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孟子、荀子的思想主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时期,伦理思想领域中的争鸣,是围绕着孔子提出的“仁”“礼”展开的,有的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有的则在批判“仁”“礼”的基础上另立新说。荀子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对以前或同时代的各个学派的思想,进行了综合和批判;同时他也受到这些学派不同程度的影响,吸取并发展了他认为合理的成分。其学说是在批判地总结战国时“百家争鸣”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

——摘编自沈善洪、王风贤《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册

材料二   明末清初黄宗羲的政治哲学论著《明夷待访录》或鲜明或朦胧地昭示的路向是,从农本型自然经济迈向工商发达的商品经济,政治上从“君治”通往“民治”。黄宗羲著此书之际,西方近代政治经济学说尚未传播到中国,黄氏拥有的学术资源基本上是中国本土的一一因袭并变通先秦以降的民本思想,扬弃两汉魏晋隋唐宋元带有道家色彩的无君论、非君论,直承中明以来党社议政之风及市民文化的精髓,综合创作于《明夷待访录》之中。

——摘编自冯天瑜《明清之际中国文化的近代性转向一以明清学术四杰为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对孔子学说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宗羲思想的特征。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荀子与黄宗羲思想的相似之处。
2020-12-24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焦作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若使天下兼相爱,非相攻……视人之宝若其宝,谁窃?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贼?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视人之国若其国,谁攻?”

材料二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材料三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美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材料四   “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故曰世异则事异。”

(1)概括四则材料的观点,并说出其所代表的学派。
(2)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2024-05-24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济源市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荀子时代,面对“礼崩乐坏”,各种治世思想激烈交锋碰撞。但无论是“仁政”还是“法治”都没有适应时代需求,挽救岌岌可危的周王朝。荀子批判地吸收儒、法两家思想,主张礼法并治,其思想对当时的社会治理更为实用有效。荀子主张“义”是礼法的核心,强调用“义”节制人心,强化礼法对人们思想的约束,以达到国家政治稳定、社会安定有序的目标。

——摘编自管峰《荀子礼法思想内容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贾谊是汉文帝时才华横溢的儒生、荀子后学的重要代表。他力主“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但“好刑名之学”的文帝并没采纳。他没有放弃,认为文帝应“始治天下”,废除承秦而来“法治”政策,“以礼义治之者积礼义,以刑罚治之者积刑罚。刑罚积而民怨背,礼义积而民和亲”。但由于朝廷大臣多数反对,文帝“谦让未遑”,这些主张大多被束之高阁。

——摘编自吕亚丽《浅析西汉儒学的发展与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荀子治国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贾谊的主张被束之高阁的原因。
4 . 在人类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中外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彼此交融,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明区域人物观点
古代希腊普罗泰格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
古代中国孔子仁者爱人
孟子民贵君轻

材料二   中国人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认识世界同时又认识自身,其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中国人因此而找到了一个最重要、最本质的是非标准,而后才可能有完全意义上的近代中国和近代中国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2011927日晚,2011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

杏坛剧场拉开帷幕。开幕式上演了《大哉孔子》,演出以“儒济天下,和宁四方”为主题。整场演出由序——你是一团遥远的火、礼乐篇、仁爱篇、大同篇和尾声——千年孔子五个部分组成。在祭孔大典上,还颁发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教育奖”。据悉,孔子文化节以弘扬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为主旨,彰显儒家思想生生不息的魅力,呼唤中华儿女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与文化归属感,促进人类不同文明之间的理解与信任,共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1)据材料一指出,东西方思想的共性和差异分别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前期向西方学习的阶段特征,结合所学指出后期找到的“最重要、最本质的是非标准”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今天大力弘扬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文化的发展反映了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上取得如此辉煌瞩目的成就的原因,不能简单归结为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导致的政治、经济的深刻变革,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作为这一时期学术思想文化的创造主体——刚刚以独立姿态登上历史舞台的知识分子,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自觉担当起拯救苍生的历史重任,重新构建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

——摘编自周金华《从“百家争鸣”看春秋战国知识分子的个性解放》

材料二: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道德经》

王……省刑罚,薄赋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父兄,出以事其长。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孟子 ·梁惠王上》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废先王之教”“以法为教”。“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韩非子》


(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上取得如此辉煌瞩目的成就的原因”。
(2)概括材料二涉及思想家所包含的主要思想。
2023-10-17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代的士,虽然政治主张不同,但是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是他们共同的特点。儒家的孔子公然提出“学而优则仕”的口号,培养了大批弟子如子路、子贡等参政。孟子更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墨家以“兼爱”、“非攻”等立场鲜明的政治学说与儒家并称显学。至于法家,更是以研讨政治权术、建立政治统治、实行富国强兵为宗旨,在战国时代各国先后兴起的众多变法活动中,领导的重任多由这一派的士子担任。即使是老子的“小国寡民”归隐思想,也只是在实现自己政治理论无望的时局下,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的扭曲表现。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西周末年,士作为低级贵族从政治结构中游离出来,面临着再就业的选择。士再就业的事实,决定他们必须在自己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根据现实的需要,提出不同的思想观念和解决方案,并在私学的背景之下不断强化自身独特的思想立场,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由礼崩乐坏所导致的士的再就业需求促进了私学的兴盛,无论是后世诸子百家的称谓也好,还是九流十家的说法也好,都表明了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的丰富程度。中国思想由此实现了突破,并确立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基本精神价值,塑造了国人的精神世界。

——摘编自何善蒙《“士”的再就业与百家争鸣》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学派治国思想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
2023-11-01更新 | 99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邓州市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拉练(一)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荀子认为,发展农业生产是富民的“本”,只要百姓努力生产,勤俭持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如果不重视社会生产的发展,只知道利用赋税手段没完没了地搜刮百姓来增加国家收入,那就是“伐其本,竭其原”。所以,荀子说:“轻田野之税,平关市之征,省商贾之数,军兴力役,无夺农时,如是,则国富矣。夫是之谓以政裕民。”政府注重发展生产,增加整个社会的财富,就可以使百姓的财富和国家财政收入两方面同时增加,“如是则上下俱富,交无所藏之,是知国计之极也”。

材料二   墨子认为,老百姓要创造财富或“生财密”,就不得不高强度地劳动而“强从事”,“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经,多治麻丝葛绪细布绣”,多生产“衣食之财”,特别是要多打粮食,“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为养也”。……“为宫室不可不节”“为衣服不可不节”“为食饮不可不节”“为舟车不可不节”。

——以上均摘编自方建国《先秦诸子百家民生经济思想探析:结构变迁的视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荀子民生经济思想的基本观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墨子与荀子相同的民生经济思想,并分析二者经济思想产生的共同影响。
2023-10-23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青桐鸣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联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周前半期称为春秋,公元前475年以后即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较西周发生了很大变化。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同样也表现在学术文化领域。各国君主出于政治需要,对各家学派基本上能采取较为公允的态度,由此形成了 “百家争鸣”局面。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他们的活跃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当时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概括百家争鸣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战国时期儒家学派和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2023-10-06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求实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以激烈变革的时代为背景,以崛起的士阶层为骨干,以兴旺的私学为基地,春秋战国时代,学术思想界出现了诸子并起,学派林立,相互驳难,“百家争鸣”的空前繁荣的文化气象,揭开了中国文化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篇章。

西汉司马谈将“诸子”概括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区别“所从言之异路”,予以评论:“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摘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春秋战国出现百家争鸣的背景。
(2)从司马谈对“诸子”评论中任选一项,结合所学战国时期该学派的核心思想内容,谈谈你对该评论的看法。
2023-11-26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向来是十分尊崇礼仪的,孔子所谓的礼,简单说是“仁礼”,是合乎仁德之“礼”,也就是合乎忠恕之道的外在行为规范。他以严格的外在礼仪形式来践行“礼”。《论语》中记载了很多孔子在日常活动以及朝会和出使时的种种守礼行为,如孔子在乡里之间温恭谦逊,在宗庙朝廷之上非常恭敬,孔子也不用红色和紫色作为平常的便装。孔子认为“礼制”作为一种政治制度,有两个重要的原则,即“尊尊”和“亲亲”。孔子认为要维护这种“尊尊”“亲亲”的等级制度和宗法制度,就必然要求不同的人在包括从车马服饰到钟鼎等器物使用上,都要在大小、质地、形制、数量各个方面加以区别。在孔子看来,普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完全可以成为“君子”。所谓“君子”是尚德的,他们一切以仁爱为出发点,所以又能表现出忠、信、恭、义、礼等种种美德。当然,孔子常说的“夏礼”与“殷礼”,就是指夏、商两代王朝的文化成就和整体文明状态。

——摘编自谢婧《孔子“仁”“礼”思想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荀子说:“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又说:“礼义生而制法度。”据此,荀子提出了“非礼无法”的思想。荀子突破了传统儒家只重视“礼”“仁”的思想格局,在治国策略上也改变了“德主刑辅”的传统,对于违礼的惩戒也打破了只按传统习俗柔性对待的方式,将“法”融入礼之中或将“礼”提到法的位置上,以此作为治理国家的手段。

——摘编自龚建平   边颜《简论荀子以“礼法”为核心的法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礼”的思想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对“礼”的思想的新认识,并分析其产生的背景。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