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唐代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唐太宗年间,渤海王“数遣诸生,指京师太学,习识古今制度”;唐高宗年间,文成公主又派人向唐朝“请蚕种及造酒,碾硙、纸墨之匠,并许焉”。这一现象(     
A.映照了盛唐恢弘气派B.推动了南北经济交流
C.提升了中央政府权威D.促进了民族文化交融
2 . 唐朝初年,在漠北回纥牙帐和漠南之间修筑了一千多里长的“参天可汗道”,沿途设邮驿六十六所,备有房舍、酒肉、马匹和车辆。路上的商队、使臣往来不绝。草原上的牧民也“老幼不惮遐远,悉手持方贡”南下交易。这说明唐代(     
A.鼓励与边疆民族的经济交流B.各民族文化得到包容和发展
C.采用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D.对外打通了陆海两个通道
3 . 《太平御览》中记载:‘“及破高昌,收马乳蒲萄实,于苑中种之,并得其酒法。太宗自损益,造酒成,凡有八色,芳辛酷烈,味兼醍盎,即颁赐群臣,京师始得其味。”李白也曾有诗云:“蒲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由此可知,当时(     
A.葡萄作为贡品传入B.中原与北方各族交流频繁
C.经济重心不断南移D.民族交融丰富了物质文化
4 . 自古以来,边疆、民族治理思想便与社会思潮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夷夏意识产生以来,“夷夏之辨”便成为主导和决定边疆理念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本质是不同文化背景下各族群之间的现实竞争。春秋时期,孔子把区分夷夏的标准由血统改为礼术,从而使传统观念中不可跨越的夷夏之别具备了松动的可能,使得夷夏之间的互转成为可能。孔子称:“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礼记·曲礼》云:“礼闻来学,不闻往教。”孟子亦称:“夫子之设科也,往者不追,来者不距(拒)。”

材料二   随着新儒学整合的不断深化,董仲舒的边疆理念表现出强烈的“有为”倾向。董仲舒提出了“王者爱及四夷”的观点:“故王者爱及四夷,霸者爱及诸侯,安者爱及封内,危者爱及旁侧,亡者爱及独身……如此者,莫之亡而自亡也。”四夷亦属天下、万物的范畴,王者有爱其之权利,亦有爱其之义务。爱及四夷,体现了身为王者主动施爱于四夷的积极心态。至汉武帝之世,华夏族群即将完成最后的整合与重建,爱华夏于内的任务基本完成,爱及四夷成为新的时代使命。董仲舒所强调的“大一统”思想,即“《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是其边疆观念的理论基础,与汉武帝的政治需求有着高度契合。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袁宝龙《秦汉新儒学转向与汉武帝边疆思想体系的构建》


(1)概括先秦至汉代儒家的边疆思想倾向的变化,并指出这一变化的政治实质。
(2)说明董仲舒边疆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3)从魏晋至清中叶任选一个时期,试举一例说明社会思潮对边疆或民族治理的影响。
5 . 有学者在论及民族关系时指出:“东西民族之动息,亦各有其时,月氏、匈奴,皆自东徂(往)西也;铁勒、突厥、回纥沙陀黠戛斯,则自西徂东者也。……东西民族动息之交替,实在唐世,读隋唐、五代史者,于此义亦不可不知。”材料反映出,在唐朝(     
A.华夏认同逐渐定型B.民族之间互动交融趋势明显
C.文化星现开放多元D.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进程加快
6 . 据《旧唐书·舆服志》记载了日本僧人圆仁在长安的见闻:“(唐文宗开成六年正月)六日,立春节,赐胡饼、寺粥。时行胡饼,俗家皆然”,并且出现了“玉盘初鲙鲤,金鼎正烹羊”这样的现象。上述材料反映出当时(     
A.社会风气开放B.民族交融发展C.民众生活富足D.中外交流频繁
7 . 各种文书是时代的印记和见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简册《语书》记载了较多秦朝历史,有学者据其所记文字,图示了秦政府管理的组织形式与管理层次。


①正常的下行发文流转情况:

②如果所属各曹不受命的话,则按下图所示进行反馈:

——改编自陈妙闽《从<睡虎地秦墓竹简>所见行文制度看秦朝的行政运作和效率》

材料二吐蕃占领敦煌时期(781-848年)的契约文书为我们研究吐蕃的契约及其相关法律制度提供了珍贵资料。吐蕃书面买卖契约有吐蕃文和汉文两种;契约的中人或证人,从姓名看有吐蕃族也有汉族。此外,无论买卖契约还是借贷契约,在词语的使用上都沿用了唐代的“两共平章”“恐人无信,故立私契”等套语。

——摘编自李秋梅《透视与反思:敦煌文献所见吐蕃买卖契约研究》

材料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发表的一九七九年一月一日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中,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并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在此范围内,双方同意,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继续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在此基础上,中美两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美国政府声明,它不寻求执行一项长期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向台湾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数量上将不超过中美建交后近几年供应的水平,它准备逐步减少对台湾的武器出售,并经过一段时间导致最后的解决。在作这样的声明时,美国承认中国关于彻底解决这一问题的一贯立场。

——摘自中美1982年“八一七公报”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行文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指出秦朝行文制度确立的条件。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从唐朝角度说明敦煌被吐蕃占领的原因,并概括这一时期敦煌地区吐蕃族群对汉族文化的态度。
(3)简述材料三提及的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基础”及美国对台出售武器作出的承诺,并指出影响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
2022-09-26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2023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马球发源于古代波斯,唐代打马球成为最盛行的体育运动之一。公元709年,大唐皇家马球队与吐蕃使团进行马球友谊对抗赛。唐玄宗在比赛中“东西驱突,风回电激,所向无前。”据此可知,唐代(     
A.域外文化成为主流B.体育运动的贵族化
C.民族融合趋势明显D.社会风貌开放进取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9 . 绢与马

材料一唐与突厥互市,“以金帛市马”“以助军旅”,唐马“既杂胡种,马乃益壮。天宝后,诸军战马动以万计”,“秦、汉以来,唐马最盛”。唐代驿制“凡三十里一驿,天下凡一千六百三十有九所”,各驿站的官马多至75匹、少至8匹,“冠盖相望,邮驿继踵”。士庶也喜骑马出行,“贵贱所行,通鞍马而已”。马球蔚然成风,太宗“闻西蕃人好为打球,比亦令习”。

材料二突厥、回纥与唐朝进行绢马贸易,规模巨大。回纥“每一马易四十缣(注:细绢),动至数万匹”,除自身消费外,还将多余的绢帛通过中间商人不断向西销售。突厥、回纥还开始建设据点聚积物资,突厥毗伽可汗“欲修筑城壁,造立寺观”。回纥最初“风俗朴厚”,获得唐朝厚利后,登里可汗“筑宫殿以居,妇人有粉黛文绣之饰”。

以绢马贸易为例,阐述唐代农耕与游牧民族互动的影响。
2022-09-08更新 | 3100次组卷 | 16卷引用:2022年新高考北京卷历史真题
10 . 唐代卢纶在《塞下曲》中描写到:“野幕敞琼筵,羌戎贺劳旋。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诗作反映出(     
A.对外交往密切B.市镇经济繁荣C.社会风气开放D.民族关系融洽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