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唐代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继公元640年唐弘化公主嫁给吐谷浑之后,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嫁去吐蕃,宁国公主、崇徽公主嫁去回纥,另外,唐王朝与奚、契丹等少数民族也实行了和亲。唐朝此举(     
A.说明国家实力尚弱B.提高女性政治地位
C.意在稳定民族关系D.标志羁縻政策终结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贞观四年,唐征伐东突厥,突厥部众降附唐朝,对于如何处置突厥降众,大臣温彦博主张,“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以实空虚之地,使为中国捍蔽。选其酋长,使人宿卫”。对其民众则应本着“有教无类”的原则,“授以生业,教之礼义”。该主张(     
A.包含有民族压迫内容激化了民族矛盾B.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C.导致地方割据不利于多民族国家发展D.有利于边疆地区的民族交融
2024-03-03更新 | 309次组卷 | 4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4-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江苏专用)
3 . 如表是有关隋唐民族关系的部分观点。这些观点(     
观点来源
沙钵略(突厥)称雄漠北,多历世年,百蛮之大,莫过于此。往虽与和,犹是二国,今作君臣,便成一体。情深又厚,朕甚嘉之。隋文帝
皇上膺天育物,无隔华夷,率土黔黎,莫不慕化。风行所及,日入以来,职贡皆通,无远不至……圣情含养,泽及普天,服而抚之,务存安辑……混一戎夏,其在兹乎!裴矩(隋)《西域图记·序》
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雠敌。唐太宗
《周书·文帝本纪》:“太祖文皇帝姓宇文氏,讳泰,字黑獭,代武川人也。其先出自炎帝神农氏。”《隋书·铁勒传》:“铁勒之先,匈奴之苗裔也。”唐朝官修史书
A.体现出民族关系的平等B.否定了华夷之辨观念
C.增强了民族共同体意识D.加快了边疆地区开发
4 . 《通典》记载,唐初大理地区“颇解阴阳历数……以十二月为岁首”。伴随唐和南诏交往增多,至中晚唐时期,南诏境内已普遍行用以正月为岁首的唐历。这一变化(     
A.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B.促进了汉藏之间的文化交流
C.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D.维护了中央政权的统一安定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丝绸之路的开通使胡技流入大唐,注入百戏。百戏的曲乐热闹明快,加之新颖的弹奏器乐,国内出现对胡风潮流的追求,呈现出“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的景象。上述现象反映了唐代(     
A.民族文化的交融B.审美标准的趋同
C.戏曲艺术的成熟D.女性地位的提高
2024-01-11更新 | 514次组卷 | 8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6 . 唐代初期,太宗称:“我今为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不安者,我必令安;不乐者,我必令乐。”由于边远诸族聚居地生产相对落后,无法执行内地赋役标准,朝廷依据实情实施轻税政策,如建中元年(780)规定:“诸边远州有夷僚杂类之所,应输课役者,随事斟量,不必同之华夏。”上述材料集中体现了唐朝(     
A.采取灵活政策促进民族交往B.重视边境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
C.调整经济政策推动区域发展D.坚持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2023-06-14更新 | 6510次组卷 | 54卷引用:黄金卷01-【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江苏专用)
7 . 【“大一统”思想与边疆治理】

材料一 大一统思想中的夷夏观,其发展变化,与适应以儒家为代表的华夏文明相一致。中国古代从周朝开始,逐渐形成一种“化外主义”的治边观,与此相应地也逐渐形成了自秦汉以后“羁縻而治”的治边思想。儒家坚持“天下大同”的家国观,坚持“有教无类”,将教化与礼、仁相结合,构成礼教的基本要义;儒家在政治上主张“和为贵”,礼教本身也包含着和平主义的特征,儒家所倡导的用夏变夷的民族观对后世影响深远。

——摘编自邵方《大一统思想与"华夷之辨"》

材料二   中国古代王朝对边疆的治理政策简表:

时期边疆治理
“并一海内,以为郡县”。移民垦殖,加强交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立道(相当于县),对归顺的较大少数民族部落实行属国的管理形式
汉承秦制,在边疆地区设立使匈奴中郎将、护乌桓校尉,护羌校尉和西域都护及大量的属国等机构来管理北部、东北和西部少数民族
隋唐唐代羁縻府州的数量远超过内地的正州,设立的安南、安西、北庭、安北、安东等都护府,构建了较为规范的藩属体系
行省下设土官或元帅府等管理的行政制度,实质就是在中央直接管理下的羁縻统治。流官与土官掺杂联合治理地方,赋役税收“比之内地”,完善边疆与内地的驿站系统,加强中央对边疆的控制管理
清前期东北地区以郡县制管理当地的汉人,以八旗制度管理满族,以姓长制度管理当地少数民族,以盟旗制度管理东蒙古人民
清晚期改变前期的“重稳定,轻发展”的治理观念,发展边疆经济和文化,日趋内地化。内地化的“量”不断增加,最终促成了边疆内地一体化的质变

——摘编自陈跃《中国古代王朝治边政策的双重变奏》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大一统”思想中“夷夏观”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751年唐朝与大食(阿拉伯帝国)爆发战争,唐军战败。唐朝随军书记官杜环作为战俘来到大食,生活了十多年。他记载了自己的见闻:大食“今吞灭四五十国,皆为所役属,多分其兵镇守。其境尽于西海焉。”“率土禀化,从之如流。法唯从宽,葬唯从俭。郛郭(城)之内,里闸(门)之中,土地所生,无物不有。四方辐辏(指车),万货丰贱,锦绣珠贝,满於街巷。”在库法城内“绫绢机杼,金银匠,画匠,汉匠起作画者,京兆人樊淑、刘泚,织络匠者,河东人乐环、吕礼。”

——据【唐】杜佑《通典》

材料二   据到过中国广州经商的阿拉伯商人苏烈曼记载,“外国商船抵埠,官吏取其货物而收藏之,一季之船既全入口,官吏征百分之三十关税后,乃将货交还原主发卖。国王有悦意之货,则以现金及最高购价,付之商人也。各地回教商贾既多聚广府,中国皇帝因任命回教判官一人,依回教风俗,治理回民。”“判官为人正直,听讼公平。”“伊拉克商人来此方者,皆颂声载道也。”

——据《苏烈曼游记》(851年)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的史料价值,并从史料与所学史实相结合的角度概述当时的阿拉伯帝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唐朝与阿拉伯帝国的交往。
2023-04-07更新 | 536次组卷 | 6卷引用:江苏省镇江市扬中市第二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模拟考历史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据《唐会要》记载,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渤海遣使求写《唐礼》及《三国志》《晋书》《三十六国春秋》,许之”。渤海在五京周围等发达地区,以中原教育为模式,自上而下建立了较为系统的教育体制,并派人参加唐朝的科举考试。这反映出唐代
A.科举制为政府提供了人才保证B.形成了多层次教育格局
C.少数民族地区生活习俗的变革D.华夏主流文化的吸引力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随着所属民族越来越多,唐太宗积极慎重地采取了若干措施。在各族聚居区“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各族官员在待遇地位上则更无薄厚之分,不搞什么重汉轻蕃。一般保留各族内部的社会组织或同新的行政机构结合并存,于阗、龟兹等地保留国王称号,突厥、回纥首领仍称可汗等,唐太宗给他们下诏时也自称皇帝天可汗。吐谷浑一再骚扰边州并扣留中央代表,太宗竟先后十次派人"谕以祸福",直到最后不得已才派兵予以平定。特别是十多万突厥人安居塞上各地,与汉人一起耕牧近十年之久,相互间结利深情厚谊。以至要离开这里时,多怀依恋之情"不肯出塞"。

——摘编自《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论集》


(1)据材料概括唐太宗民族政策的主要措施。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对宗民族政策的积极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