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朝的建立过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才是立国之基、强国之本

材料一   独秦(国)不然,皆委国而听之不疑……卒之所以兼天下者,诸人之力也。(宋·洪迈)春秋以来尤唯贵戚世臣是赖,虽以罪诛,皆不绝世……列国独秦无世臣,而迭天下。

——(清·钟文桑)

材料二   虽有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

——(战国·墨子)

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战国·韩非子)


(1)概括材料一中对秦国用人的不同见解,并指出在目的上的相同之处。
(2)指出材料二用人观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并说明秦国变法相关举措与这一变化的联系。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私有观念的蔓延,追逐“私利”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现实迫使统治者制定新政策以维持国家财政收入的正常运转。春秋中后期,各国纷纷进行的租税改革,这既为政府增加了收入,同时也适应了人们追逐更多私利的要求。从“相地而衰征”到“初税亩”“初租禾”,都是将“籍公田”的集体劳役地租,改为履亩而税的家庭实物地租,不分公田、私田一律按亩收税。这样不但增加了国家收入,而且人们在交够租税后,也可以获得更多合法的个人利益。

——摘编自陈春会《春秋战国社会转型与“私”观念的发展》

材料二   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在发展,可是当时诸侯割据混战的政治形势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存在严重的矛盾。战争给当时的社会经济和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破坏,人民普遍厌战。因此,消除封建割据混战的政治局面,实现全国的大一统,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关东六国虽曾进行过一些政治改革,但极不彻底,基本上是贵族掌权。封建领主制残余保存较多,政治黑暗,统治集团内部经常发生火并,阶级矛盾尖锐,国力薄弱。可是,秦国的情况与关东六国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秦在战国中期,在商鞅的主持下,变法比较彻底。在此后的一百年间,秦在政治方面,已基本上建立起一套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摘编自武跃《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私有观念”蔓延的条件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实现全国大一统的原因。
2022-11-17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桓台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