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北击匈奴、丝绸之路、西域管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汉武帝时期部分重要历史人物活动事迹

重要活动资料来源
汉武帝发使十余辈至宛西诸外国,求奇物,因风览以伐宛之威德。而敦煌置酒泉都尉;西至盐水,往往有亭。而仑头有田卒数百人,因置使者护田积粟,以给使外国者。

《史记·大宛列传》

李广利(汉武帝时大将)伐大宛时,“宛城中无井,汲城外流水厖宛城中新得秦(汉)人,知穿井”。

《史记·大宛列传》


张骞“为汉使外国十八年,得涂林。涂林,安石榴也”“使外国,得胡豆”。《齐民要术》


“孝武(汉武帝)之世,图制匈奴,患其兼从西国,结党南羌,乃表河曲,列四郡,开玉门,通西域,以断匈奴右臂,隔绝南羌、月氏。单于失援,由是远遁,而幕南无王庭”。《汉书·西域传》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敦煌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其命名始于汉代,汉武帝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敦煌郡,都尉府所在地实际上就成为敦煌郡城市的雏形,敦煌城市由此兴起。图1、图2、图3分别为汉代、唐代、清代敦煌故城形态演变,图中角墩、马面、羊马城等都属于城防系统。

——摘编自王新敏、石培基、聂晓英《历史时期敦煌城市演变与影响因素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唐代、清代三个历史时期敦煌城市规划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敦煌城市规划材料的认识。
2024-03-22更新 | 290次组卷 | 6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4月自拟模拟(9)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汉代的移民实边

材料一   西汉形势图

材料二   河西水源丰沛,河沟众多,草木茂盛,土地肥沃,雄关、险津环峙,是屏蔽关陇的门户和中原王朝势力强盛之时所锐意经营的西进道路上的重要中继站,是西汉都城长安的御守屏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摘编自刘玉璟《汉代入迁河西地区移民研究》

材料三   由于本地人口不多,且驻军花费巨大,武帝元鼎六年,“乃分武威、酒泉地置张掖、敦煌郡,徙民以实之。”元封二年,“用事者争言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敦煌以东的西北地区不仅设立了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下设乡、里、亭等基层组织,还设专职都尉“主屯田殖谷”。到西汉末年,河西四郡已有28万多人。加上屯田的士卒,整个河西约有40万人。《后汉书·孔奋传》记载:“时天下扰乱,唯河西独安,而姑藏(今)称为富邑,通货羌胡,市日四合,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致丰积。”

——据《汉书》《后汉书》整理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对汉代河西地区的移民实边进行合理的历史阐释。(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3-11-17更新 | 143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1990年出土于敦煌悬泉置遗址的“悬泉里程简”(部分内容如下图),记载了河西走廊地区武威郡到敦煌郡12个驿置的详细信息。此汉简有助于研究(     

A.两汉的边疆治理B.丝绸之路的开通
C.西域的历史地理D.河西的移民开拓
2024-03-22更新 | 310次组卷 | 5卷引用:(5大核心考点+40道高频选择题)专题02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好题汇编】2024年高考历史二模试题分类汇编(新高考专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战国秦汉的农牧业分界线
   
                 战国秦汉的农牧业分界线变迁图

上图的农牧界线在秦汉时期历经变化。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派蒙恬逐匈奴,取得今河套包括鄂尔多斯高原的“河南地”,在这块一直是游牧民族活动的“草木茂盛,多禽兽”的森林草原地带,设置了44县,并修筑长城,“徙谪戍以充之”。公元前217年又迁三万家于北河(今河套乌加河)榆中地区。这两次大规模移民戍边,将农耕区的北界推进至阴山以南一带。不久,爆发了秦末农民起义,秦朝灭亡,戍边者乘机逃回,匈奴渡河而南,与中原王朝以战国以来的故塞为界。至汉武帝时期,农牧界线又向北移动。

——摘编自邹逸麟编著《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阅读图文资料,结合所学,评析战国秦汉时期农牧业分界线的变动。
6 . 2017年9月,我国考古专家受邀前往蒙古国联合发掘的名为高勒毛都2号墓的古代匈奴贵族墓葬群。该墓葬群不仅出土一件金皇冠(如右图),还有一件很特殊的随葬品——玉剑璏,虽然它在我国中原地区很常见,但在蒙古还是首次发现。根据文物测定,该墓葬的年代在公元前166~公元前28年。这一考古发现可以印证(     
A.蒙古全境都曾归属汉朝管辖B.汉匈间存在一定的经济文化交流
C.该地是丝绸之路的必经路段D.汉代在蒙古地区设立了岭北行省
2022-12-23更新 | 160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7 . 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在嘉峪关魏晋画像砖墓的壁画中出现多幅采桑图以及绢帛、蚕茧、丝束和梳刷、锅等缫丝工具的画像,如图所示,这反映了
A.丝绸之路促进沿途经济发展B.魏晋时期河西开始养蚕缫丝
C.人口迁移促进河西地区开发D.河西地区经济水平全国领先
2021-11-27更新 | 321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高考联盟2022届高三12月教学检测历史试题
8 .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为巩固国家的统一,历代中央政府都非常重视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王朝对匈奴先后采取了和亲、武力进攻、纳降、内徙、分化瓦解等政策;对西域诸国则是先后采取了频繁遣使者往来、武力征服、和亲、屯田、册封官爵等措施;对南方诸族则采取了郡县制和羁縻统治并行、“毋赋税”等政策。

——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和边疆治理》

材料二:下图为清朝疆域图(1820年)


材料三:南京国民政府空喊着民族主义,其理论也只有一个框架,没有形成自己的完整的一套民族理论体系,所制定的民族政策,由于内战、抗日战争等原因也多数未能具体实施。……国民政府在某种程度地继承了孙中山的民族思想,……但其阶级本性又在民族政策的具体实践、理论发展等过程中最终背弃了孙中山的民族思想,最终连同自身走向灭亡,总体来看,南京国民政府的民族政策存在着严重缺陷。

——李国栋《民国时期的民族问题与民国政府的民族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朝治理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策略。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朝开疆拓土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京国民政府的民族政策存在严重缺陷的表现,并谈谈正确处理边疆民族问题的认识。
2022-03-25更新 | 228次组卷 | 2卷引用:专题01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观-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全国通用)
9 . 如图是西汉丝绸之路示意图。据图可知
A.丝绸之路是汉朝和匈奴之间对抗的产物
B.罗马帝国和汉朝建立了直接的商业往来
C.汉朝设置了西域都护府以管理中外贸易
D.丝绸之路水陆并举沟通了东西方文化圈
2022-05-30更新 | 150次组卷 | 2卷引用:专题02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母题题源解密(全国通用)
10 . 阅读秦汉地图,回答以下问题。

                                                  秦朝形势图

(1)依据地图信息,简述秦汉为什么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时期。
(2)概述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的积极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