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23-24高三上·陕西安康·阶段练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春秋以来,郑、卫等地兴起的民间音乐,受欢迎程度远超周朝官方所倡导的雅乐。其遭到孔子“亡国之音”“淫声”的斥责,却受到齐宣王、魏文侯等新兴地主阶层的赞叹。这一时期,对郑卫之声的不同态度(     
A.预示了社会转型的趋势B.说明了音乐功能的增强
C.反映了礼乐制度的巩固D.促成了民间音乐的兴起
2023-12-13更新 | 123次组卷 | 4卷引用:黄金卷04-【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天津专用)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时期的士是等级制度中贵族的最后一个等级,需要在官学中学习“六艺”等文武知识与才学。春秋战国时期,“士”作为一个特殊的阶层崛起,以知识与才学为各诸侯国所重视;士的来源广泛,私学成为“士”的教育主要途径,士在各诸侯国中担任各种官职有带兵作战、有纵横外交、有担任一国之相和各级行政、有从事教育的,士的派别也非常之多。

材料二   经历两汉,“士”成为儒学之士的主要称谓,以学习儒家经典“五经”为主,也重视“御”“射”“求”“数”等六艺中的实际才学,但到魏晋时期,“士”固化为特殊的阶层。隋唐宋元,“士”的来源又逐渐广泛。明清时期,“士”主要指科举达到秀才以上的读书人,所读之书基本以“四书”“五经”为主。

材料三   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部分)

代次出生时间(年)代表人物职业(或身份)
第一代:
晚清一代
18651880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官僚
第二代:
五四一代
18801895鲁迅、胡适、陈独秀、李大钊、梁漱溟、陈寅恪等教授、报人、编辑、作家等
第三代:
后五四一代
18951910周恩来、邓小平、傅斯年、顾颉刚、朱自清等政治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文学家等

——摘编自许纪霖《安身立命:大时代中的知识人》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士”内涵变化的原因,简析春秋战国时期“士”对当时社会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两汉至明清时期“士”内涵的几次变化,并指出隋唐以来变化的主要因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三代知识分子的群体形象,并指出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共同价值追求。
2023-11-16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重点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先秦时期,儒家以仁义而尊圣,道家以自然无为而崇圣,墨家以事功原则而希圣,法家以专制暴力而扬圣。且各家都尊称本派研习典籍为“经”,从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的方向寻求突破。这反映了诸子百家意在(  )
A.推行仁政理念B.重建社会秩序
C.完成思想统一D.发展理论体系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先秦各家思想中都包含着许多对人的身心如何安放问题的思考,孔孟认为身体需要安身之处,而心灵的安居之所更为重要;道家认为人要遵循万事万物运动变化规律,明确了人应以“道”为精神居处。这反映出先秦时期(     
A.诸子百家思想趋于统一B.社会动荡致使人心思定
C.礼崩乐坏导致社会混乱D.儒道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2023-08-14更新 | 1322次组卷 | 19卷引用:天津市第四十七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春秋战国时期,孟子指出天下当“定于一”,墨子主张“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管仲提出“衡石一称,斗斛一量”、“书同名、车同轨”的主张。这一局面(        
A.表明宗法礼乐制度已瓦解B.反映贵族丧失了世袭特权
C.体现了中央集权制的确立D.折射出传统秩序遭到破坏
2023-03-22更新 | 852次组卷 | 13卷引用:天津市第四十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确立有一个“试错”的过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游说诸侯,以求自售;秦始皇重用韩非法家之说;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界“大一统”局面形成。这一变化过程反映了(     
A.诸子百家逐渐走向消亡B.社会大变革由思想主导
C.中国从分裂走向了统一D.儒家学说顺应时代潮流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春秋乱世中,礼崩乐坏,风云激荡,社会缺乏严苛的等级限制,从而使人才的迅速涌现、扶摇直上成为可能;同时各国相争的复杂局势使得对于人才招揽和“独占”的需求较一国统治之时大大增加。在此背景下,客卿制度逐渐形成,识人文化逐渐兴起,并在各国变法改革、私学兴起等动力的推动下迅速走向繁荣。客卿制度是荟萃、善待人才的缩影,其中折射出的识人文化是当时的盛行之风,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材料二:北宋士大夫表现出一种崭新的精神面貌。从建国初赵普的屡次谏言,到中期的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无不反映出宋代士人为维护封建政权而做出的最大努力,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在当时士人中间并不是个别现象,这同前代士人逃隐山林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宋代科举制的完善,给普通士人入仕打开了方便之门。全国各地不论是京畿,还是闽、蜀、两广等偏远地区,到处都是读书应举之人。士人挑灯夜读,为求取功名奔波于漫漫求仕途中。由于科举朝着策论、轻诗赋,重能力、轻浮文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士人具有以文章为工具,利用经术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使士人改变了以往的治学方法和思维方式,形成了士人独具特色的文化风格。       

材料三 黄宗羲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春秋战国时期识人文化形成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士风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3)材料三反映了黄宗羲怎样的思想?指出这种思想与传统儒家思想的关系。
2021-10-25更新 | 154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2021·全国·一模
名校
8 .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评价音乐的标准是“善”和“美”,墨子主张“非乐”。庄子把音乐分为“天籁”“地籁”和“人籁”三类,他崇尚“天籁”反对主观作用的“人籁”音乐。这些关于音乐的不同主张反映了
A.各国现实统治需要的差异性B.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C.音乐思想是哲学认识的再现D.社会转型推动文化创新
2021-01-02更新 | 1024次组卷 | 14卷引用:2022年高考历史押题预测卷02(天津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