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朝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

材料一   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曰‘皇帝’。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直到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

——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开创的政治制度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汉武帝时期在政治上“制度创新和变革”的表现。
2023-12-13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阜新市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汉朝皇帝的高招是,延揽始终坚持封建制度的学派来支持中央集权的国家……中央集权国家的理念逐渐与这个文人阶层和儒家信徒紧密结合起来。这个文人阶层原来捍卫的是旧封建制度,但是在此之后,他们一直反对任何分裂活动。

——菲茨杰拉德《中国简明文化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制度。秦朝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有何积极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武帝为巩固中央集权国家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以及这一措施产生的影响。
2023-11-07更新 | 109次组卷 | 22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在地方建立直属于中央的郡、县两级行政区。秦最初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以后又增至四十余郡。郡的长官是郡守,其副职是郡尉(管军事),另外还配备郡监(监郡御史)-直属于中央的御史大夫,代表中央监控地方。县级行政区划之下有乡,乡级官员有三老(掌教化)啬夫(掌赋税诉讼)游徼(掌治安)。乡以下还有亭、里的建置,亭设亭长,里设里正。皇帝的政令,通过三公九卿,直达郡、县、乡、亭、里。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宋代各种政区之分类

跨高层政区高层政区统县政区县级政区县以下政区
正式政区路(转运、提刑、提
举、安抚使路)
府、州、军、监县、监、寨镇、监、场
准政区财政型发运使、总领、茶马、坑冶司等辖区
监察型察访司辖区廉访区辖区
军管型宣抚司、制置司、宣谕司、都督等辖区镇抚使辖区

——据余蔚《宋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秦朝相比,宋朝地方行政制度的不同。
4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王……禁文书而酷刑法者,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为天下笑,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摘自贾谊《过秦论》

材料二   秦皇负雇(帝位)以断天下,而子弟为庶人。所任将相,李斯、蒙恬,皆功臣良吏也……自法家论之,秦皇为有守。非独刑罚依科也,用人亦然…夫有功者必赏……世以秦皇为严,而不妄诛一吏也……

——摘自《章太炎全集太炎文录初编》


(1)据材料一指出贾谊对秦始皇的态度及依据。
(2)据材料二指出章太炎对秦始皇的态度及依据。
2023-10-12更新 | 19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滨城高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监察制度发于先秦,成于秦汉,是体现古代皇帝制衡官僚和政治权力监督机制的重要形式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时期的监察体系由专门的御史组织、行政系统内部设立的监察组织及其他的专职或兼职的监察官员组成,不同的监察主体所采取的监察方式各不相同。言谏官员通过向皇帝检举或控告官吏违法失职的方式来行使职责。侍御史和丞相司直通过考察各类文书和百官公卵的奏章,从中发现不法行为并及时进行上报。检察官则是对上计簿中所列的项目如户口、垦田等进行审查,从而确定官吏政绩的优劣,提出赏罚意见并报皇帝批准。东汉时的侍御史“凡郊庙之祠及大朝会、大封拜,则二人监成仪,有违失则动奏”。

——摘编自肖赵冰《秦汉时期国家政治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的形成与发展》

材料二   元封五年汉武帝正式确立刺史制度时,正式撤销了在各郡设置的监察御史,四年之后又下诏将全国分为十三刺史部,形成了十三刺史“分部行刺”的监察方式。《汉书》记载:御史中丞“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意即刺史是御史府的官员,隶属于中央最高监察机关御史府。颜师古注引《汉官典职仪》云:“刺史班宣,周行郡国,省察治状……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从文帝“遣丞相史出刺”,到成帝“罢刺史,更置州牧”前,刺史都是六百石的官员,但权限很大,能监察“二千石以下至墨境”的官员。

——摘编自张文渊《西汉刺史制度的形成及其特征》


(1)根据材料一,简要列举秦汉时期的监察方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西汉刺史制度的特点。
2023-10-11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联考历史试题
6 . 秦汉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时期,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阅读材料,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渺渺之身,兴兵诛暴乱……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史记》

材料二   汉景帝时,窦太后期望封皇后的哥哥王信为候,汉景帝表示“请得与丞相计之”。于是与丞相周亚夫商议,周亚夫以高帝刘邦“非有功,不得侯”的预先约定予以坚定的拒绝,汉景帝默然而有沮丧之色。

——《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汉高帝六年(前201年)九月,匈奴冒顿单于引兵攻太原,后来,冒顿单于指挥40万匈奴大军,将刘邦的兵马围困在白登山,使汉军内无粮草、外无援兵,不能相救。

——《史记》

材料四   (汉高祖)认为秦亡的原因之一是不分封子弟,孤立无援,故而又重新分封了自己的若干兄弟子侄为同姓王。……诸侯王在自己王国内拥有较大权力,可自行任命大部分官员并征收赋税,大者地跨数郡,其总地盘超出汉朝廷直辖郡县。

汉武帝用主父偃之策,于元朔二年(前127年)颁布“推恩令”,允许并鼓励诸侯王“推私恩”将王国土地再行分封给子弟为列侯。此举没有像削藩那样招致反抗,效果异曲同工,“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此后,又颁行“左官律”“附益法”,规定王国官为“左官”以示歧视,又限制士人与诸王“附益”交游。

——摘编自张帆著《中国古代简史》


(1)材料一中的“寡人”指的是谁?他对中国历史发展作出了哪些重大贡献?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西汉政府面临怎样的威胁。到汉武帝时,这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大一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历史观、民族观与天下观,也是历代国家治理所追求的理想和目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三代时期,理想中的天下是一个以华夏为中心的政治共同体。春秋时期,华夏大地上出现了多个政治实体并存的格局,身处乱像时代的孔子并未动摇对“天下共主”的追求,而是在规划并指点着中国历史如何重新迈向大一统……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国家治理表现出四个重要特点

一是国家统一。我国历史上曾数度出现分裂割据的状况,但无论怎样分裂,最终都会走向统一。

二是“要在中央”。中央集权是2000多年封建国家治理最基本的制度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是“事在四方,要在中央”。中央政府通过文书律令、官僚行政、考核监察等方式,推行政令,维护中央权威。

三是郡县体制。郡县体制是中央集权下地方治理体系的概括。历代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不同层级的行政区到进行管理,如道、路、州、府、省、郡、县等,由中央委派官员进行治理。

四是因俗而治。“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适度保持自治、分治,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状况采取不同治理方式也取得不少成功经验。

——摘编自间小波《共识依赖:中华政治共识之传承与更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形成和维护周天子“天下共主”局面的主要制度。
(2)参考材料,说明秦朝在“国家治理”方面的开创性。
2023-05-09更新 | 242次组卷 | 4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统一全国为郡县,意味着特定的中国“封建时代”体制基本终结。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旧唐书》卷四十二《职官志一》记载:“武德七年定令: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尚书、门下、中书、秘书、殿中、内侍为六省,”六省中的尚书、门下、中书是朝廷机关,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其中尚书省系执行机关,政务繁多,故又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管理有关事务。由于这些部门在政权机构中所起的作用最大,所以,后来往往把唐朝廷的官制概括为三省六部制度。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前期三省六部制运作的主要特点及其历史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而成者也。

——摘编自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秦王朝统一全国后……在政治体制上,建立起以皇权为核心、以官僚体制为载体的中央集权的“帝国制”。在“帝国体制”的政治结构中,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等所有一切权力都掌握在皇帝手中。皇权是帝国政治的核心,官僚是皇权统治的工具。这种新型的国家形态和国家管理方式及政治体制由此建立起来

——摘编自《论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分封制度相比于以前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朝“帝国体制”在政治上的主要构成和特点。
10 . 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曾出现过各种各样的政治模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王已克殷纣,平天下,封功臣昆第......封弟振铎于曹,封叔武于成,封叔处于霍。”

材料二       


材料三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其三》


问题:
(1)材料一反映的是西周什么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制度在政治上的积极作用。
(2)材料二中是中国古代哪项政治制度?该制度创建于什么朝代?
(3)材料三中的“秦王”指谁?他最终统一全国是在哪一年?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秦王”统一全国有什么意义?
2022-10-19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葫芦岛市辽宁省实验中学东戴河分校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