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唐代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中国古代边疆治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推动了周边各族对中华文明高度的认同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高帝将宗室女奉献给单于,又约定每年向匈奴贡献一定数量的丝绸酒米,以求苟安。文帝时匈奴再次南下掳掠,并不断在边境侵扰,汉朝不能抵御,仍维持既定之议。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大将军卫青率大军北击匈奴,再次收复河南地,移民十万驻朔方。元狩二年(前121年),汉将霍去病率领大军先后越过焉支山(甘肃山丹境)和祁连山,大败匈奴军,斩俘四万余人。

——摘编自蔡美彪著《中华史纲》

材料二   



完成下列要求:
(1)依据材料一,指出西汉政府在处理与匈奴关系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导致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对待边疆各族的策略并归纳其特点。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隔离制度。政府规定,“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大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市内除了唐人外,还有许多高鼻深目的波斯人、大食人以及日本人、高丽人,还有黑人。回鹘衣装、胡旋舞、高丽乐等深受唐人喜爱,广为流行。

——摘编自《唐前期长安城的商业》

材料二   中国的手工业蓬勃发展可见一斑。四川、云南是丝织业中心,其丝织品除了满足国内需要,可以大量出口国外。陶瓷业也很发达,全国有二十多个著名窑址。中国的东南沿海多优良港湾。其周围有造船工场,能够造出载重量大、适合远航的海船。这些优势远大于陆上贸易。而陆上贸易由于安史之乱后出现很大风险,于是海上贸易更加繁荣起来。

——摘编自林家劲《唐代广州与南海的交通》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前期长安的城市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归纳唐朝海上贸易发达的原因。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对西域地区民族政策的实施是在当时历史背景下根据对局势的整体分析作出的卓有成效的正确举措。通过与乌孙和亲,达到了断匈奴右臂的目的,同时也将势力深入西域,保护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屯垦戍边、宽抚厚等政策的执行,增进了汉王朝与西域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交流,加速了各民族的融合,巩固了西汉王朝在西域的政治地位,使西域各国衷心臣服于西汉,最终形成了抗击奴的强大力量。战胜勾奴统一西域,为设立西域都护府奠定基础,终于在公元前60年使西域正式纳入西汉版图。

——摘编自张倩《汉武帝在西域的民族政策研究》

材料二 贞观二十ー年(647)在唐太宗晚年总结统治经验时,就曾以“自古皆贵中华,贼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作为一条重要的成功经验向群臣宣扬。唐朝对包括西域在内的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宽和团结政策,得到了各少数民族的束心拥护。唐朝沿袭汉朝的做法,对于归附的西域各国君长都加以册封,设置羁縻州的即以其首领为都督、刺使,皆得世袭。由于唐朝皇室有少数民族血统,吸取历史经验,承继两汉和亲、通婚政策更为积极广泛,经常用之解决争端改善与西北少数民族的关系。据史籍记载,唐朝下嫁给少数民族首领的和亲公主计15名。唐太宗还采取采断措施使商道杨通,来往商旅络绎不绝,同时以绢马贸易和茶马贸易为中心的互市也趋向兴旺。

——摘编自殷晴《汉唐民族西域政策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朝民族政策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汉朝相比,唐朝民族政策进一步发展的表现。
2021-12-06更新 | 184次组卷 | 17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魏建国伊始,统治者对其他各族人民实行了残酷的高压政策。作为汉族人的冯太后,孝文帝在她的教育下也深受汉文化的熏陶。《魏书·咸阳王禧传》曾记载孝文帝言:“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孝文帝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开创了民族交融的历史新高潮。

——摘编自左颖《北魏孝文帝民族政策研究》

材料二   唐太宗对少数民族的基本态度是“降则抚之,叛则讨之”,也就是各少数民族只要不公开与唐对抗,就对其实行羁縻政策。反之,侵扰内地或对唐有严重威胁者,就用武力解决。唐太宗还举汉武帝的例子说:“汉武帝穷兵三十余年,疲敞中国,所获无几;岂如今日绥之以德,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乎!”尽管这是唐太宗的自我欣赏,但它所反映的事实大体不错。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民族政策的目的以及为此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具体史实说明唐太宗民族政策中“抚之”“讨之”的表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中原人民在阶级和民族的双重压迫下,纷纷越淮渡江,相率南下。此后中原每一次较大的政治变动,如淝水之战、刘裕北伐等,都有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南徙。据研究,截至刘宋为止,南渡人口约共有90万,占当时刘宋全境人口的1/6。西晋时北方诸州,约700余万口。南渡的90万口占其1/8强。北来的侨民集中在长江上游的成都平原、江汉流域的襄阳、江陵、武昌以及长江下游的今江苏省境内。……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对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

——改编自曹文柱等著《乾坤众生》整理

材料二



敦煌莫高窟壁画《胡旋舞》

(注:在唐朝的十部乐中,除了燕乐、清商乐外,西凉乐、天竺乐、龟兹乐、高丽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都是外来乐。除了宫廷,高官和民间大贾家中也有出现私人乐队。该图真实再现了当时的乐舞场面。)

(注:胡旋舞是来自西域游牧民族的一种舞蹈。)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角度分析其影响。
(2)文物是形象的历史。从材料二中提取一条历史信息并加以说明。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温彦博以为:“徙于兖、豫之间,则乖违物性,非所以存养之也,请准汉武故事,置降匈奴于塞下,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以实空虚之地,使为中国捍蔽,策之善者也。”

材料二 上分突利故所统之地,置顺、佑、化、长四州都督府;又分颉利之地为六州,左置定襄都督府;右置云中都督府,以统其众。

材料三 五月,辛未,以突利为顺州都督,使帅其部落之官,上戒之曰:“……今命尔为都督,尔宜善守中国法,勿相侵掠,非徒欲中国久安,亦使尔宗族永全也!”

——以上材料均摘自《资治通鉴》


(1)材料一主张对东突厥采取什么安置政策?
(2)根据材料二、三说明唐太宗是如何安置突厥的?
(3)据以上材料,概括唐太宗民族政策的特点。
(4)综合上述分析结合所学,在民族关系中你能获得什么重要认识?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李唐起自西陲,历事周隋,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复不闻华夷,兼收并蓄。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异族入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纷泊;其极社会各方面,隐约皆有所化,好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已也。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材料二   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唐朝政府与它们都保持着良好关系。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景龙四年(710年),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摘编自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外来文化在思想、艺术方面对唐朝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唐朝与边疆各民族进行交往、交融、交流的主要方式。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唐朝民族政策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积极影响。
8 . 民族交融,民族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之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刘向在《<战国策>书录》中说:“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仿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唐朝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

——摘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唐朝统治者具有较为开明的民族思想,坚持“中国既安,远人自服”的民族怀柔政策,唐太宗认为“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终至贞观年间“四夷宾服”的政治景观,太宗也被各族共尊为“天可汗”。在强调“华夷之辩”的中国古代,这种开阔包容的气度更显不易……唐廷对周边民族不是一味武力征服,更多时候谋求的是双方的友好和平。当时,唐廷与吐蕃之间友好交往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事例。

——引自宇欣等《中国历史大讲堂·唐史十二讲》


(1)解读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历史现象,并从政治文明演进的角度指出其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列举唐太宗对不同民族地区采取的“友好和平”的统治方式,并概述唐太宗在位时“唐廷与吐蕃之间友好交往”的史实。
2021-09-24更新 | 198次组卷 | 6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唐太宗时期的民族政策

材料一 突厥既亡,……其降唐者尚十万口,诏群臣议区处之宜。朝士多言:“宜悉徙之河南兖、豫之间,分其种落,散居州县,教之耕织,可以化胡虏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礼部侍郎李百药以为:“突厥虽云一国,然其种类区分,各有酋帅。今宜因其离散,各即本部署为君长,不相臣属,国分则弱而宜制,……必不能抗衡中国。”……(温)彦博以为:“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以实空虚之地,使为中国捍蔽,策之善者也。授以生业,教之礼义,数年之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入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上卒用彦博策,处突厥降众。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 上卒用彦博策,处突厥降众,东自幽州,西至灵州,分突利故所统之地,置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又分颉利之地为六州,左置定襄都督府,右置云中都督府,以统其众。五月,辛末,以突利为顺州都督,使帅其部落之官。上戒之曰:“……今命尔为都督,尔宜善守中国法,勿相侵掠,非徒欲中国久安,亦使尔宗族永全也。”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一,将讨论中出现的三种不同意见,概括提炼,逐条列出。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处理东突厥的措施及其作用
10 .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这一时期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进一步发展,经济繁荣、政治开明、社会开放、科技文化高度发展,中国进入蓬勃兴旺的隆盛时代。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唐初诸帝时代,中国的温文有礼、文化腾达和威力远被,同西方世界的腐败、混乱和分裂成为鲜明对照。

——韦尔斯《世界史纲》

材料二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唐太宗

材料三   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献号天可汗,以覆我国都。

——柳宗元


(1)请列举材料一中“唐初诸帝时代”两个盛世的名称。
(2)材料一中“中国的温文有礼、文化腾达和威力远被”,请写出唐朝时期主动学习外来文化的代表性事件(一例)和中华文化影响日本的代表性事件(一例)。
(3)材料二中唐太宗盛赞的是哪一制度?根据材料分析该项制度的作用是什么?
(4)材料三中唐太宗被少数民族称为“天可汗”,请列举一个在他统治时期与西南(今西藏地区)少数民族友好交往的事例。
(5)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唐朝的时代特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