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汉武帝时期统治思想的转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 道试题
1 . 有学者指出,董仲舒就对六艺之科的态度而言,与李斯建议秦始皇焚烧《诗》《书》截然相反,但其思路如同—辙。二者“思路如同一辙”是指
A.通过禁绝异端达致思想一统B.糅合百家形成新的儒学体系
C.借助儒法结合实现君权巩固D.矛头指向道家改变无为局面
2 . 汉武帝时代,贬斥黄老刑名等百家之言,起用文学儒者至数百人,实现了所谓“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历史性转变,以上做法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是
A.儒土成为文化史的主角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统治
C.君主专制不断得到强化D.大一统的局面得以形成
3 . 汉武帝时,已有部分文人在对灾异事件的记录中蕴含对朝政的讽谏;汉宣帝时,儒生对自然灾害的解读为皇帝诛杀权臣提供了借口。由此可知,汉武帝以来
A.批评时政成为儒生的追求B.天人观念影响政治生活
C.儒学成为限制君权的工具D.封建迷信思想走向僵化
4 . 鲁迅说,孔孟之道是御用文人经过梳妆打扮过的孔夫子,他们就是以这套思想来束缚统治人的,(孔孟之道)是思想专制的工具,回顾中国历史,可以看到历史就是这样的。符合此观点的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打倒孔家店”
C.《孔子改制考》D.“万世师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教化”一词在董仲舒著作中出现频率很高。他指出:“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并反复强调:“今万民之性,待外教然后能善。”“天下所未和平者,天子之教化不政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春秋之所治,人与我也。所以治人与我者,仁与义也。以仁安人,以义正我。”“不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而“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

——摘编自朱人求《董仲舒教化哲学研究》

材料二   “二程”关注国家前途,强调“帝王之道,教化为本”,多次直言上疏,用自己的思想学说影响皇帝,提出“格君心之非”“王道治国”等一系列政治举措和治理模式。程颢认为“得贤才为本”,请求皇帝兴办学校。在官吏的德才关系问题上,“二程”强调修己之道,以德为先。程颐呼吁要将“宽赋役”“劝农桑”等措施作为重民保民、治理天下的要务,实现富裕的同时才能进行道德教化。还提出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婚姻妇女观。程颐指出,圣人虽然崇尚道德教化,但是也不能轻视刑罚的作用,应该在先有刑罚的基础上进行德化。

——摘编自丁静《二程教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董仲舒教化思想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董仲舒与“二程”教化思想的相同之处,并简评“二程”教化思想。
6 . 董仲舒修改了邹衍(战国时齐国思想家)的“五德终始说”,以三统之正黑统、正白统、正赤统之循环往复,解释历史朝代的转移。他认为:“得天统的受命之王,不是继体守文之王,而是创立朝代的新王。”董仲舒的这一主张
A.体现了新儒学的严密性B.证明了王朝更替的科学性
C.吸收了道家思想的精髓D.指出了新王改制的必要性
7 . 与下面一幅地图所示朝代相对应的治国主张,正确的是(  )
A.礼法并用、乡约教化、独尊儒术B.乡约教化、严刑峻法、独尊儒术
C.严刑峻法、尊崇儒术、乡约教化D.礼法并用,尊崇儒术、乡约教化
8 . 董仲舒的天人思想,是将天地人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将个人、家庭和国家看作不可分离的有机体。这一思想的根本点在于          
A.强化家国一体B.加强文化专制C.维护君主专制D.实现思想一统
9 . 董仲舒提出了养士求贤的建议:兴建太学,培养人才,革除陋习,“实施贤能为上,量才而授官录德而定位”。汉武帝接受了这个建议,并制定了选官用人的方针。这条方针的实施
A.完善了汉代的教育体系B.是汉代察举制建立的标志
C.有利于打破论资排辈的陋习D.实现了对官僚队伍的全面管理
2021-11-02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炉桥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董仲舒以传统的儒家思想为根据,兼取阴阳五行、墨家、法家及道家等学派理论,建立了一套新的儒家体系。这一体系
A.背离了传统儒学的精髓B.适应了时代形势的需要
C.保证了统治秩序的稳定D.推动了学术争鸣的出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