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9 道试题
1 . 据文献记载,汉武帝时期,儒生在中央和地方任中、高级官僚的数量未占据绝对优势,相反,法吏官僚数量却较多。由此可知,当时(     
A.焚书坑儒对后世影响较深远B.统治策略具有一定务实性
C.法家思想动摇了儒学的地位D.官僚政治的建设成效显著
2 . 思想是时代的先声。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思想结晶如泉水喷发,造就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轴心时代”。在差不多同一段时间里,各文明中心都出现一批优秀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影响深远,在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孔子的仁爱之说,佛陀的苦谛顿悟,犹太经典中的“原罪”与“救赎”,希腊哲人的宇宙思考,我们今天各大民族精神深处蕴藏的基因,仍可追溯到那个时代。值得注意的是:一种意识形态(包括宗教)的广泛传播,往往是和强大的国家联系在一起的。

——摘编自钱乘旦《新世界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孔子的仁爱之说”是如何开始“和强大的国家联系在一起的”。

材料二   近代以来,西方的个人经历了一个逐级的解放过程,先是从神的权威下解放,再从人的权威下解放,个人逐步从外在的束缚下得到了解放。

——刘刚《简明欧洲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促使西方人“从神的权威下解放”的事件。并举例说明西方人又是如何“从人的权威下解放”的。

材料三   近代的思想启蒙运动的结果一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批判,另外就是引进了近代西方的先进思想,并经过试验和选择,最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对中国进行社会改造的工具。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也是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产物。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回答“近代思想启蒙运动”所指的历史事件。谈谈你对“党也是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产物”的理解。

材料四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运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解决的问题。

——《文件选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列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思想是时代的先声”的认识。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班固撰写《汉书》时,沿循《史记》设《循吏传》,记载了六名循吏:蜀守文翁“少好学,通春秋……仁爱好教化”;胶东相王成“劳来不怠,流民自占八万余口,治有异等之效”;颍川太守黄霸“以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北海太守朱邑“为人淳厚,笃于故旧,然性公正,不可交以私。天子器之,朝廷敬焉”;渤海太守龚遂“见齐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春夏不得不趋田亩,秋冬课收敛,益蓄果实菱芡。劳来循行,郡中皆有畜(蓄)积,吏民皆富实”;南阳太守召信臣“为人勤力有方略,好为民兴利”。

——整理自班固《汉书·循吏传》

材料二   成书于五代的《旧唐书·良吏传》中正传有41人,附传有13人,其中13人以“直谏”“劝谏”入传。“除暴安良”“战功卓著”“正直敢谏”成为臣僚入传的重要标准。北宋修《新唐书》,改《良吏传》为《循吏传》,正、附传共记24人,其中16人取用《旧唐书》。入选之人多为考课优异,有富民、缉盗、治狱、化俗、抚边等实绩的官吏。仅以“直谏”“军功”在《旧唐书》中入传,但缺乏治民政绩的官吏,或不取,或记于附传。宋元以后,“循吏”逐渐限定为“累领剧镇”“终于庶僚”的官吏;考课优异和民心民意是其最主要的标准。

——摘编自牛子晗《正史〈循吏传〉入传标准与记述内容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书》中“循吏”入选的标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唐书》和《旧唐书》中“循吏”入选标准变化的原因,并简述历代正史编撰《循吏传》的历史意义。
4 . 汉代“表彰六经”,而实际流传的“五经”,因“三礼”和“春秋三传”各有传承,形成“九经”。唐代官方刻写的标准石经中收入《论语》《孝经》《尔雅》,形成“十二经”。进入宋代,强调心性论的《孟子》上升为经,“十三经”最终定型。“十三经”形成的历程反映了(     
A.儒家思想顽强的生命力B.官方正统思想的世俗化
C.考据学对出版业的促进D.学术与政治的交互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汉宣帝立十二博士是师法家法、章句之学开始并逐渐形成趋势的契机,而严格的师法家法传承模式最后定型于东汉和帝时期。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说:“汉人最重师法,师之所传,弟之所受,一字毋敢出入,背师说即不用。师法之严如此。”这一现象(     
A.巩固了儒学官方地位B.加剧了儒学的封闭固化
C.强化了家族宗法伦理D.阻碍了儒学经学化进程
2024-09-09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两汉至隋唐时期古籍辨伪的信息统计表

时期辨伪学者辨伪古籍辨伪方法
两汉12儒家经典:《尔雅》、《礼记》等4作者、文本、流传、佚文、比勘其他古籍、社会原因、政治原因
诸子百家及艺术、谱录:《司马兵法》、《晏子春秋》等10
文学著作:《楚辞》
魏晋南北朝14儒家经典:《礼记》、《子夏易传》等4作者、文本、著录、称引
诸子百家及艺术、谱录:《孔子家语》《管子》等7
佛经:《比丘应供法行经》、《居士请僧福田经》等若干
隋唐24儒家经典:《孝经注》、《归藏易》等15作者、文本、流传、著录、称引、比勘其他古籍、政治原因、常理
诸子百家及艺术、谱录:《老子注》、《管子》等20
学著作:《李陵集》

——改编自苏金侠《汉代至宋代文献辨伪的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汉至隋唐时期的辨伪学发展的特点并简析其发展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表中某一时段,围绕“古籍辨伪与文化发展”提炼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7 . 汉代初年曾以“三老,民之师也”导民以善,施行教化;汉文帝十二年(前168年)“以户口率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员,令各率其意以道民焉”;汉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年),又“遣博士(褚)大等六人分循行天下……谕三老孝悌以为民师”。这一过程可用来说明(       
A.汉代沿袭了秦代基层治理经验B.儒家思想影响力不断扩大
C.三老进入汉代官僚体系的过程D.秦汉重视社会管控的原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儒学以董仲舒为主要代表人物。汉代儒学思想以主宰之天确立政权存在的合法性依据,法天立道使君主权威得到强化,君权成为臣民绝对服从的对立性存在,这无疑使主体精神与独立人格在等级秩序中难以彰显。同时,汉代儒学假借天道以申仁义而使王道践行于世。至此,汉代儒家价值体系围绕天人之学在国家制度、施政方略、意识形态、伦理教化等诸多维度上得以普遍确认,儒学成为国家官方主流意识形态,也使其价值理念在现实政治运行中得到切实贯彻的机遇与可能。

——摘编自陈鹏马兰兰《汉代儒学建制与王权法统的整合及主体精神的失落》

材料二   宋代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极盛时期,儒学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借助新的传播载体,获得更大的社会化影响。宋代蒙学读物在培养儿童认知和语言能力的同时,也往往反映社会意识形态、灌输基本的伦理道德与生活常识,而此时大部分的蒙学读物都是出自理学家之手。赵宋王朝建立之后,落实以文治国的政策,为了网罗人才,宋代皇帝一而再再而三地扩大科举录取名额,考试的内容逐渐向儒家传统经典靠拢,从而使宋代社会上读书蔚然成风。宋代统治者提倡家族式的同居,一些儒士往往制定一些家礼、族规将上层士人有关儒家思想与规则改造成民众活动的习惯以及宗族共同生活和交往的规则。

——摘编自《浅析宋代儒学社会化的新途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儒学得到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儒学实现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及其影响。
2024-09-06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淮北市国泰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月考)历史试卷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典籍关于“礼”的记述
春秋战国

礼,经国家,定社稷;礼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其民者也

——左丘明《左传》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

西汉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汙)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戴圣《礼记》(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

道者,所繇(由)适于治之路也,仁义礼乐皆其具也。故圣王已没,而子孙长久安宁数百岁,此皆礼乐教化之功也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两宋

礼者,理也,文也。理者,实也,本也。文者,华也,末也

——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

礼是那天地自然之理。理会得时,繁文末节皆在其中

——朱熹《朱子语类》

明末清初

仁、义、礼、智、乐,俱是虚名。人生堕地,只有父母兄弟,此一段不可解之情,与生俱来,此之谓实,于是而始有仁义之名

——黄宗羲《孟子师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礼”的内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礼”变化的因素。
2024-09-04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5届河南省安阳市多校联考高三上学期调研考试(一模)历史试卷
10 . 汉武帝设《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博士,后又将不治儒家五经的太常博士《官职名)一律罢黜,形成儒家独尊局面:还建立太学,培养儒生官僚。这些举措(     
A.适应了大一统王朝的需要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
C.解除了诸侯对朝廷的威胁D.延续了“无为而治”思想
2024-09-03更新 | 13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职业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音美班上学期8月月考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