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孟子、荀子的思想主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能载舟,水则覆舟。”

——摘编自《孟子》

材料二   黄宗羲的民本思想标志着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达到了新的水平。不管他所设计的制度是否能够实现优良的社会生活,但他对政治制度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达到了民本思想的极致。他的思想透显出政治与伦理分离的萌芽,成为中国古代伦理政治观转变的先驱。黄宗羲的民本思想提出以后,在二百年内处于默默无闻的地位。直到鸦片战争以后,思想家们逐渐认识到西方的强大不仅仅在于其船坚炮利,更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于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家都将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一再诠释,以其作为宣传民主和革命的工具。

——李石《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中“本”的含义——以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为例》

材料三   孙中山的民本思想,经历了一个不断升华的过程。早期的孙中山对“民”的认识,更多的是同情,是重民、爱民与救民。到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把以“民”为主体的三民主义,作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在政治理念上也实现了由传统的民本思想向近代民主主义的飞跃。中华民国建立后,他主张“建设一世界上最富强最快乐之国家为民所有、为民所治、为民所享者”。在“民有”方面,孙中山认为:民有是指四万万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在“民治”方面,是指人民理应拥有四项基本政治权力: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复决权。在“民享”方面,是指人民享有作为国家主人的自由平等的一切权利。“共和国,人民是主人,国家为人民的所有物;国内的事情,要人民去管理;国内的幸福,也是人民来享受。”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材料四   孙中山先生已经发现了,中国不能再走西方的老路,所以他吸收了全世界最新的思想理念、知识,又结合了中国传统的东西。如《论语》中“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这句话,它就包含了均富、以民为本的思想,孙中山先生吸收了传统文化中的这种以民为本的思想,也处处体现在三民主义中,如民族、民权、民生都是以民为本.而且,孙中山先生考虑新建国家,名称不叫共和国,叫做民国,这里还是以民为本。

——黄明同《三民主义中的民本思想来源于传统文化》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时期儒家对于民本思想的重要主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宗羲的民本思想。并分析其历史影响。
(3)根据材料二、三,指出孙中山民本思想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在权利主体、价值目的两个方面有何不同;
(4)根据材料四,指出孙中山“民本”思想的来源,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其影响。
2023-10-05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商洛市洛南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之际,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关系上的大动荡和大变革。在这个过程中,政治结构上的宗法“礼治”逐渐松弛和瓦解,从而使“士”阶层从宗法制度的羁绊下解放出来,进而为“百家争鸣”的兴起创造了基本的前提条件。

——摘编自周继旨《论先秦的“百家争鸣”与“士”阶层的解放》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各个学派,人们总称为诸子百家。各派各家都著书立说,议论政治,即相互影响,又互相批判,在思想战线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参加争鸣的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法家。百家争鸣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及文化发展起促进作用。

——摘编自房列曙、木华主编《中国文化史纲》

材料三   (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各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百家争鸣兴起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任选一个战国时期主要学派,并列举学派的一名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3)根据材料三,概括儒家思想对于封建统治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
2023-11-17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关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荀子针对当时出现的见利忘义、义利关系混乱、以利害义等不良社会现象,从治国之道的角度提出了具有独特内容的以义统利的理念。在荀子那里,义与利是人们社会生活必然存在的两个基本方面,“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好利是人的天性,所以求利主要是以个体为承担主体的,是所有个体的行为。荀子认为社会公职地位的分配不应该靠个人的出身,而应该取决于个人遵循礼义的情况。荀子把以义统利作为国家治理的一个基本原则,他认为,只有用义的要求作为标准,用义先于利的原则来引导,个人才既能够实现义,又能够实现自己的利益和安全生存,这样才能够维护国家的稳定。

——摘编自刘敬、鲁张彬《荀子的以义统利治国理念及其当代意义》

材料二   在中国伦理思想发展史上,义利关系一直是一个核心问题。墨子作为墨家学派的代表,认为“义”是至高无上的道德正义,“义”的理念贯穿于《墨子·贵义》全篇。“利”是天下之利、他人之利、自身之利,墨子站在小生产阶级的立场上提出义利并重的伦理原则。面对时局,墨子提出了“利天下”“利人民”的言论。《贵义》篇中强调“万事莫贵于义”“义贵于身也”,即在万事万物中“义”是最宝贵的,甚至比肉体和生命还重要。墨子还认为发展生产,为民兴利才是出路,他十分反对重农抑商,墨子在《贵义》篇中还提到“利”的最高追求就是“兴天下之利”。

——摘编自苗新雨《义利并重:论墨子之义利观》


(1)根据材料一,概括荀子的义利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荀子义利观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荀子相比,墨子义利观的不同之处,并谈谈你从先秦义利观中得到的启示。
2023-10-11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选科调考历史试题
4 . 儒家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哲学家们在晚周(注:春秋战国)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

 ——[美]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 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的结合。

 ——黄晓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在《亭林文集》卷四《与人书二十五》中提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1)依据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者提出了哪些“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
(2)如何理解“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汉代学者在改造儒家思想方面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主张和观点。
2022-11-25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尚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先秦儒家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孔子很早就认识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他还强调:“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孟子提出“时养”即大自然的运行规律和不可逆性,人们必须“不违农时”“勿夺其时”。荀子继承了孔孟尊天重道的思想,把“受时”与“治世”相统一。更为重要的是,荀子将孔孟儒学的“知天命—畏天命”的社会伦理思想发展为“知天命—畏天命—制天命而用之”的生态伦理思想,凸显了人类保护自然资源、使之用之不竭和永探生态平衡的生态伦理责任。

——摘编自任俊华《荀子的生态伦理思想审视》

材料二:20世纪中叶,资本主义世界的环境问题引起民众广泛的关注和忧虑,生态伦理学应时而生。施韦兹认为:“我们越是观察自然,我们就越是清楚地意识到,自然中充满了生命……每个生命都是个秘密,我们与自然中的生命密切相关。”利奥波德主张:“如果对待自然的态度全部以经济动机为出发点,那么在土地共同体中的大部分成员就会因为缺乏经济价值而被消灭。因此必须修订伦理标准,使之从经济学向生态学过渡,这既是土地伦理的全部内涵,更是看待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标准。”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思想作为扩展的伦理学的一个方面,是现代生物中心论的或整体主义的伦理学的最重要的思想源泉。

——摘编自曾建平《西方生态伦理思想探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生态伦理思想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导致中西生态伦理思想不同的原因,并指出中西生态伦理思想的积极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