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朝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变革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和汉两个帝国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古典”时代。……这个“古典”时代有五个特征可以进行深入探讨,它们是:(1)在帝国秩序之下式微、但并未被完全抹除的地域文化之分野;(2)以皇帝个人为中心的政治结构之强化;(3)建立在表意文字基础之上的文化教育,以及由国家操控的、巩固帝国存在的文学经典;(4)帝国内部的去军事化,和对国家边境的边缘族群所开展的军事活动;(5)农村地区富裕的豪强大族的兴旺——他们维持社会秩序,并在村落和权力中心之间建立起联系。

——改编自卜正民、陆威仪《哈佛中国史·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

材料二

《钦定宪法大纲》(晚清政府)《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临时政府)
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君主神圣不可侵犯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臣民的权力完全限制在“法律范围内”,而“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大清皇帝诏令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实行”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人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集会、结社、请愿、诉讼、选举及被选举各项之自由权
皇帝有权罢黜百官、设职制禄,宣战议和,解散议院,统帅海陆军,总揽司法权等中华民国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

—据《钦定宪法大纲》《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整理

材料三   1952年新中国国民经济全面恢复部分数字统计表

全国工农业总产值总产值数比1949年增长
810亿元总产值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
77.5%145.0%48.5%
城乡人民收入/全国职工平均工资增长农民收入增长
70%30%
国家财政收支总收入总支出结余
382亿多366亿多15亿多

—据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下册)等改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秦朝“以皇帝个人为中心的政治结构之强化”的表现,并概述秦汉时期“对国家边境的边缘族群所开展的军事活动”。
(2)根据材料二,以启蒙思想家的政治主张为视角,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相对于《钦定宪法大纲》而言的主要进步之处。结合所学,概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及清末民初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3)能够运用表格等相关材料并使用相关历史术语对具体史事提出自己的解释是历史学科学业质量水平的要求,请参考这一要求,指出1952年新中国国民经济全面恢复的表现,并从原因和影响两个角度对这一表现加以简要评析。
2024-01-29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仔细研读以下来自教材的图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以此列出秦朝实施地方管理的层级,并从大一统国家治理模式形成与发展的视角概述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从《唐朝三省位置图》中数字①②③中选出尚书省的相应数字,并说明三省的各自职能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写出图中数字①②③所对应的机构名称,并说明北宋中央权力分配所体现的基本特点。综合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3 . 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丞相(王)绾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人,诸侯更相征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议,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二 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损益,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结合材料指出陛下何时“神灵一统”的?采取哪一举措杜绝“置诸侯不便”?结合所学指出该陛下又采取了哪些巩固强化措施?
(2)依据材料二,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综合材料和所学,指出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主要趋势?
2022-12-10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知临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以下是我国古代两个不同时期的政治制度示意图。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A.核心制度都是皇帝制B.反映的都是中央官制
C.呈现皇权加强的趋势D.都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恩格斯曾说:“国家和旧的氏族组织不同的地方,第一点就是它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这种按照居住地组织国民的办法,是一切国家共同的。”因此,任何一个国家,除非版图特别狭小,必然要将国土分成有层级的区域——这些区域就是各级行政区划,并在相应各级区域中设置地方政府,才能对国民进行施政治理。除了极特殊的情况,很少有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国民之事。

——周振鹤《地方行政制度志》

材料二

自蒙古国初起,经成吉思汗、窝阔台汗、蒙哥汗以来七十年的征讨,完成了旷古未有的大一统。在统一的过程中,因军事政治行动的需要,而在各地设置行中书省。
完成大一统的第二年,则有行省六。六行省以外的地区,直属于中书省。七省的幅员大小相去悬殊,基本上是由军事行动的过程和路线所形成,同一次行动或同一条路线所占领的地区即划为一省,这就与和平时期的行政管理需要很不合拍,因此到元中期逐渐调整为一中书省与十行中书省的格局(见右图)。

                         元中期十一省图

材料三   明代15省到清代18省变化表

明代京师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南京湖广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
清代直隶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湖北湖南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
注:18省的区划从康熙年间一直维持到光绪时期,长达200年而无所更张。

——上述材料均整理自周振鹤《地方行政制度志》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与旧的氏族组织相比,国家进行施政治理的不同之处。以秦朝为例,运用相关史实,对材料一中加着重号部分的内容加以简要阐释。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朝行省的特点,概述其设置与调整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简述元朝行省制度创立的主要意义。
(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代在明代省级区划基础上做出的调整,结合所学,分析这种调整对国家疆域奠定的影响。
2024-02-04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A卷)
6 . “任何一制度,绝不能有利而无弊;任何一制度,亦绝不能历久而不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严格来说,要到秦汉,才是中国历史上正式有统一政府。秦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直要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而其所辖的各地方,……是紧密隶属于中央的行政区分了。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五代时期,政治上有两大祸患:一是心腹之患,即禁兵;二是肢体之患,即藩镇。……为解决“肢体之患”,宋初名相赵普献上了“三大纲领”即“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纲领实施后,“朝廷以一纸下郡县,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叱咤变化,无有留难,而天下之势一矣”。

——张其凡《中国大通史宋》


(1)阅读材料一,写出“封建的统一”所指的制度。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列举秦朝中央与地方政治制度“大变动”的相关史实。
(2)阅读材料二,指出宋初“制其钱谷”的具体措施。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宋初“三大纲领”实施的影响。
7 . 秦代以前,卿大夫以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
A.秦王嬴政的巨大功绩B.皇权世袭的特点
C.皇帝独尊的至上地位D.中央集权的加强
8 . 从图一到图二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变化。此变化所反映的本质是(  )
A.皇权不断得到加强B.中央官员数量增多
C.大臣分工逐渐明确D.中央权力日趋分散
2020-11-25更新 | 14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北仑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某史学家认为:“后世官制,变化繁赜。而其原理,不能出于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者之外;此亦可见秦之定制,非漫然而设也。”以下相关评述正确的是
①材料中的“原理”指的是三权分立与制衡
②作者对“原理”开创持赞赏态度
③作者对“后世”的官制持否定态度
④秦朝的中央官制最早体现了此“原理”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10 . 史学家钱穆曾说:“从前封建时代,政府和家庭,有分不开的关系,现在则不然了。组织政府的是一个一个人,不再是一个一个家。”这一变化
A.形成了“家国一体”的观念
B.利于“民本”思想的形成
C.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D.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2018-03-26更新 | 607次组卷 | 38卷引用:浙江省宁波诺丁汉大学附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