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忽必烈改革及元朝的统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国家行政中心的选择往往考虑对全国的制衡作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考量都是其中主要的内容。西汉建立之初,刘邦本欲建都洛阳,娄敬言之日:“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愍(xi部队)可具也。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刘邦遂决定建都于长安。

——摘编自何冯恩《两汉至隋唐都城变迁研究》

材料二   元大都,或称大都(突厥语称为汗八里,意即“可汗之域”),自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四年正月三十日(1267年2月25日)至元惠宗至正二十八年八月初二(1368年9月14日),为元朝京师。其城址位于今北京市市区,北至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南至长安街一线,东西至北京二环路一线。

——摘自百度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都城选定在长安具有哪些制衡优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都城的选址在制衡方面有哪些不足之处?元朝政府是怎样解决的?
2023-11-24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迁安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刘秉忠,今河北那台人,原名侃,曾入道、佛,还俗后更名乘忠。世仕辽金,为官族。刘秉忠于书无所不读,至于天文、地理、律历、占卜,无不精通,天下事了如指掌。元世祖甚是宠信,留在身边供职。刘秉忠追随元世祖征伐大理时,力劝元世祖勿滥杀,人民赖以全活者不可胜计。他还辅助元世祖依照礼法旧例建元纪岁、建官制、定朝仪。“(徭役)宜比旧减半,或三分去一”“关市津梁正税十五分取一”“古者库序学校未尝废,今郡县虽有学,并非官置。宜从旧制,修建三学”,这些谏言渐次被采纳推行。刘秉忠还主持规划修建元大都,突出以宫为中心,讲究对称分布,井然有序、主次分明,太庙、社稷坛等一系列建筑也在元朝政权中首次呈现。

——摘编自侯倩男《论刘秉忠的思想及其在元初的重大作为》


(1)根据材料,概括刘秉忠的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刘秉忠能作出上述贡献的因素。
2023-08-28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省级联测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秦汉时期统一政权的建立,中国一词开始代表中央集权制的统一国家。元、明以来,中国作为国家名称被正式使用,特别是在与西方国家的交往中。对内一般以朝号自称,对外则称中国

材料二   严复指出:国家为有机体,斯其演进之事,与生物同。天演之理为国家求提供了理论支持,极大地促进了字与中国一词的结合。康有为最早提出建立一个新中国设想。维新思潮和进化思想使新中国概念逐渐得到民众认同。1900年前后,新中国一词开始被频繁使用,新中国的概念内涵和话语使用不断发展,立宪、共和一度成为不同群体的新中国理想,新中国话语不断唤醒着国人对现代民族国家的认知。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玉玲《清末民初新中国一词的概念内涵与话语演进》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一词内涵的变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一词出现的时代背景及意义。
4 . 北京城址变迁

材料一



(1)依据上图对金、元、明北京城址变迁和城市布局进行简要说明。

材料二 从辽、金朝起,中国政治上的统治重心开始北移,燕京(今北京)成为此后历朝统治的政治中心,使得长城南北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上完全成为统一和不可分割的整体……由此开始民族得到了南北大调动、大迁徙、大融合,改变了民族人口分布的格局。民族意识、中国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契丹人、汉人、党项人、女真人,同是国人,今皆一家。


(2)依据材料和所学,分析辽金时期政治重心开始北移的影响。
2022-01-24更新 | 488次组卷 | 7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启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