农经济的狭隘性特征
D.侧面反映了民族认同在冲突中发展
2022-05-13更新 | 493次组卷 | 16卷引用:第4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配套练习·解析)-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配套练习(新教材版)
6 . 下图为公元前769年一公元前221年每十年发生的诸侯国间战争发展趋势图(横轴的“1”表示第一个十年,即前769年至前760年,由此类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①华夏认同强化②血缘关系弱化③诸侯国君权力加强④社会经济发展停滞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7 . 战国时期,诸国将夏王朝与商王朝的故地设定为中原一带,各自论述了自己的国家如何对这些地方享有正当的统治权。曾被中原各国视为蛮夷的楚国也宣称三皇五帝中的“祝融”是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
A.华夏认同观念的发展B.夷夏矛盾基本解决
C.宗法制度被广泛认可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8 .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自称为“华夏”。即使彼此之间发生战争,也不会把敌对的诸侯国蔑称为“夷”或“戎”。由此可见
A.分封制已完全瓦解B.民族认同得到加强
C.社会思想发生剧变D.诸侯进行广泛合作
9 . 据文献记载,楚地崇拜火神,西周王宛一带崇拜农神;楚地方言称哺乳为“谷”,将老虎叫作“於菟”。春秋战国时期,不少北方的名士将楚人讥嘲为“南蛮鴃舌(讲话像鸟叫般难懂)之人”。这反映出
A.中原文化对周边的渗透加强B.南北文化存在较大差异
C.分封制导致地区间交往停滞D.华夏文明的多元一体性
2021-11-12更新 | 924次组卷 | 4卷引用:第14课文化遗产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高二历史期中期末复习背记练(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10 . 读下图,图1到图2的变化总体上反映了,春秋到战国
A.民族交融的趋势加强B.分封制退出历史舞台
C.统一多民族国家出现D.周天子权威开始动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