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孟子、荀子的思想主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孟子·梁惠王》中提出了“定于一”的思想;《吕氏春秋》记载:“王者执一,而为万物正”“一则治,两则乱”。这些思想(     
A.表明当时已经出现统一的观念B.体现了自觉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C.得益于秦汉大一统王朝的影响D.推动了西周以来宗法分封制的崩溃
2024-02-03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荀子》中记载:“星队(坠)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这反映出荀子(     
A.批判迷信鬼神的宗教观B.具有朴素的人文精神
C.承认自然规律的客观性D.继承了老子的道家思想
2023-11-30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
3 . 稷下学宫的稷下先生无生活困顿之忧,可以自由讲学、授徒、著书立说,不少人都是游说当权者的能手。《孟子·公孙丑下》记载,孟子曾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这反映出战国时期(     
A.礼乐文化向心力增强B.国家统一成为社会共识
C.学术与政治紧密联系D.学派融合趋势日益加强
4 . 《孟子•公孙丑下》记载:“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据此可知,孟子的治国主张是(     
A.道德教化B.广施仁政C.因时施治D.废弃兵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荀子·富国》记载:“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这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是(     
A.小农经济模式已成型B.农业生产关系发生变化
C.农业发展成为撰史主题D.农业生产追求精耕细作
2022-07-21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孟子·滕文公上》记载:“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据统计,“尧”在《孟子》中出现了58次,“舜”则出现了97次,此外,尊称“大舜”出现了2次。孟子对尧、舜形象的塑造反映出他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7 . 《论语·颜渊》记载:“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孟子也提出了“民贵君轻”“得乎丘民而为天子”的主张。这反映儒家在政治上主张(  )
A.以民为本B.礼法并用C.无为而治D.教化万民
2023-03-02更新 | 313次组卷 | 34卷引用: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9月阶段调研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战国中后期的孟子提出了“定于一”的思想;成书于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记载:“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这些思想(     
A.体现了百家思想的争鸣B.反映生产力的巨大进步
C.保证了中央集权的建立D.体现了国家统一的趋势
9 . 战国中后期,孟子提出了“定于一”的思想,成书于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记载“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划,不得休息。”由此可知( )
A.百家争鸣局面结束,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确立
B.统一逐渐成为当时人们的共识
C.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纷纷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D.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宗法观念荡然无存
2020-11-18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战国孟子提出了“定于一”的思想。成书于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记载:“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划(chǎn),不得休息”。这说明
A.战国中后期,统一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B.只有统一才能结束战乱
C.战国时期战争频繁D.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激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