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朝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关于上行文体(下级向上级所呈递公文的一种文体),先秦时期,一般臣庶向君主言事,多称“上书”,而秦朝则把臣下上书改称为“奏”。从字形、字义上,“奏”蕴含以手恭敬、惧畏地进献的意思。这种文体称谓的转变(       
A.说明封建等级制度正式确立B.体现了皇权的政治文化诉求
C.反映了秦朝实现统一的愿望D.表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尖锐
2023-08-21更新 | 1507次组卷 | 29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A.化国为家,君权至上B.官员众多,政务繁杂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D.职能细化,各负其责
2022-09-16更新 | 1466次组卷 | 23卷引用:黑龙江省鸡西实验中学、鸡东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秦朝皇帝制度规定,皇帝的命令叫“制”或“诏”,皇帝自称“朕”,皇帝的大印叫“玺”,皇帝的服饰、宫殿、宗庙、陵寝等也都有相关规定,只许皇帝专用,禁止他人使用,违者罪在不赦。这反映了(     
A.帝位世袭继承B.皇帝极端残暴
C.皇权的神秘性D.帝位的独尊性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秦统一全国后,确立了“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政治制度。据此可知,该政治制度是(     
A.三公九卿制度B.三省六部制度C.中央集权制度D.猛安谋克制度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史记》记载秦统一后设置36郡,而2002年湖南里耶古城遗址出土的秦简中,记载了26个秦郡名,其中洞庭郡、苍梧郡、巫郡等郡名不见于《史记》。据此可知(     
A.《史记》的记载随意性大B.考古成果印证文献记载
C.秦朝基层治理十分混乱D.史料发现丰富历史认知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据《史记》载,秦朝在各地的纪功刻石中,宣扬仁义道德称颂皇帝“原道至明”“体道行德”,“大圣作治,建定法度,显著纲纪。外教诸侯,光施文惠,明以义理”。这反映出秦朝
A.注重褒贬各类官员的文治武功B.凭借国家政权强力推行礼制教化
C.实现了神权与皇权的密切结合D.使法家思想呈现出世俗化的特点
7 . 秦朝时,郡的行政长官为郡守,副长官为郡丞,负责民政,归丞相管辖;郡尉负责管辖军务,归太尉管辖;监御史负责监察地方官员,归属于御史大夫管辖。这表明秦朝(     
A.制度创新有待完善B.地方行政管理程序较繁复
C.官僚体制运转有序D.重视地方社会秩序的维护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说中国

材料一   以中国历史而言,秦汉是充实内部的时期,我曾称其特色为“厚”,隋唐却是开放扩张的时期,其特色是“大”。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只有秦汉和隋唐当得起“天下帝国”的地位,因为在这两个重要的时期里,中国是开放的,而且是发展的。

——节选自许倬云《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材料二   无论在民族、疆域还是认同上,这个“华夏/中国”在历史上曾经很庞杂和包容,你可以称之为“天下帝国”,也可以称之为“中国共同体”……一方面,现代国家不能再是“天下帝国”,它不能不限定领土、族群和国民,汉唐时代那种“包容和弹性”的天下秩序只是光荣的历史记忆,而无法成为现代国际认可的准则;另一方面,悠久和荣耀的历史记忆,又使得现代中国历史学者,理性上虽然超越“华”、“夷”,追慕包容性的天下帝国,但感情上会不自觉地区别“内”、“外”,以汉族中国为“我者”来叙述“华夏/中国”。

——摘编自葛兆光《说中国》·解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汉时期特色为“厚”,隋唐时期特色为“大”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华夏/中国”概念的认识。
9 . 秦始皇即位之初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号曰皇帝,闻太古有…死而以行为溢。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除溢法。这反映了(     
A.王权与神权结合B.中央集权高度集中C.皇权至上的理念D.文化专制达到顶峰
10 . 秦汉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时期,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阅读材料,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渺渺之身,兴兵诛暴乱……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史记》

材料二   汉景帝时,窦太后期望封皇后的哥哥王信为候,汉景帝表示“请得与丞相计之”。于是与丞相周亚夫商议,周亚夫以高帝刘邦“非有功,不得侯”的预先约定予以坚定的拒绝,汉景帝默然而有沮丧之色。

——《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汉高帝六年(前201年)九月,匈奴冒顿单于引兵攻太原,后来,冒顿单于指挥40万匈奴大军,将刘邦的兵马围困在白登山,使汉军内无粮草、外无援兵,不能相救。

——《史记》

材料四   (汉高祖)认为秦亡的原因之一是不分封子弟,孤立无援,故而又重新分封了自己的若干兄弟子侄为同姓王。……诸侯王在自己王国内拥有较大权力,可自行任命大部分官员并征收赋税,大者地跨数郡,其总地盘超出汉朝廷直辖郡县。

汉武帝用主父偃之策,于元朔二年(前127年)颁布“推恩令”,允许并鼓励诸侯王“推私恩”将王国土地再行分封给子弟为列侯。此举没有像削藩那样招致反抗,效果异曲同工,“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此后,又颁行“左官律”“附益法”,规定王国官为“左官”以示歧视,又限制士人与诸王“附益”交游。

——摘编自张帆著《中国古代简史》


(1)材料一中的“寡人”指的是谁?他对中国历史发展作出了哪些重大贡献?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西汉政府面临怎样的威胁。到汉武帝时,这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