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吴起(前440—前381),卫国左氏(今山东定陶西)人,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面对战国的社会现实,吴起认为“内修文德”与“外治武备”是相辅相成的,他告诫魏文侯只“修文德”不“治武备”无法确保国家安全,提醒魏文侯不要重蹈“昔承桑氏之君,修德废武,以灭其国”的历史覆辙。他在《吴子》中还指出,军事人才的选拔任用必须“简募良才,以备不虞”,认为通过“礼”“义”的教育可以提高军人的思想觉悟,可以形成“进死为荣,退生为辱”的荣辱观,必须重视军队的教育和训练,增强其守纪观念。《吴子兵法》从战争观、治军思想、作战思想三个方面建立起较为完备、深刻的军事思想体系,反映了战国初期军事斗争的实践经验。

——摘编自付海滨、薛国安《〈吴子兵法〉军事思想综论》

(1)根据材料,概括吴起军事思想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吴起的军事思想。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500年,在世界史上往往被称为古典时代。在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变化的同时,人类所面临的问题也日益增加且复杂化,灾害与苦难与日俱增,这迫使人类中的智者开始思考宇宙问题、社会发展规律的问题和人类本身的命运问题。差不多同时,在中国、印度和希腊都出现了许多哲学家、思想家,他们对上述问题分别给出了自己的回答,由此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摘编自[]皮特·N.斯特思斯等著《全球文明史》

材料二   曾两次访问中国的希腊文学巨匠卡赞扎基斯(18831957)说:“苏格拉底和孔子是人类的两张面具,面具之下是同一张人类理性的面孔。”苏格拉底以“善”为基本价值取向,认为“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他提出“德行就是知识,知识就是美德”,这里的“知识”和“德行”相当于儒学思想里的“知”和“行”。他希望人们务力学习知识,为德为善;主张善是人的本性,是整个世界的终极准则。

——摘编自吴晨璐《从“轴心时代”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思想看中西方的差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典时代主要文明区出现伟大思想家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人类理性的面孔”在苏格拉底和孔子思想中的体现。
2023-03-27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2022-2023学年高一3月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在定位包括自己国家领域的地域时,大都会不厌其烦地通过各种形式顼自己的历史与夏商周三朝相关联。楚国则将本国历史往前推,从黄帝之孙颛顼开始,对三代历史则予以消极评价。这一现象反映了
A.“家国一体”观念已初步形成B.各诸侯国对统治正当性的争夺
C.楚文化与中原仍有根本冲突D.百家争鸣存在瓦解共识的危害
4 . 春秋战国时期,具有能量、信息的各种士人频繁地在各国、各政治集团,甚至各社会阶层之间交换能量、信息,讲学之风一时遍及各国。这一状况在当时直接(     
A.促成了百家争鸣B.导致了诸侯争霸C.影响了士人崛起D.开启了变法运动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文教事业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革而变革。受奴隶主贵族垄断的“学在官府”教育逐渐走向没落。流散在四方的王官为了养家糊口,只有出卖知识。而没落的贵族子弟、新涌出来的新兴地主分子和挣脱枷锁的自由民,又迫切需要学习文化知识。二者的结合加速了“学在四夷”格局的形成。此外,儒、墨、道、法等学派思想家为宣传学说,也纷纷聚徒讲学。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文教发展史上第一次质的飞跃,其重大意义不可低估。

——摘编自张传燧朱璋龙《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四次重大变革及其启示》

材料二   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武帝置《五经》博士,后又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标志着太学教育的正式开始。此后西汉诸帝继续推行太学教育,至成帝末年,太学生员一度增加到三千人。因博士数量及博士弟子员数额有限,私授儒学的现象在汉代也是蔚然成风绝大多数的授业者都会被朝廷或地方官府延请聘用。此外,很多经学出身的官员退隐后,也会把教授儒学作为自己闲居生活的一部分。正如阎步克说:“汉代民间私学之地位并不低于太学。”

——摘编自孙立涛《汉代儒学教育模式与儒生成长之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文教发展的特点,并简述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较于春秋战国时期,汉代文教事业发展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时期,学术文化活动为王室所垄断,接受学术文化教育的群体也仅限于贵旌不弟春秋以降,则出现“畴人(掌管天文、历法的史官)子弟分散,或在诸夏,或在夷狄”的现象,伴西周礼乐文化流向社会,推动了民间教育的发展。儒、墨、道、法等学派思想家为宣传学说”也纷纷聚徒讲学,企图以自己的学说统一天下。

——摘编自刘爱敏《西周至汉初的学术发展脉络》

材料二   当时(魏晋南北朝时期)一切学术文化,可谓莫不寄存于门第中,由于门第之护持而得传习不中断,亦因门第之培育,而得生长有发展。

——摘自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文化发展的特点,并简述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学术文化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作为战国时期的士人阶层,在当时道术为天下裂的时代,面对现实社会,尤其是对百姓疾苦的深切体会,极力倡导仁政思想,尤其关注,倡导与民同乐”“保民而王。他抱着苟不至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的价值追求,自信地认为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并积极奔走各诸侯国,以践行自己的济世志趣……“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孟子的济世志趣顺应了当时社会知识群体的价值追求和政治需求,而在当时天下方务於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的社会,孟子却倡导唐、虞、三代之德,他的这种主张又未能解决当时统治阶层的需要。

——改编自张炜芳《孟子高昂的济世追求》

材料二   黄宗羲在批判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之后,进一步提出了“变法救世”的具体措施。

主张

措施

置相权以分君权原夫作君之意,所以治天下也,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也,分身之君也。
设学校以监视朝政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
实行仁政,降低税率,减轻民众负担授田于民,以什一为则,未授之田,而二十一为则。

——改编自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孟子“济世思想”的不足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黄宗羲的“变法救世”主张及措施。
2023-07-11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法家学派为了论证以法治取代礼治的必然性和优越性,对于法的概念等进行了探讨。慎子说:“法者,所以齐天下之动,至公大定之制也。故智者不得越法而肆谋,辩者不得越法而肆议,士不得背法而有名,臣不得背法而有功……骨肉可刑,亲戚可灭,至法不可阙也。”韩非也认为只有“去私曲,就公法”,才可以“民安而国治”。

——摘编自张晋藩《法尚公平:中国古代的法治追求》

材料二   自秦以来,中国二千年的法律是“为上而立”的,是专制帝王用来“驱迫束缚其臣民”,使臣民“恐怖慑服”的“防奸”手段。他强调政府应该为民立法,这样才合乎“天理人情”,才是“治国之法”……“法之既立,虽天子不可以不循也”。

——摘编自严复《法意》(1909年)

材料三   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取得历史性成就。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法治政府建设稳步推进,司法体制不断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

——摘编自《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4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法治思想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严复的法治思想。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中国实施依法治国的意义。
2024-05-13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