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唐代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3 道试题
1 . 唐朝允许外国人或少数民族参加科举,并专门设置了宾贡科,即让外国人或少数民族正常参加进士科的考试,在录取名额分配上,会对他们有所倾斜。所以应该说,外国人或者少数民族在唐朝的内地生活是比较惬意的,没有什么格格不入的感觉。这反映了唐朝
A.开放包容的政策B.科举制的发展变化
C.中央集权的加强D.与各民族交流融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有学者认为,“唐朝与外部世界加强交往的动因并非如秦汉帝国一样源于军事抵抗或征服的目的,而是具有强劲的内部原生动力”。这种“内部原生动力”主要是指
A.开放进取的社会心态B.华夷观念的日益淡化
C.繁荣发达的贸易网络D.综合国力的持续强大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民族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共同发展融合而成的。历史上,统治者对少数民族采取的政策有通婚、册封或委以要职。如两汉与匈奴通婚,唐王朝对回鹘、南诏、渤海的册封,明朝对西藏僧俗领袖委以要职等。通过这些措施,让他们认识到自己与中央政府是利益共同体。对于反叛中央的分裂势力,统治者果断采取武力讨伐,震慑反叛分子。如1690年康熙帝镇压准噶尔部落,1759年乾隆帝镇压大小和卓,从而有效地维护了祖国统一。

——摘编自韦良云《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特点》

材料二   儒家民族观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民族观的本质特征,它最初强调“夷夏之辨”,严“夷夏之防”,讲“尊王攘夷”。后来随着儒家民族、国家观念不断的发展,“夷夏之辨”日益被“华夷一体”“天下一家”所取代。康熙帝废长域是改变秦汉以来“华夷内外分治”观念的重要举措;雍正帝曾说:“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何得留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摘编自李克建儒家民族观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影响及现代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中国古代民族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儒家民族观的内涵,简述儒家民族观的现代启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对于唐代时敦煌的繁华,《旧唐书·地理志》记载,唐朝元宵节灯会盛况是“长安第一,敦煌第二,扬州第三”。据此可知,唐代敦煌地区(       
A.深受中原文化影响B.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C.习俗已经完全汉化D.经济发达闻名全国
单选题-最优选择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打马球兴起于唐代初期,唐代文献称作击球。一般认为马球运动源自波斯,经西域地区传入中国。唐代的许多皇帝喜欢打马球,长安城内的达官显贵和宫中侍女也击球成风。参赛者在马球场上相互配合、驰骋拼搏,无疑是体力、技能与智谋的综合竞争。由此可知马球运动(     
A.是富有挑战性的娱乐活动B.是唐代贵族生活腐化的写照
C.为艺术创作提供真实情境D.是唐代社会繁荣开放的体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通西域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盛事,既传播了汉代先进文化,亦让西域独特的文化融入中原文化中。通西域对汉代文学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西域全新的物产、宗教、传说等进入内地,开阔了汉代人的眼界,引起了他们对这片土地的格外关注,成为文学作品中表现的重要对象。张骞凿通西域后,来往的中西使者数量不菲,为惊动人们视听,往往谈奇语怪,极大地激发了文学想象力。部分中原人到过传说中西王母的生活地,广泛传播了西王母传说,是民间传说爱好求仙的武帝与西王母相会的现实依据,大大丰富了西王母的故事。

——摘编自王焕然《汉代通西域对文学的影响》

材料二   唐王朝的强盛富足为诗人的创作搭建了可以纵横驰骋和兼收并蓄的文化平台,使得唐诗融入西域文化成为可能。诗歌发展到唐代已形成诸体并兴而格律大行的诗体格局状态,进入诗歌创作自由而又有度、不失规范的成熟期。西域的历史地理文化遂成为唐代诗人争相表现的题材。汉唐以来,西域持续变迁的交通、行政管理和人文地理等既是(唐代)西域文化得以形成的前提条件,其自身亦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骆宾王、李白、岑参等诗人或亲临西域,或身居西域,皆对西域自然地理、山川形胜、风土人情有着切身感受。他们真实的西域经历为其诗歌创作带来巨大影响。

——摘编自海滨《“唐诗与西域文化”研究范式的转型呼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域文化对汉代文学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西域文化融入唐诗创作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西域文化对汉唐文学的影响谈谈你的认识。
2023-03-19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商洛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处于衰落之中的吐蕃王朝,接连三次派员到长安请求会盟。此时唐朝也处于“疮瘦未复,人皆惮战”的境况,对吐蕃的请盟极表同意。双方先后在长安和逻些举行了隆重的会盟仪式并树碑刻文。双方重申“甥舅和协,扫彼旧怨”、“社稷如一统”。由此说明,此次会盟(     
A.助推着唐朝全盛局面的形成B.标志着吐蕃直属中央政权的开始
C.重启了唐蕃之间的和亲关系D.表达了藏汉人民团结友好的愿望
8 . 盛唐时期,妇女流行穿戴金锦浑脱花胡帽、卷沿翻毛花胡帽以及翻领胡服与金锦小蛮靴。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盛唐经济的发展B.生活习俗的汉化C.民族交融的加强D.胡汉观念的淡薄
2023-03-08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白沙县白沙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七事”本是突厥人的七种行军装备,初唐时期传入中原,逐渐被唐军吸收接纳。唐高宗时期政府规定,五品以上武官佩“七事”。这反映了当时(       
A.民族交往加强B.藩镇割据严重C.军事制度完备D.对外交流活跃
2023-03-06更新 | 265次组卷 | 6卷引用:四川省乐山市沐川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如图为唐朝画家阎立本所绘《步辇图》。画中主要人物分别是:右坐者为唐太宗,左侧三人前为典礼官,中为吐蕃使臣禄东赞,后为通译者。从人物比例看,唐太宗比例尺度最大,典礼官居次,禄东赞虽然位置在前,比例却是第三,众侍女比例最小。这种比例关系(     
A.突显唐朝盛世景象B.符合文人画的写意特点
C.受到传统伦理影响D.再现唐蕃友好交往情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