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7 道试题
1 .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材料二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

材料三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

——《韩非子》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
(2)指出材料二、三中的老子、韩非子分别是哪一思想流派的代表。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时代背景。
2022-11-28更新 | 663次组卷 | 23卷引用: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宝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早期文明从夏商重巫到西周重史,史官文化逐渐形成。史官文化有三个特点:一是学在王宫,平民百姓没有文化;二是职在史官,史官之外的官吏无权记录;三是包罗万象,史官记载的内容涉及国家大事的方方面面,几乎涵盖精神文化的全部。这充分体现了史官文化的独占性与封闭性。到了春秋时期,西周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一统局面日益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混乱局面所取代,整个社会面临着大动荡和大分化。一个从独占性、封闭性文化向普及型、开放型文化发展的转化过程逐渐形成。

——摘编自罗德荣、胡如光《春秋战国文化传播的历史进步》

材料二   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激烈的阶级斗争激发了人们强烈的参政意识。对于当时社会变革中的种种问题,人们提出自己的认识和主张,这些认识和主张大部分是围绕政治思想上的论述而逐层铺展开的。人们“为学”是为了实际的政治,这就决定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具有普遍的政治色彩。同时,随着物质文明发展迅速,财富、享受、欲望与野心、权势、罪恶同步增长,文明进步与道德沦丧背离,思想家们生发改变现状的种种主张,并为此锲而不舍地追求。此外,长期的封建割据、封闭的自然经济、迥异的地理环境、各地独特的民俗风情,使列国文化步入独立发展的轨道,形成了风格各异的区域文化。

——摘编自王景润《简论春秋战国文化的时代特色》


(1)简述材料一中春秋战国时期文化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原因及影响。
(2)概括材料二中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时代特色。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思想史的黄金时代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得益于此时丰厚的文化积累,在沉积和发酵了两千多年后,内部的压力已经足够大,加上适当的外部条件,就出现了春秋战国时的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

——摘编自王磊《一个黄金时代的形成与终结--对战国百家争鸣现象的一种解读》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各家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老子认为“我       无为而民自化”,孟子认为“王如施仁政……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韩非认为“以法为教”“法不阿贵”,墨子认为“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状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摘编自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的“内部压力”与“外部条件”。
(2)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道、儒、墨、法四种思想流派的治国主张,并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
2023-05-18更新 | 438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绥葫芦岛市中县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士”原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的“食田”,受过“六艺”教育,能文能武,战时可充当下级军官,平时可作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了分化,既无田可食,又失去原来的职守,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主持仪式的赞礼人,于是“士”就成为知识分子的统称。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汉朝皇帝的高招是,延揽始终坚持封建制度的学派来支持中央集权的国家……中央集权国家的理念逐渐与这个文人阶层和儒家信徒紧密结合起来。这个文人阶层原来捍卫的是旧封建制锻度,但是在此之后,他们一直反对任何分裂活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士”社会地位转变的原因。指出春秋战国之际,以孔子为代表的“士”追求的目标。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时期促使儒家信徒的国家理念发生变化的措施及这些措施产生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周前半期称为春秋,公元前475年以后即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较西周发生了很大变化。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同样也表现在学术文化领域。各国君主出于政治需要,对各家学派基本上能采取较为公允的态度,由此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他们的活跃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当时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战国时期儒家学派和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家争鸣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食客”又有“舍人,客,门客,门下客,门人,门子”等称呼。食客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他们以不事生产,寄食于权贵之家,为其服务,并寻找个人发展的机会为主要特征。从经济学角度看,他们似乎是社会的边缘人,但是他们却活跃于政治、外交的舞台,如商鞅、李斯、蔺相如、毛遂等,而吕不韦的食客集体著述的《吕氏春秋》一书,显示了他们在思想政治上深邃的见解和扎实的理论功底,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杨宁宁《社会变迁条件下的春秋战国食客》

材料二   汉初贵族养士的风气很盛,强大的诸侯王都大量招致宾客游士,扈从左右,其中有文学之士,有儒生、方士,还有纵横论辩之士。诸侯王策划反叛时,宾客游士往往是他们的重要助手,所以汉武帝力加压制,颁布了《左官律》和《附益法》,前者规定王国官为“左官”,以示歧视,后者限制士人与诸王交游。从此以后,诸侯王唯得衣食租税,不能参与政事,其中支脉疏远的人,就与一般富室无异了。

——摘编自邓广铭等《百科名家中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食客”产生的背景,并分析其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汉代游士阶层的兴衰。
2023-12-05更新 | 274次组卷 | 6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信息卷(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7 .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经济、政治和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图1:春秋战国时期的铁犁        图2:春秋末期穿有鼻环的牛尊

材料二   根据《汉书》记载: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大约有“千八百国”。到春秋时期,还剩140多个诸侯国;到战国初期,就只剩下十几个诸侯国了。

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一现象对周王朝的统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材料二中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请用“一分为二”的唯物史观简要评述这一变化。
(3)材料三这些学派“互相辩论”的目的是什么?并说明其历史意义?
(4)材料三中的局面形成与材料一、二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2023-05-30更新 | 26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普通高中2023年高二学业水平合格性考(二)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时期,学术领域“百家争鸣”的出现绝非偶然,夏商西周时期为之奠定了两个并重且不可分离的历史基础:人才和思想资源……西周末年礼崩乐坏,士作为低级贵族从政治结构中游离出来。在生存压力之下,士面临着再就业的选择。士再就业的事实,决定他们必须在自己原有知识基础之上,根据现实的需要,提出不同的思想观念和解决方案,并在私学兴起的背景之下不断强化自身独特的思想立场,这些举措推动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促进了轴心时期中国思想的突破。

——摘编自何善蒙《“士”的再就业与百家争鸣》等

材料二   就当时而言,百家争鸣在经济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繁荣,而封建经济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文化的进一步繁荣,并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在文化上,百家争鸣使教育从原来局限于统治阶级内部进行的“学在官府”发展成为人人都能够通过不同渠道获取知识的“学在民间”。知识分子对世界观和社会现象进行思考,使文化传播和文明进步都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摘编自谭苏《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条件,并分析材料一中“士”的再就业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9 . 中国古代自秦汉以后坚持实行以郡县制为主体的地方行政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 分)

材料一

《论语•宪问》:“一匡天下”
《墨子》:“一同天下”
《孟子》:(天下)“定于一”
《荀子》:“天下为一,诸侯为臣,通达之属莫不服从”

材料二   唐朝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令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明末清初顾炎武在《郡县论》中也说:“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也,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


(1)根据材料一,指出表中思想家的共同主张,结合所学,分析这种主张形成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这两位思想家的共识,结合所学,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简要分析中国古代自秦汉以后坚持推行郡县体制的原因,并简述其历史作用。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激烈变革的时代为背景,以崛起的士阶层为骨干,以兴旺的私学为基地,战国时代,学术思想界出现了诸子并起,学派林立,相互驳难的空前繁荣的文化气象,揭开了中国文化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篇章。

——摘编自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宋代在哲学方面突破了五代以来沉闷墨守的局面,伴随通经致用,讲求义理以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出现了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为代表的理学等诸多流派。……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佛入儒,建构成新儒学体系,不仅升华了抽象思辨,而且高扬士人刚健挺拔的道德理性和节操意识。

——摘编自杨迪《如梦如幻的大宋王朝》

材料三   明清之际是诸种矛盾交织、发生翻天覆地巨变的时代。一方面封建专制集权高度膨胀,礼教纲常愈趋苛严;另一方面统治阶级极端腐败,纲纪凌夷,政教失控,危机四伏,正统礼教的腐朽阴暗面暴露得更加充分。……明中后工商业的发展和近代科学的传入,也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为思想界注入新的时代气息。一些先进知识分子……提出了经世致用的主张,在意识形态领域掀起了一股要求个性解放、平等、自由的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

——摘编自施建中《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揭开了中国文化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篇章”的历史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理学在传统儒学基础上的创新之处并列举其基本内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清初社会思潮的特点。
2022-07-23更新 | 25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湖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