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孟子、荀子的思想主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春秋战国之际,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关系上的大动荡和大变革。在这个过程中,政治结构上的宗法“礼治”逐渐松弛和瓦解,从而使“士”阶层从宗法制度的羁绊下解放出来,进而为“百家争鸣”的兴起创造了基本的前提条件。

——摘编自周继旨《论先秦的“百家争鸣”与“士”阶层的解放》


(1)图中人物分别是“百家争鸣”中哪一思想流派的代表?并列举其主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背景是什么?
2022-10-27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清镇北大培文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动,引起学术文化发生巨大变动,官学衰败,民间私学兴起,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汉代司马谈评价各学派时提道:“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在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各家学说各有侧重,有侧重于道德政治学说的,如儒家、墨家;有侧重于政治、军事之实事的,如法家、纵横家;有侧重于明辩逻辑的,如名家;道家主张“无为”,但其中心要义也还是“为治”。即使是哲学问题的提出和探讨,也都是固绕着“治国平天下”这一中心。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二   《尚书》认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孟子面对战国的纷乱与战争,自我解释道自己本不好辩,是不得已而辩论。他提出天下“定于一”,也就是只有一统,才能解决社会问题。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在孟子看来,桀、纣之失民,实际是失去了民心。反之,汤、武无敌于天下,就在于“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对进贤、任免和处置人都是比较重要的政事的问题,不能只听左右亲近和诸大夫的意见,还要听取国人的意见,并且还应该把国人的意见当作基本的依据。他提出“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也轻。”他认为“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

——据《浅析孟子的民本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学术发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孟子关于民本的思想主张。
2022-10-14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湘鄂冀三省七校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联考历史试题
3 . 民生是指人民的生活、生计和生存的状况,民生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孟子的政治主张不是从历史上抄袭过来的,而是性善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产物。主要有下列各项:第一,给民以“恒产”;第二,赋税徭役有定制;第三,轻刑罚;第四,救济穷人;第五,保护工商。孟子的先王之道就其内容而论,与时代的要求相合拍,具有现实批判主义精神。

——摘编自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较为宽松的社会环境和传统价值观念的转变促使以城市工商业者为主体的市民阶层日趋活跃。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市民意识开始觉醒,具体表现为市民享乐意识、自主意识与商业意识的觉醒。随着市民意识的觉醒,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给传统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当人们基本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就要追求更高层次的消费,也就是精神娱乐消费。宋朝也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期,对中华文化的发展是一个明显推动。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孟子的思想主张,分析孟子政治主张提出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列举宋代直接推动中华文化发展的科技成就,简析促使这一时期“市民意识觉醒”的社会背景。
2022-11-25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高新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民生是指人民的生活、生计和生存的状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的政治主张不是从历史上抄袭过来的,而是性善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产物。主要有下列各项:第一,给民以“恒产”;第二,赋税徭役有定制;第三,轻刑罚;第四,救济穷人;第五,保护工商。孟子的先王之道就其内容而论,与时代的要求相合拍,具有现实批判主义精神。

——摘编自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   初,定令有租赋庸调法,自开元承平久,不为版籍,法度玩敝。至德后,科敛凡数百名,百姓竭膏血,鬻亲爱,旬输月送,无有休息。炎疾其敬,乃请为两税法以一其制……帝善之,使谕中外,议者沮诘,以为租庸令行数百年,不可轻改,帝不听,天下果利之。

——【北宋】欧阳修《新唐书·杨炎传》

材料三   (开元)是时,海内富实,米斗之价钱十三……绢一匹,钱二百……天下岁入之物,租钱二百余万缗,粟千九百八十余万斛,庸调绢七百四十万匹……布千三十五万余端。

——《新唐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孟子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的原因,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出现什么统治局面?此时我国封建社会有什么特征?(4)
2023-02-14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张家界市民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人都会有恻隐之心。统治者只需要顺从自己内心的恻隐之心,就能够“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使“民有恒产”,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孟子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认为“君视民如草芥,民视君如寇仇”。

材料二 西汉董仲舒的思想以“君权神授”为核心,认为人间的皇帝就是代天意进行赏罚的权威。人民服从皇帝就是服从天道,否则就是反对上天。他还大力宣扬“三纲”“五常”的伦理规范,宣扬“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三纲”“五常”也是天的意志,天的安排。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段练《浅析先秦儒学与汉代儒学的主要不同》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孟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到汉代儒学地位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思想史的黄金时代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得益于此时丰厚的文化积累,在沉积和发酵了两千多年后,内部的压力已经足够大,加上适当的外部条件,就出现了春秋战国时的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

——王磊《一个黄金时代的形成与终结——对战国百家争鸣现象的一种解读》

材料二   在战国时期的儒法之争中,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孟之辈周游列国,竭力宣传“礼治”“仁政”,但是他们的学说过于忽视刑政的现实作用,显得迂阔而不切实际,没有被诸侯采用。相反,法家的治国思想却受到各诸侯国的欢迎。

——刘长江《先秦时期德治与法治关系辨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的“外部条件”和根本原因。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战国时期的儒法之争”的实质,并分析儒家和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不同命运的原因。
7 .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阅读下列材料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社会大变革,中华文化开始勃兴,古圣先贤纷纷著书立说,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各陈其说,形成了不同的学派。

材料二   某中学七年级(1)班屡次出现乱扔纸屑、破坏公物的现象。为此班委召开了紧急会议,但大家意见不统一,争论起来。劳动委员:“一定要严厉惩罚,罚值日,实在不行,一次罚5元钱。”班长:“还是说服教育吧,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相信他们会改的。”生活委员:“不过扔几张废纸而已,用不着过多地妄加干预,犯点小错误是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他们会认识到错误并加以改正的。”


(1)根据材料一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2)材料二中,劳动委员、班长和生活委员的观点分别蕴含了诸子百家哪三家学派的观点?
(3)战国时期哪一家的学说最受当时的统治者重视?为什么?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地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要,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百家争鸣的产生和发展。

——摘编自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材料二   “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化之官),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战国】孟子《孟子》

材料三   立君之道莫广于胜法,胜法之务莫急于去奸,去奸之本莫深于严刑。故王者以赏禁,以刑劝,求过不求善,藉刑以去刑。

——【战国】商鞅《商君书·开塞》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归纳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孟子和商鞅两人治国主张的不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们提出上述主张的共同目的。
2022-10-26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检测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士”原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的“食田”,受过“六艺”教育,能文能武,战时可充当下级军官,平时可作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了分化,既无田可食,又失去原来的职守,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主持仪式的赞礼人,于是“士”就成为知识分子的统称。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医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

——据《论语》《孟子》

材料三   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聚天下不难矣。”“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是故诸侯之博大,实好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韩非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士”社会地位转变的原因。指出春秋战国之际,以孔子为代表的“士”追求的目标。
(2)依据材料二指出孔子与孟子对周王室的态度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依据材料三概括韩非子的核心思想主张及实践的成败。
10 . 【古代中国的民生思想】民生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不同时期的民生思想内涵有所不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

——《荀子》

材料二   初,定令有租赋庸调法,自开元承平久,不为版籍,法度玩敝。至德后,科敛凡数百名,百姓竭青血,鬻亲爱,旬输月送,无有休息。炎疾其敬,乃请为两税法以一其制……帝善之,使谕中外,议者沮诘,以为租庸令行数百年,不可轻改,帝不听,天下果利之。

——【北宋】欧阳修《新唐书·杨炎传》


(1)材料一体现了儒家的什么思想?简述这一思想产生的根源。
(2)根据材料二,指出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的原因,结合所学分析两税法产生的影响。
2022-11-19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