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陆贾基于传统“夷夏之辨”的儒家思想,协调“华夷”之间民族关系时提出“附远宁近,怀来万邦”。他两次作为使臣前往南越,说服南越向汉称臣,双方恪守疆域,互不相犯。基于两汉初期的汉匈关系,贾谊的“华夷”理念乘持“尊王壤夷”的“夷夏之辨,,思想。贾谊首倡“夷夏首足论”,汉朝天子为天下“夷狄”之首,周边“夷狄”为足,华上夷下,尊卑有序,“华夷之辨”思想明显。武帝朝开疆拓土,为了实现多民族的统一,理顺“华夷”关系,需对“华夷”大防民族政策作适时调整。

——摘编自段超《从“夷夏之辨”到“华夷”一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思想史考察》

材料二

中华文化之所以如此精彩纷呈、博大精深,就在于它兼收并蕾的包容特性。展开历史长卷,从赵武炱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从边疆民族习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裤”、胡衣胡帽,以及今天随处可见的舞狮、胡琴、旗袍等,展现了各民族文化的互鉴融通。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贾谊“华夷首足论”的本质,并分析汉朝“华夷”观念演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演进的典型举措,并谈谈古代民族融合对中国的影响。
2023-11-07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新高中创新联盟TOP二十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11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方流行“袴褶服”,劳动人民将袖口部分逐渐收紧,形成了窄袖衫、小口裤等样式,从此中华民族上衣下裤的服饰形制普遍推广开来。北魏建立政权后十分重视服饰礼仪的作用,从拓跋珪到孝文帝,逐渐将其延伸到日常生活领域,改穿农耕汉服。游牧文化和西域文化的服饰在民族杂处和商旅往来中汇聚,各种文化传播也为这一时期服饰文化的自由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旧唐书·舆服志》记载当时“爰至北齐,有长帽短靴,合袴袄子,朱紫玄黄,各任所好”的现象。这些服饰元素,成为唐代及后世中华集体记忆可视性符号之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江冰《魏晋南北朝服饰文化论略》

材料二   在近代,女式服装的西化比男式早。在鸦片战争前后“上海女界喜效夷装,衣必袒购露臂,裤必长不及膝,袜必长统,履必高底,其形式介于华夷之间。在染欧化之沪人视之固觉时髦然使骤入守旧派目中,其不诧为妖孽也希”。这些追赶新潮的上海女性成了领导近代中国女性时装潮流的先行者。追求新奇的潮流同样反映在男装方面。洋泾浜一隅,五方杂处,服色随时更易,商绅及其子弟、一般市民,乃至仆隶佣人中都不乏追踪时尚者。戴墨镜、口衔洋烟,无论晴雨都带把洋伞,成为官商士庶的特定时装,一时相习成风,恬不为怪。

——张敏《试论晚清上海服饰风尚与社会变迁》

材料三   近代欧洲服装根据不同的特征分为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和洛可可时期。文艺复兴时期的服装,曾以夸张而膨胀的外观来表现人性的复苏;巴洛克时期的服装进一步突出感官效果,将服装引入现实的自由生活;至洛可可时期,以女性为中心,袒胸与夸张的撑裙证明了现世的享乐主义的泛滥。服饰流行的中心不再局限于以意大利为中心,呈现西班牙风、德意志风、法国风、波兰风等,地区风格之间时兴时衰。工业革命后,服饰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各个阶层由于自身需要穿着简便、合体的衣服。

——摘编自徐思民《西方服装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服饰变迁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近代欧洲服饰演变的趋势。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服饰文化变化发展的认识。
3 . 主题一 国家分裂与人口迁移

材料一   在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发展,土地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世家豪族手中,国家对土地的控制已经无能为力,大批“编户齐民”,则成了世家豪族的依附农民……他们把依附于他们的农民组成私人家兵,从而形成了一股颠覆旧王朝的强大力量。西晋末王朝内部矛盾激化,宗室诸王争权夺位,战祸连年。八王之乱中,借夷狄以平中国,匈奴、鲜卑、羯、氐、羌得以入主中原,自公元304年匈奴刘渊称王起,少数民族纷纷各霸一方。

——摘编自尹辰《魏晋南北朝分裂割据的成因及其后果》

材料二 西晋内迁各族示意图


材料三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中原人民在阶级和民族的双重压迫下,纷纷越淮渡江,相率南下。此后中原每一次较大的政治变动,如淝水之战、刘裕北伐等,都有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南徙。据研究,截至刘宋为止,南渡人口约共有90万,占当时刘宋全境人口的1/6。西晋时北方诸州,约700余万口。南渡的90万口占其1/8。北来的侨民集中在长江上游的成都平原、江汉流域的襄阳、江陵、武昌以及长江下游的今江苏省境内。……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对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

——改编自曹文柱等著《乾坤众生》整理


主题二 南方经济开发与士族势力强盛

材料四   西晋末年,北方陷入了少数民族割据混战的局面,中原地区人民被迫四处流迁。而东晋的建立,为南迁百姓提供了一个庇护所。在南迁人民的影响下,南方农业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获得了较大的提高,使得南方自然条件的优越性得以体现。此外,麦、菽等北方农作物在南方大量种植,使江南地区由水稻一收转向稻麦双收,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长江流域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区,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也日益提高。

——摘编自刘璐《试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材料五 东汉时期,士大夫以经术起家,凭借特有的文化权力日益“士族化”,依靠“累世经学”以达到“累世公卿”的目的。士人在政治上得势后,便转而扩张家族的土地与财富,使得家族与政治结合,逐步构成了门阀的基础。曹魏时期的世家大族式家族组织具有血缘家族的一般性质和功能,又有明显的政治、军事色彩,随着九品中正制的出现,其政治色彩日渐突出。以士大夫官僚为核心,形成家族式政治集团,随之发展成门阀士族。在两晋的门阀专政下,士庶之分如天地之隔,连士族中的卑门和高门在权力上也有着天差地别,朝廷的要职多由高门门阀出身的人担任,并由以王、桓、谢等大姓为代表的北方士族垄断政权,封锢山泽,依官品占田。

——摘编自徐国富《浅述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


主题三 民族交融

材料六   羯族人石勒建立了后赵,重用“博涉经史”的汉族人张宾为谋主,言听计从;派官员到各地劝课农桑;还设立太学和郡国学,并且建立秀才、孝廉试经之制来选拔官员;前秦苻坚任用寒门人士王猛,按照汉法改革政治,发展经济、文化,并亲临太学,考查学生的经义优劣,奖励儒生。随着游牧民族的南下,畜牧及与其有关的生产技术也传到了中原地区。《齐民要术》记载,牛、马、骡等牲富的饲养、役使方法逐步为汉人所接受,并且汉人也采用了烧烤、兽肉、奶酪为饮料的胡人习俗。胡语、胡戏、胡歌、胡乐、胡舞等也广泛流传开来。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七 十六国北朝时期,匈奴、鲜卑、氏、羌等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政权后,不同程度上都面临着如何处理族群关系的考验。天兴元年( 398年),鲜卑贵族拓跋珪正式建立北魏王朝,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同年采用大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以土德王”。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积极推进改革,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并将随魏南迁的鲜卑人改为洛阳户籍。太和十六年(492年),文帝下诏祭祀“唐尧于平阳,虞舜于广宁,夏禹于安邑,周文于洛阳”。

——摘编自马溢澳《拓跋鲜卑的“中国”认同》

材料八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在对传统文化造成剧烈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特别是得益于突破国家、民族、地域限制的“丝绸之路”的畅通,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

——阴法鲁、许树安、刘玉才《中国古代文化史》


主题四 统一的因素

材料九   三国两晋南北朝尽管长期处于分裂动荡局面,但西晋仍实现了短暂的统一,之后苻坚建立的前秦、鲜卑族建立的北魏都曾结束北方的混乱局面。随着孝文帝改革等措施的推动下,少数民族与汉人之间的交往愈发频繁。长期的分裂战乱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为躲避战乱,大量人口南迁的同时也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

材料十   南北朝上承东晋十六国的混乱局面,本身虽仍处于分裂状态,但乱局已经趋于简化。对于这个时代,学术界的看法和表述不尽一致。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南北朝本是一个病的时代。此所谓病,乃指文化病。若论文化病,北朝受病转较南朝为浅,因此新生的希望亦在北朝,不在南朝。”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一书认为,东晋南朝代表着三国西晋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正常道路,……“从更长的历史视野来看”,唐代的变化不过是对东晋南朝的继承或衔接,即南朝化。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基础测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时期长期分裂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指出魏晋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势。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时期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粮食产区的原因。
(5)根据材料五,概括魏晋时期门阀士族在政治、经济上的特点。
(6)据材料六,概括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积极作用。
*能力提升*
(7)根据材料七并结合所学,概括北魏统治者强化“中国认同”的措施,并从“中华民族发展“的角度,分析其历史意义。
(8)据材料八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文化融合对中国历史造成的影响。
(9)根据材料九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时期在分裂中孕育着的统一因素。
*历史纵横*
(10)依据上述材料十,学者的学术分歧主要在哪里?对此谈谈你的看法,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说明。(要求立场明确,观点清晰,史实运用正确,说理透彻,表达精炼。)
2023-08-13更新 | 247次组卷 | 1卷引用:05·纲要上第05课·学科网-【一题打天下】同步教学新方案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变法初期,商鞅通过“徙木立信”获取了秦国百姓的信任;此外,当秦国太子违法时,商鞅秉公执法,让太子的老师代太子受罚,使秦国自由散漫、藐视法令的风气被一扫而净。在其改革措施中,虽然大多数都和政治、经济相关,但这些措施最终都达到了移风易俗的效果。

——摘编自张涛《移风易俗:商鞅变法的重要侧面》

材料二   孝文帝拓跋宏亲掌大权以后,继续推行改革,尤致力于文化、习俗等思想意识方面,推动了改革的深化,他推行这一系列措施的目的,固在于“移风易俗”,而“移风易俗”的深层目标,则在于提倡和追求儒家的传统价值观。但是,当孝文帝全盘接受了这一传统的价值观念之后,就不得不把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都置于这一价值观念的束缚和制约之中。

——摘编自庄辉明《从“去故崇新”看北魏孝文帝的价值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对秦国社会风气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移风易俗”的举措及其实质。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移风易俗”的认识。
2022-10-28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淮南市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联考历史试题(A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历代帝王庙——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趋势的见证

材料一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的历代帝王庙建于明朝嘉靖九年(1530 年),是明清集中祭祀中华祖先三皇五帝、历代帝王和功臣名将的皇家庙宇。历代帝王庙以独特视角体现了 “ 中华一统、主权延续、朝代更迭、一脉相传” 的历史特点,也使得“ 中国” 这个概念及文化内涵更为丰富。

——摘自刘洋主编《北京西城历史文化概要》

材料二清朝顺治和乾隆时期历代帝王庙入祀帝王的调整变化

时期入祀帝王的调整和变化相关资料
顺治时期

(1643- 1661年)

①恢复祭祀元世祖忽必烈 ②新增祭祀元太祖成吉思汗 ③新增祭祀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④新增祭祀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⑤新增祭祀金世宗完颜雍
金世宗在中都(今北京)建大宁宫
(今北海公园),大定二十九年始建卢沟 桥。《世宗本纪》记载:即位五载,而南北
讲好,与民休息。于是躬节俭,……重农
桑,慎守令之选,严廉察之责……家给人
足,仓廪有余……号称“ 小尧舜”。
乾隆时期

(1736- 1796年)

增加东晋、南朝之宋齐陈、 北朝之北魏、五代之后唐、
后周等帝王入祀,共188位
乾隆皇帝认为:“ 北魏的鲜卑族帝王,
结束战乱,雄踞黄河以北,勤思政理、讲
学兴农,确为英主,安可置而不论?”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别简述北魏孝文帝和金世宗的历史贡献。
(2)材料二中,顺治帝对入祀帝王的调整可归为几大类?写出分类标准和序号,依据材料,结合时代背景和所学,谈谈你如何看待清朝皇帝沿用明朝庙宇并调整入祀帝王之举?
2023-01-07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我国是统一多民族的国家,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大交融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擅长骑射的匈奴人,逐步由游牧转入农耕生活,发展了冶铁和制陶等手工业。山西南部的羯人,大部分都从事农耕,善于织布,喜欢穿青绛色的衣服。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汉族人民也学习经营畜牧业。

材料二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写道:“孝文帝明知鲜卑游牧故习,完不足统治中原,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染,实对汉文化衷心欣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成,使其整体的汉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
(2)请结合具体史实,说明孝文帝是如何使鲜卑族“整体的汉化”的。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