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孟子、荀子的思想主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 道试题
1 . 下表为荀子和贾谊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二者认识不同的根源在于(     
荀子“入境,观其民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其畏有司而顺,古之风也”
贾谊“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
A.阶级立场的差异B.主观情感的左右
C.治国理念的不同D.历史认知的偏差
2024-05-03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部分省级示范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测试历史试题
2 .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下列言论属于上述学派的是(     
A.“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B.“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C.“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D.“五德之次,从所不胜,故虞土、夏木、殷金、周火”
2024-05-02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部分高中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2024·贵州·二模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孔子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孟子也有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这些思想(     
A.促成了古代民本思想的产生B.反映了思想家目空一切
C.适应了春秋战国的政治需求D.体现了文化自信的气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战国初期魏国西门豹治邺(位于殷墟以北15公里),邺县还有“为河伯娶妇”的风俗,时任邺令西门豹表面上遵循本地习俗,实际却借口把女巫及其弟子和三老先后投入漳河;战国中期孟子与梁惠王谈论行政之道时,讲:“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上述材料集中体现了(        
A.儒家民本重民思想已经出现B.神权与王权结合的理念遗存
C.国家治理的理性化价值取向D.官僚政治与民间传统的碰撞
2023-11-04更新 | 257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

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是以诸子百家的学术文化为载体。诸子百家通过不同的角度、方法和途径对文化进行重建、形成不同的文化转型模式。礼乐文化精神向理性和人(民)本文化精神的转变,是先秦诸子学术文化转型的核心内容。

——摘编自潘俊杰《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中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关于人(民)本思想的主张,并简析其产生的背景。
2023-09-28更新 | 19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孝感市七县市一中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2023·江西上饶·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汉书•艺文志》言“凡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然而先秦诸子虽“各引一端”,如表中论述体现了(  )
著作相关论述
《孟子》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韩非子》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
《吕氏春秋》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不得休息。
A.中央集权的最终确立B.社会转型的诉求
C.诸子思想的完全统一D.君主专制的意义
2023-09-21更新 | 200次组卷 | 5卷引用:黄金卷02-【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湖北专用)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诸子对劳动教育有着深刻的理解。《论语·子路》中说,“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春秋时期的敬姜教育子弟“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墨子教育子弟“故圣人作诲男耕稼树艺,以为民食”。孟子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摘编自何杨勇《先秦儒道墨三家的劳动教育思想与启示》

材料二   英国经济学家贝勒斯是提出学校劳动教育思想的先行者,他认为,必须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他提出要创办工业学校,“工业学校应使富人有利可图,使穷人能过上一种丰衣足食的生活,使青年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亚当·斯密(17231790年)也说:“假使普通人民的儿童有时在学校学习的但于他全无用处的一知半解的拉丁文取消不教,而代以几何学及机械学的初步知识,那么,这一阶级的文化教育,也许就会达到所可能达到的最完善程度。”

——摘编自徐辉《从生产性到育人性:西方劳动教育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启示》


(1)根据材料,概括先秦的劳动教育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18世纪英国劳动教育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2023-08-29更新 | 211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北省襄阳市宜城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战国时期,荀子从“性恶论”出发,倡导“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这说明其思想特点是(     
A.强调内圣外王B.主张法术并用C.倡导礼法并施D.体现外儒内法
2023-08-28更新 | 376次组卷 | 4卷引用:2023年湖北省高考历史猜题卷(三)
9 . 战国时期,荀子认为:“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仪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性情而导之也”,同时强调“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据此可知,荀子主张(       
A.克已复礼B.人性本恶C.隆礼重法D.有教无类
10 .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生普遍主张十分之一的税率。如《春秋公羊传》言“什一行而颂声作”,孟子对此补充道:“轻(于十分之一)则大貉(北方少数民族之一,含贬义)、小貉,重则大桀、小桀。”这集中反映了孟子的(     
A.重农主张B.民本情怀C.中庸思维D.德治追求
2023-06-28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十堰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