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唐代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丝绸之路的开通使胡技流入大唐,注入百戏。百戏的曲乐热闹明快,加之新颖的弹奏器乐,国内出现对胡风潮流的追求,呈现出“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的景象。上述现象反映了唐代(     
A.民族文化的交融B.审美标准的趋同
C.戏曲艺术的成熟D.女性地位的提高
2024-01-11更新 | 481次组卷 | 7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南京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安史之乱期间,吐谷浑、于阗、回纥、吐蕃等少数民族政权或“请助讨贼”或“请助国供灵州军粮”,积极助唐平乱。唐玄宗感叹道:“西戎北狄,吾常厚之,今国步艰难,必得其用。”唐朝能得到少数民族政权支持的主要原因是(     
A.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B.受到唐玄宗人格魅力的感染
C.少数民族地区的物资充足D.安史之乱动摇少数民族统治
3 . 服饰作为文化的外在表现,可以反映时代的文化特征和精神风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德、贞观之时,宫人骑马者,依齐、隋旧制,多著幂篱。虽发自戎夷,而全身障蔽,不欲途路窥之。王公之家,亦同此制。永徽之后,皆用帏帽,拖裙到颈,渐为浅露。则天之后,帏帽大行。中宗后(女子)有衣男子而靴如奚、契丹之服;开元初,从驾宫人骑马者,皆著胡帽,靓妆露面,无复障蔽。士庶之家,又相仿效;开元末,太常乐尚胡曲,贵人御馔,尽供胡食,士女皆衣胡服。

——摘编自《旧唐书·舆服志》

材料二   图是唐代张萱所画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图中描绘的是天宝十一年(752年)虢国夫人及其眷从盛装出游的场景。



材料三   开元、天宝之际,天下升平,而玄宗以声色犬马为羁縻诸王之策,重以蕃将大盛,异族人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纷泊。

——摘编自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别阐述三则材料对研究唐代服饰的价值。
(2)依据三则材料,概括唐代服饰发展呈现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反映的时代风貌。
(3)除上述材料之外,研究唐代服饰还可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
2023-06-28更新 | 80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4 . 唐代初期,太宗称:“我今为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不安者,我必令安;不乐者,我必令乐。”由于边远诸族聚居地生产相对落后,无法执行内地赋役标准,朝廷依据实情实施轻税政策,如建中元年(780)规定:“诸边远州有夷僚杂类之所,应输课役者,随事斟量,不必同之华夏。”上述材料集中体现了唐朝(     
A.采取灵活政策促进民族交往B.重视边境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
C.调整经济政策推动区域发展D.坚持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2023-06-14更新 | 6378次组卷 | 52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假期检测(二)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鸦片战争前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   

阶段时期特征
第一阶段从远古到西周经过长期的发展,我国先民建立了最初的多民族国家,即夏、商、西周。在这个过程中,“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逐渐形成
第二阶段从春秋到秦汉秦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汉朝统治者千方百计加强中央集权。一些新民族加入,主要有匈奴、南越和西域各族等
第三阶段从魏晋到隋唐经过民族交融,这一时期形成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强大核心——唐人。我国各民族初步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不可分割关系
第四阶段从五代到元经过分裂,再次形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首次形成了一个以蒙古族为统治民族,以汉族为多数民族的多民族国家
第五阶段明清(鸦片战争前)清朝奠定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是几千年来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政治各方面密切关系所自然形成

——摘编自孙进已《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等


从材料中任选其中一个或多个阶段,围绕“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6 . 对边疆的治理也属于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范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与先秦羁縻政策比较,汉唐时期的民族羁縻政策不仅在形式上有较大发展,也在某些基本原则上有较大的突破、创新。首先,就多民族统一原则看,汉唐时期大大强化了周边民族对中央政权的隶属地位,作为少数民族的首领,其所担当的职权往往以受内地政权的册封为根据,并直接受汉唐所设的羁縻政策州府官吏的监督或汉唐驻军的控制。其次,汉唐的羁縻统治进一步发展与健全了先秦时的“依俗而治”原则。“依俗而治”不仅要强调“依俗”,更要在“治”上作文章。“依其故俗”只是治理的一种方法,其实是以设立羁縻机构职官及派军队等政治军事管理行为为前提的。其三,汉唐的羁縻统治民族政策把协调民族关系、维护民族团结放在了较重要的地位。汉设西域都护客观上起到了协调民族关系的作用。唐在大漠南北及西域设置的羁原府州,也有利于防止西北各少数民族之间的相互攻伐。最后,汉唐的羁康统治把加强民族间经济文化联系提上日程。汉唐时内地政权与周边民族间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经济贸易活动。

——杨永俊《我国古代民族羁縻统治政策的变迁及其原因探究》


(1)概括材料一中汉唐时期民族羁縻政策的措施和特点。

材料二   明清两代中央政府在土司地区行政管理上的做法是,在西南边疆重要地区设置与内地相同的郡县,并任命流官,形成土官与流官联合治理西南边疆地区的态势。“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经明代中央政府至清代前中期很好地施行,使这种民族政策得到巩固与提高,使西藏东部地区与川西藏族地区实施了政教合一制度,在川、青、甘、滇藏区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了土司制度。到了清朝中晚期,清政府在面对农民起义冲击、西方列强入侵的情况下才一改过去“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在川西北地区强力推动改土归流,迅速推进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效推动边疆内地一体化。

——李良品谈建成《“因俗而治”:明清时期土司地区的国家治理政策》


(2)依据材料二,指出明清两代对西南和西藏地区实施的不同的管理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产生的历史影响。
2023-04-26更新 | 310次组卷 | 6卷引用:江苏省盐城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选修)
7 . 唐朝时,在西域、东北、岭南、漠北等地共设置羁縻府州近千个,羁縻府州的都督和刺史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世袭充任,中央政府在这些地区“顺其土俗”,不收赋税,接受以政治象征意义为主的土贡。当时这些措施(     
A.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B.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C.完善了中央行政体制D.削弱了边疆地区政治地位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唐政府为加强同边疆各族的联系,采取了灵活的民族政策。其中为加强与吐蕃的经济文化交流而采取的策略是(     
A.武力征服B.实行和亲C.册封吐蕃首领D.设机构直接管理
2022-09-12更新 | 986次组卷 | 35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马坝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唐玄宗时,安禄山、哥舒翰、高仙芝等皆以少数民族身份出任节度使;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吕历仕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三代皇帝,备受厚遇;著名才女上官婉儿深得武则天信任,参决政务。这表明,唐朝(       
A.儒家思想被动摇B.社会阶层流动性较强
C.政权具有包容性D.中原文化向边疆传播
10 . 如图反映的是盛唐时期常见的女性发髻样式。据此可知,当时
A.妆发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B.女性崇尚清新简约的妆发
C.女妆摆脱了男性审美束缚D.审美受到少数民族文化影响
2022-04-09更新 | 1238次组卷 | 16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王杰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阶段测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