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朝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世纪欧洲的基督教诸国,宗教权力与世俗权力长期并立,教会与国家自成体系,分庭抗礼。至于华夏文明及其周边区域,世俗权力极度膨胀,皇权至上的政治体制贯穿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相比之下,教权与世俗权力的密切结合构成伊斯兰世界传统政治制度的突出现象,宗教与政治长期处于浑然一体的状态则是伊斯兰传统文明区别于中世纪的基督教文明以及华夏文明的显著特征。

——摘编自哈全安《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的起源》

材料二   为什么许多(中古时期)非洲人从他们的传统宗教信仰改变为信仰伊斯兰教呢?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这种向伊斯兰教的转变一般首先出现在社会的上层,其中又以统治者和成功的商人意愿最强。因此,学者们长期将西非草原伊斯兰教称为“宫廷和商业宗教”。尽管伊斯兰教在西非的影响扩大了,但伊斯兰教只不过是简单取代了非洲宗教的观点是错误的。伊斯兰教常常与非洲传统宗教混合起来——这就是一个体系适应另一个从而创造一种新的独特的宗教思想意识的所谓“调和”过程。

——摘编自[美]埃里克·吉尔伯特等《非洲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古时期世界文明发展的总体特征并概括其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伊斯兰教在古代非洲传播的原因。
2 . 云梦秦简《行书律》规定:除了由专门邮人,以及罪犯、平民、低级官吏等人负责向中央传送文件信息外,传送者还需排除年老体弱的隶臣妾(指因本人犯罪,或被俘,或亲属连坐充作官奴婢者,男的称隶臣,女的称隶妾)及不足信赖者。秦朝这些规定旨在(       
A.加强传送的安全性及时效性B.健全各级政府的传送系统
C.扩大文书传送者的选择范围D.保障文件内容的客观真实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统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集中
C.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奴隶制度D.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2023-12-16更新 | 463次组卷 | 456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秦初设博士制度,把一批文人学者纳入政权机构担任低级官吏,负责“掌教弟子,国有疑事,掌承问对”。博士制度的设置旨在(       
A.提升文人地位B.转变治国理念
C.优化官员选拔D.巩固专制统治
2023-11-25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樊树志《国史学概要》中记载:“秦统治者把‘帝’这个头衔作为自己的专属称呼,皇帝之下是三公,三公之下有九卿,‘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辖若干县。”秦朝的这些举措(     
A.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B.有效地履行了封建国家的不同职能
C.完善了国家行政中枢权力D.杜绝了地方势力对中央政权的威胁
2023-11-24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六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秦始皇设御史大夫,由左右亲信出任,负责起草诰命文书,皇帝制书、诏书下达也多由御史大夫承转。有些政事皇帝不愿差使丞相,会直接交给御史大夫办理。由此可见,秦始皇设立御史大夫的目的是(     
A.牵制丞相,加强君权B.辅佐丞相,处理军政事务
C.掌控军权,统领全国D.控制郡县,加强中央集权
2023-11-23更新 | 147次组卷 | 96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唐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和教化,郎中令掌宫廷警卫,少府管皇家财政及 官府手工业,宗正管皇室宗族事务等。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政体的本质是(     
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B.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2023-10-17更新 | 303次组卷 | 297卷引用:河北省曲阳县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学考模拟)历史试卷
8 . 王夫之《读通鉴论》中记载:“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由此可知,王夫之强调(       
A.郡县制的推行是秦速亡的原因之一B.郡县制下贵族政治受冲击
C.实行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D.开创郡县制导致秦朝速亡
2023-07-20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六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官吏与国家治理

材料一   进入战国后,诸侯国君逐渐演变为集权专制君主,实行官僚制度。这套制度的基本内容是:其一,在官吏任免方面,突破“亲贵合一”“世卿世禄”的旧制。选拔官吏,或因军功,或由荐举、游说,或择自侍从养士。被任命的官吏多非贵族,“官无常任”,不得世袭。其二,以玺印符节作为官吏权力的象征和凭据。国君任命官吏时授予玺印,免职辞官时回收玺印。将帅统兵发兵,也须持有兵符。派遣使臣,则用国君授予的“节”,国君颁赐给官吏玺印符节,赋予官吏行使行政、军事、司法诸权以合法性。其三,严格实行官吏岁终“上计”。每年地方官须向国君呈报财政预算。国君采用合券制,年终稽查两片符券所载数目的盈亏。盈者升官受赏,亏者降职问罪,以督促官吏尽责尽力。其四,推广俸禄制。发放数额,依官职高低而有等差。俸禄取代封色,国君可随时任免或调动官吏。

——李治安《中国古代官僚政治)

(1)概括战国时期官僚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官僚制度形成的历史背景。

材料二   秦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这里的“监”是“掌监郡”的“监御史”。它隶属于御史大夫,代表皇帝监察地方官吏,使地方官不敢欺骗和违抗中央。汉初,郡国并行,各郡没有设置监御史这个官职,但中央派人监察地方的作法继承下来。到汉武帝时,在全国置十三州部,每州派刺史一人。刺史对上受中央御史中丞直接管辖,对下主要监察郡守和强宗豪右,从其“周行郡国”可以看出,诸侯王也在督察之列。刺史以六条问事,形成“秩卑”“任重”的局面。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官,虽不是地方官,由于能控制地方长官,因而极易越权。随着东汉后期阶级矛盾尖锐,刺史(州牧)的秩位提高、权限扩大,刺史可以督察辖区内一切朝廷命官,有选举、劾奏之权,有权干预地方行政,又拥有领兵之权,事实上演变为地方的高级行政长官。有的州牧、刺史甚至权位父子相袭,实际上成了割据一方的军阀。

——摘编自安作璋、熊铁基《秦汉官制史稿》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秦汉地方治理体系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影响。
22-23高一下·浙江湖州·期末
10 . 下列是古代中国不同时期中央政府机构示意图。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C.①④③②D.①③②④
2023-06-25更新 | 165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1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