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孟子、荀子的思想主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中国元素,中国智慧。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形成的文明成果,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下列图片是今年春节文艺晚会展示的四川广汉出土的三星堆最具有代表性的青铜面具,其独特的相貌和巨大的体量令人感到无边威仪,也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兼收并蓄、多元一体。



(1)上述出土文物反映了什么时期什么文明成果?

材料二: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大变革时期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2)根据材料二列举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任选两家)并分析其思想的现实借鉴意义?

材料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

------出自2018821日至22日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2023-03-04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第六十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自主招生考试历史试题
2 . 寻迹文化源,共享文明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作为一个坚定的孔子的信徒……荀子又是诸子中的一个综合者,他批评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但同时对于庄子的天论,有很多的吸收,因此发展出“天人之分”的学说。

——严文明《中华文明史》(第一卷)

材料二   汉代人将孔子予以理想化,以此成为后代儒教历史的起点。可以说在武帝统治时期,儒教进入了支持汉王朝政治的时代……

——[日]鹤间和幸《始皇帝的遗产:秦汉帝国》

材料三   读图一和图二

儒学的传播


汉朝以后,儒家典籍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国,这些国家纷纷建立孔庙,实行以儒学为主的开科取士。明清以后,孔子学说传到了西方,欧洲一些思想家也从儒学中得到启发、借鉴和鼓舞。

图一:儒学的传播

图二:2019年孔子学院全球分布图


(1)写出材料一中荀子和庄子所属学派,并根据材料概括战国时期各派思想发展呈现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中“后代儒教历史的起点”含义的理解。
(3)材料三儒学的传播轨迹说明什么?结合孔子学院分布图和所学知识,概述其设立的意义。
3 . 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老子提出“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战国时期,墨子宣扬“非攻”;荀子主张“仁义”“王道”。他们的共同主张是
A.恢复西周礼制B.加强中央集权
C.实现富国强兵D.反对诸侯争战
4 . 战国时期,某一思想家提出“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的治国策略。该思想家是
A.孔子B.孟子C.荀子D.韩非子
2021-03-05更新 | 938次组卷 | 21卷引用:河南省鹤壁市浚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中国历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中图一和图二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导致了社会哪两大新阶级的出现?
(2)列举至少两位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及其主张?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

——据《论语》《孟子》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异同的原因。

材料二   “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聚天下不难矣。”

“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是故诸侯之博大,实好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韩非子》


(2)依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子“兼天下”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在实践法家思想上的成败。

材料三   董仲舒说:“今汉继秦之后,如朽木粪墙矣,虽欲善治之,亡可奈何……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汉书》


(3)材料三中,董仲舒看到“至今不可善治”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春秋大一统”。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董仲舒“大一统”理论的历史意义。
2019-06-09更新 | 3655次组卷 | 30卷引用:四川省泸州市龙马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