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朝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4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丞相、御史大夫、廷尉斯等皆曰:“……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玉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可。”

——《史记》

材料二


材料三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中国古代史资料库

材料四   (洪武)十五年(1382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又置文华殿大学士……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己。……成祖即位,特简解络.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

——《明史》卷72《职官志》

材料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时期已经建立了哪些具体制度?
(2)材料二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制度?
(3)根据材料三.四回答,明太祖废除丞相的原因是什么?废丞相以后,明初又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4)结合以上材料归纳,中国古代皇权和相权的关系发生怎样的变化?
(5)结合材料五说明,辛亥革命在中国政治文明演进方面有何功绩?
2024-03-21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大理云龙一中2010-201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检测历史试题
2 .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而且其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可比拟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秦朝初年)“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

材料三:帝“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

材料四:(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

——《檐曝杂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中的示意图,指出图示一、图示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开创的?图示二所示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上”是指谁?他在地方上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你怎样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影响?
(3)材料三中的“帝”指谁?其为何“罢丞相不设”?
(4)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材料三、材料四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的变化?
2024-03-19更新 | 26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大理云龙一中2010-201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检测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记·商君列传》所说的:“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此举体现了国野制度崩溃,国人与野人界线泯灭的变化。

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事在孝公十二年(前350年)。户籍相伍与集乡聚为县两事,是秦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转折点。县既由基层的乡聚组成,乡聚以下又有什伍之组织,这样一来,就将过去血缘关系的氏族组织,改造成为从户开始经什伍到乡聚再到县的严密的地缘关系组织,形成了完全意义上的基层地方行政组织体系。从秦统一天下后将县的幅员定为“大率方百里”的原则看来,在商鞅集小乡聚为县时,必然也已有某种分划的原则。同时每一县都由国君任命的县令担任长官,也标志着官僚制的完善。

——摘编自周振鹤著《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解决藩镇跋扈,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在客观上也是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这些措施虽然解决了中央与地方藩镇的矛盾,却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如实行兵将分离政策,带来了将帅无权,指挥不灵,以致军队战斗力削弱的弊端。虽然北宋政府豢养了百余万军队,却阻挡不住辽、西夏的袭扰。由于各级政府权力的分散,形成了叠床架屋的官僚机构,官吏众多,行政效率低……总之,北宋实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在一定时期起了巩固政权的作用,后来便逐渐走向反面了。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行省制度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制度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国地方行政制度有何重大变化。这对秦国加强统治有何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分析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原因。
4 . 学习历史就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古往今来,历史上有许多的“大变局”,很大程度上这些大变局影响了历史的走向。

材料一   “周秦之变”指的是秦朝与西周相比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殷周之变”的重要意义已广为人知,但“周秦之变”却未受到同等的重视。其实,“周秦之变”对二千年来中国的现实影响,实在不在“殷周之变”以下。如果说中国文明植根于“殷周之变”,那么,“周秦之变”就给它划定了生存发展的格局,其文化意义也一直在这种社会结构中顽强地释放出来。

——摘编自陈明《从殷周之变到周秦之变》

材料二   500年共出现3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第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出现于1494年。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签署条约,在全球范围内将它们宣称拥有的土地分成两半球;明王朝处于“弘治中兴”(1488-1505年),但已经无法在宏观上逆转半个世纪前“土木之变”(1449年)导致的由盛转衰。随着西方文明的全面崛起,其他文明相对衰落已成定局。第二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出现于1763年。七年战争结束,英国从法国手里夺取整个加拿大,标志着英国成为无可争议的海洋霸主;工业革命在英国发轫,为英国成为世界霸主奠定坚实基础。

——摘编自曹冬英《历史视阈下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秦之变”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5一18世纪时中国与西方在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的不同之处。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中国古代疆域经历了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

材料二   下面为秦朝疆域图。


材料三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

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史学集刊》


(1)根据材料一、分析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回答,与西周相比,秦朝加强对地方管辖采取的措施有何不同,分析该措施的特征。
(3)材料三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度?该制度的实行有何意义?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的趋势。
2024-01-04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以后,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由于儒学取得正统地位,先秦儒学中的民贵君轻、君臣共治、明主慎法等观念也得到传承。遇到贤明的君主,官僚就可以以此为据,抑制皇帝的私欲。官僚制度通过制度化的权力也可以约束皇权。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分析》

材料二   朱元璋废相后,不久便开始设置殿阁大学士。到成祖时,正式形成内阁,内阁最大的权力即为“票拟”,《明会要·职官志》曰:“内阁之职同于古之相者,以其主票拟也。”也正是在这一点上,清代学者赵翼认为明内阁首辅“无宰相之名,而有宰相之实”。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摘编自李建国《略论中国古代中枢机构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结合秦朝至隋唐的史实说明“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的原因,并概括古代中国中枢机构的发展演变趋势。
2024-01-03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教学测评月考(四)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士”原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的“食田”,受过“六艺”教育,能文能武,战时可充当下级军官,平时可作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了分化,既无田可食,又失去原来的职守,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主持仪式的赞礼人,于是“士”就成为知识分子的统称。

材料二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材料三(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四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士”社会地位转变的原因。
(2)材料二、三、四反映了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为了达到此目的,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
2023-12-16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腾冲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严格来说,要到秦汉,才是中国历史上正式有统一政府。秦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一直要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而其所辖的各地方……是紧密隶属于中央的行政区分了。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唐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宋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后来又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

材料三   宋王朝建国的特殊性,使宋太祖为了避免五代以来的教训进行了比较大的官制改革,尤其是制约机制的设计相当完备。设官分职,达到了相互维系、相互牵制的功能,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了中央集权。

——摘编自王志立《北宋官僚制约机制产生的背景》

(1)阅读材料一,写出“封建的统一”所指的制度。并结合所学,列举秦朝中央与地方政治制度“大变动”的相关史实。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唐朝设立三省六部制的作用,与唐朝相比宋朝的宰相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加强对地方控制的主要措施。
2023-12-13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教学测评月考(二)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曾评述战国时代列国各有差异的状况:“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国通过战争消灭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国家,实现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虽然从秦代到汉初,仍然可以看到不同地域文化风格的若干鲜明的差异。但是,秦的统一已经为大一统的文化共同体的建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二   开皇元年,杨坚按照少内史崔仲方的建议,废除北周的六官制度,确立三省六部制度。尚书、门下、内史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的事务庞杂,任务繁重,故又下设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这种几个宰相执政的制度,可以防止外戚或个别大臣专权篡位,有利于巩固最高统治者的地位。开皇三年,兵部尚书杨尚希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已众,资费日多;吏卒增倍,租调岁减;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他建议“存要去闲,并小为大”,这样,“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良。”杨坚根据这一建议,把(北)齐、(北)周以来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为“大一统”奠定基础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隋初的制度创新并简要说明其影响。
10 . 宰相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影响重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国始置丞相……自秦帝国建立之初至汉武帝时,丞相行事的标准是“入则参对而议政事,出则监察而董是非”。

——摘编自龚延明《中国古代制度史研究》

材料二   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元氏昏乱,纲纪不立,主荒臣专,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因此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以左丞相胡惟庸谋反为借口,罢中书省,“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顽,不敢相压,事皆总之朝廷,所以稳当。”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   中国宰相制度,代不相同,然相因而变,有其趋势,亦有其法则。趋势维何?时代愈前,相权愈重;时代愈后,相权愈轻。法则维何?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是也。

——摘自李俊主编《中国宰相制度》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宰相制度始于哪一时期?概括秦朝丞相的主要职权。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朝初年的宰相制度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变化的直接影响。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宰相制度变革的趋势。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