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南地区位置图

中国西南地区紧邻南亚和东南亚,与印度、缅甸、老挝、越南等国接壤,是不同民族和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体系的交汇点。其由众多山脉、高原、河流和湖泊组成。其中,喜马拉雅山脉、横断山脉和秦岭山脉等山脉交汇于此,形成壮丽的山峰和峡谷,蕴含了丰富的水力、矿产、动植物、地热等资源。这些地理特征不仅影响了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也塑造了不同民族群体的定居模式和生活方式。高山地区多以农牧业为主,而低地和盆地则适合农业和贸易发展。

——摘编自方守永《西南边疆历史时期的少数民族关系及其对地区稳定的影响研究》

材料二   秦汉至建国后西南地区发展史

时期

西南地区发展情况

秦汉至蜀汉

秦代开发了四川,汉代打通西南夷。许多不同族群的原住民各自独立生活。

唐代

设置剑南节度使,中央没有充分掌控;吐蕃、南诏政权深入,并容纳汉族移民。西南中国一方面自成局面,另一方面与中原地区的关系比较密切。

明清

一方面延续着过去的土可制度,另一方面又不断改土归流,逐渐将原本汉人不多的西南部,转化为交通要道上几乎由汉人占满,只有山地和谷地留给土著居民的局面。大力推进以儒学教育为中心的文化教育活动。

抗战

国民政府组织高校、工业内迁,“高端移民”进入云贵,同时在云南布置重兵,借由滇缅公路为抗战中国“输血”,西南转而走向中国主体文化的一部分。

建国后

三线建设将诸多产业和国防设施迁入西南。高铁路线的铺设和互联网的普及,更是打造了地理空间和数据空间的连通,西南部不再是崇山峻岭中自成一局的地区。以尊重民族文化为基础,不断增进对集体、民族、国家的认同。

——摘编自许倬云:《经纬华夏》,第219-223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我国历代中央政府治理西南地区面临的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维度说明中央政府对西南地区治理的演变趋势,并分析其成因。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央政府经略西南地区体现的治国理念。
2024-06-04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福建省漳州市高三第四次质量检测(三模)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郡县的集权特征和其军事性质能使其调动一切资源,秦国曾普遍在边境上设置郡县来防范犬戎。秦统一后,匈奴盘踞“河南地”,直接威胁秦都关中地区。秦朝领土虽然空前广阔,但大部分都是被征服的六国故地。而周朝实行的分封制,导致各国在文字、风俗习惯等方面各有不同。因此,秦朝采用郡县制来保障对六国的文化影响。对于五岭等新征服的边远地区,秦始皇采纳李斯等人的主张,设桂林、象郡、南海三郡。

——摘编自黄栋法《综论秦国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原因》

材料二   隋初沿用州郡县三级制。但南北朝以来,行政区划变化纷繁,反映出地方分权的特点。开皇三年(583),兵部尚书杨尚希上表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隋文帝采用此建议,罢去郡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清除了过去层次、机构过多的弊端,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分封制在国家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与之相比,秦朝郡县制在当时又具有哪些制度上的优势?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隋文帝行政区划制度改革的原因及措施。
(3)据材料一、二,简析秦、隋行政区划制度改革的共同特点。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后,开始强行推行秦国文字。据许慎《说文解字叙》载:“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对于规范后秦的文字,《说文解字》中有着详细的描述,“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除大篆、小篆和隶书外,其他文字主要运用于仪式物品书写中,没有广泛传播。大篆作为被改良的文体,在秦国仍然得到使用。所以目前学界认为秦朝的“书同文”既不是专指篆书,也不是专指隶书,而应该是指秦国的文字。

——赵云泽、杨启鹏《“书同文”: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化与媒介变革影响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书同文”政策实施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朝“书同文”政策实施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从长城遗址来看,秦汉的长城并不是连成一线的城墙,而是纵深交错、有些缺口的,以供和平时期与北方少数民族进行贸易,而明代长城则是连成一线的封闭城墙。对材料信息解读合理的是
A.明长城的主要职能发生了变化B.明朝国力与秦汉差距较大
C.秦汉与明朝具有不同精神面貌D.明朝政府禁绝了对外贸易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