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孟子、荀子的思想主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先秦诸子学中,对后来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是儒家学派。儒学最关心的是现实的人如何成为真正的、理想的人的问题,历史上几乎每一个儒家学者都要对人性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们希望从人的本性是什么,推论出现实的人应该怎么做人,进而推论出一个理想社会应该是什么样的社会。儒家关于人的基本看法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地运行,人道自强,人人通过学习和实践努力,都可以成为理想的人。所以,儒学也可以称为“人学”,即关于人的学问。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变动的大背景下,形成“百家争鸣”,儒学兴起;汉代董仲舒全面论述了以儒家礼治思想作为治国根本策略的必要性,此后,儒学成为社会的主要思潮;唐代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新高峰,文化心态开放进取,儒、释、道以及各种思想资源交汇渗透,向融合的方向发展,为以后的理学奠定了基础;宋代出现了中国思想史上前所未有、博大精深的理论思维——新儒家学说,建构了融通天、地、人的精致哲学体系;明清中国社会的内部结构开始出现缓慢而重大的变化。心学的出现、启蒙与经世思潮的传播、理学的复兴、考据学的兴起等都是此时期学术思想领域的重要现象。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儒家学派可以称为“人学”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分析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原因。
2024-01-16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民生是指人民的生活、生计和生存的状况,民生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一   孟子的政治主张不是从历史上抄袭过来的,而是性善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产物。主要有下列各项:第一、给民以“恒产”;第二、赋税徭役有定制;第三,轻刑罚;第四,救济穷人;第五,保护工商。孟子的先王之道就其内容而论,与时代的要求相合拍,具有现实批判主义精神。

——摘编自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   初,定令有租赋庸调法,自开元承平久,不为版籍,法度玩敝。至德后,科敛凡数百名,百姓竭膏血,鬻亲爱,旬输月送,无有休息。炎疾其敬,乃请为两税法以一其制……帝善之,使谕中外,议者沮诘,以为租庸令行数百年,不可轻改,帝不听,天下果利之。

——【北宋】欧阳修《新唐书·杨炎传》

材料三   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较为宽松的社会环境和传统价值观念的转变促使以城市工商业者为主体的市民阶层日趋活跃。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市民意识开始觉醒,具体表现为市民享乐意识、自主意识与商业意识的觉醒。随着市民意识的觉醒,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给传统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当人们基本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就要追求更高层次的消费,也就是精神娱乐消费。宋朝也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期,对中华文化的发展是一个明显推动。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子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的原因及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宋代直接推动中华文化发展的科技成就;简析促使这一时期“市民意识觉醒”的社会背景。
2023-11-15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泉州市五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

——摘编自袁行霈 严文明等《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各家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孟子认为“王如施仁政于民……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韩非认为“以法为教”“法不阿贵”;墨子认为“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源头活水,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摘编自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材料三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摘自《汉书·董仲舒传》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道、儒、墨、法四种思想流派的治国主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三中的观点并简析其对儒学发展产生的影响。
2024-03-01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 云南省德宏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以激烈变革的时代为背景,以崛起的士阶层为骨干,以兴旺的私学为基地,春秋战国时代,学术思想界出现了诸子并起,学派林立,相互驳难,“百家争鸣”的空前繁荣的文化气象,揭开了中国文化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篇章。

西汉司马谈将“诸子”概括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区别“所从言之异路”,予以评论:“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摘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春秋战国出现百家争鸣的背景。
(2)从司马谈对“诸子”评论中任选一项,结合所学战国时期该学派的核心思想内容,谈谈你对该评论的看法。
2023-11-26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材料二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敢。”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材料三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
(2)概括材料二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和经济背景。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文化政策上有何异同点?
2023-11-14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孝感市汉川市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崩坏,诸子蜂出,各引一端,不仅形成了真正的学术繁荣,而且还有大量的新认知通过不同观点间的相反相成、相生相灭被创造出来。如孔子的仁学体系和孟子的仁政理想;墨子的兼爱、非攻和大同精神;老子所构建的宇宙论及宇宙论同社会论、人生论之间的逻辑联系;庄子主张把心的逍遥置于一切之上的人生观;荀子为证明阶级存在的合理性而提出的“维齐非齐”论和天人相分的世界观;韩非等人建立的与时俱进的理念等均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摘编自赵世超、卫崇文《论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运动》

材料二   西周末年,士作为低级贵族从政治结构中游离出来,士面临着再就业的选择。士再就业的事实,决定他们必须在自己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根据现实的需要,提出不同的思想观念和解决方案,并在私学的背景之下不断强化自身独特的思想立场,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由礼崩乐坏所导致的士的再就业需求促进了私学的兴盛,无论是后世诸子百家的称谓也好,还是九流十家的说法也好,都表明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的丰富程度。中国思想由此实现了突破,并确立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基本精神价值,塑造了国人的精神世界。

——摘编自何善蒙《“士”的再就业与百家争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诸子的主要政治主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并概括其性质。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穿有鼻环的牛尊

   
战国时的铁制农具

   
私田出现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   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他们的活跃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当时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新现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战国时期儒家学派和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并概括百家争鸣的影响。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吾国古代之士,皆武士也,然亦有庠、序、学、校以教之。士为低级之贵族,居于国中(即都城中),有统驭平民之权利,亦有执干戈以卫社稷之义务,……其时士皆有勇,国有戎事则奋身而起,不避危难,文、武人才初未尝界而为二也。自孔子殁,门弟子辗转相传,渐倾向于内心之修养而不以习武事为急,……故大部分人皆趋重于知识、能力之获得,盖战国时有才之平民皆得自呈其能于列国君、相,于是武士乃蜕化而为文士。然战国时,士不但不能废武事,其慷慨赴死之精神且有甚于春秋。彼辈自成一集团,不与文士混。以两集团之对立而有新名词出焉:文者谓之“儒”,武者谓之“侠”,儒重名誉,侠重义气。……古代文、武兼包之士至是分歧为二……儒侠对立,若分泾、渭,自战国以迄西汉殆历五百年。……及汉代统一既久,而游侠犹不驯难制,则惟有执而戮之耳,故景帝诛周庸,武帝族郭解,而侠遂衰;举贤良,立博士,而儒益盛。……范晔作史,不传游侠,知东汉而后遂无闻矣。

——摘编自(美)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是“失序”的时期,也是中华民族的启蒙时代,在重构社会秩序的同时,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孔孟以修身为本;老庄崇尚自然;……各学派在人性善恶、德治法治、有为无为的议题上交锋碰撞,既彼此辩驳,又众说融汇,异彩纷呈的文化遗产深刻影响着历代中国人的思想与生活,在中国思想史上也写下了灿烂辉煌的篇章。

——摘编自杨明柱《诸子百家:辉煌的篇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春秋到东汉“士”的主要变化,并概括“士”变化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道墨法四大学派在“重构社会秩序”上的思想主张。
2024-04-28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丰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以为核心,主张为政以德。《论语》记载: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孔子认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又主张统治者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孟子将孔子的仁爱理论发展为仁政的政治统治理念,主张将礼乐教化渗透于人民的日常生活中。

认为统治者要在纷争的战乱中取得胜利,不能单纯地凭借武力征讨,最关键的是实现民心的归向和支持。统治者要想获得民心,则必使百姓有恒产。孟子提出了大农业的概念,将林、牧、副、渔都纳入民生的范畴进行综合发展。

材料二   管子将人民对粮食的依赖性上升到国家的层面,统治者要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统治的巩固,那么就必须保证人民无口腹之忧。管子对农业生产条件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将土壤及其产物分为九十种,建议当地生产者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商鞅大力实施其农战思想。在他看来,国家之强弱的关键在于粮食的多寡。商鞅将农业和战争紧密结合,以农养战,以战促农,把全国大部分劳动力都束缚在土地上,使其成为耕作者,从事农业生产,提高粮食产量。农民平时生产,战时则从戎打仗。为配合农战的顺利推行,他还提出限制人口流动,限制士大夫所养食客数量。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向德富、赵川《先秦儒法两家重农思想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儒家和法家重农思想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法家重农思想的影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穿有鼻环的牛尊

   

战国时的铁制农具

   

私田出现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   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他们的活跃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当时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新现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家争鸣出现的经济和政治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并概括百家争鸣的影响。
2024-01-02更新 | 13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泸溪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