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唐代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唐朝前期对于外部世界采取了宽大的、接纳的态度,如外国人可以参加科举、担任节度使,各种宗教可以自由传播。这一态度或举措(     
A.取决于唐朝强大的国力基础B.导致了中华文化圈的形成
C.不利于唐朝国家统一与安定D.瓦解了传统主流意识形态
2 . 唐玄宗认为,“无隔于夷夏,柔服四裔,底绥万邦,慕义向风”;士大夫群体积极探讨“混一戎夏”、践行“以德化之”;名臣狄仁杰以身作则,“抚和戎夏,人得欢心,郡人勒碑颂德”。边疆诸族“慕中华之仁义忠信”。据此可推知,唐代(     
A.社会价值取向追求显贵地位B.民族间的交融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C.采取了灵活多变的民族政策D.少数民族与内地治理趋向一体化
2023-10-04更新 | 17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介休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唐朝时期,回纥效仿唐朝的官制,设有外宰相六,内宰相三,并有都督、司马等官号。渤海靺鞨、南诏等政权也仿照唐制,建立了一套等级森严的政治制度。这些现象(       
A.说明各民族间的矛盾有所缓和
B.表明唐朝政治体制具有一定优越性
C.反映出唐朝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D.体现了统治者因俗而治的治国理念
4 . 对边疆的治理也属于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范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与先秦羁縻政策比较,汉唐时期的民族羁縻政策不仅在形式上有较大发展,也在某些基本原则上有较大的突破、创新。首先,就多民族统一原则看,汉唐时期大大强化了周边民族对中央政权的隶属地位,作为少数民族的首领,其所担当的职权往往以受内地政权的册封为根据,并直接受汉唐所设的羁縻政策州府官吏的监督或汉唐驻军的控制。其次,汉唐的羁縻统治进一步发展与健全了先秦时的“依俗而治”原则。“依俗而治”不仅要强调“依俗”,更要在“治”上作文章。“依其故俗”只是治理的一种方法,其实是以设立羁縻机构职官及派军队等政治军事管理行为为前提的。其三,汉唐的羁縻统治民族政策把协调民族关系、维护民族团结放在了较重要的地位。汉设西域都护客观上起到了协调民族关系的作用。唐在大漠南北及西域设置的羁原府州,也有利于防止西北各少数民族之间的相互攻伐。最后,汉唐的羁康统治把加强民族间经济文化联系提上日程。汉唐时内地政权与周边民族间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经济贸易活动。

——杨永俊《我国古代民族羁縻统治政策的变迁及其原因探究》


(1)概括材料一中汉唐时期民族羁縻政策的措施和特点。

材料二   明清两代中央政府在土司地区行政管理上的做法是,在西南边疆重要地区设置与内地相同的郡县,并任命流官,形成土官与流官联合治理西南边疆地区的态势。“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经明代中央政府至清代前中期很好地施行,使这种民族政策得到巩固与提高,使西藏东部地区与川西藏族地区实施了政教合一制度,在川、青、甘、滇藏区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了土司制度。到了清朝中晚期,清政府在面对农民起义冲击、西方列强入侵的情况下才一改过去“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在川西北地区强力推动改土归流,迅速推进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效推动边疆内地一体化。

——李良品谈建成《“因俗而治”:明清时期土司地区的国家治理政策》


(2)依据材料二,指出明清两代对西南和西藏地区实施的不同的管理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产生的历史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如图为《便桥会盟图》(局部),描写了唐太宗与突厥可汗在渭水上的便桥定盟的历史故事。画面有狂奔的马队、惊险的马上杂技、激烈的马球表演。该作品
A.反映了宫廷生活的奢靡B.显示了宫廷画的神韵意趣
C.展现了体育外交的魅力D.体现了民族间的民俗交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