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北击匈奴、丝绸之路、西域管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阅读史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料一   

铜奔马,东汉青铜器,国宝级文物,196910月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铜奔马造型矫健精美,作昂首嘶鸣,疾足奔驰状,显示了一种勇往直前的豪情壮志。

史料二   “初,天子发书《易》,云‘神马当从西北来’。得乌孙马好,名曰‘天马’。及得大宛汗血马,益壮,更名乌孙马曰‘西极’,名大宛马曰‘天马’云。而汉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国。因益发使抵安息、奄蔡、黎轩、条枝、身毒国。而天子好宛马,使者相望于道。”

——《史记》卷一百二十三《大宛列传》

史料三   “天马徕,从西极,涉流沙,九夷服。天马徕,出泉水,虎脊两,化若鬼。天马徕,历无草,径千里,循东道。天马徕,执徐时,将摇举,谁与期?天马徕,开远门,竦予身,逝昆仑。天马徕,龙之媒,游闾阖,观玉台。”

——西汉武帝刘彻《天马歌》

史料四   

画像石是汉魏时期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其中,汉代画像石上有大量反映出行、征战和升天的奔马形象。

从上述史料中选取两则史料说明其史料价值,并围绕主题“天马与汉代的时代精神”,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清楚,史论结合)
2024-05-28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江淮十校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汉“中国一统”,首次以单一式的“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及郡县官僚制管辖编民,将黄河中下游与长江中下游农耕区整合为一体,为汉唐文明的辉煌及辐射周边提供了必要的政治秩序及演进基础。元明清“华夷一统”囊括中土和塞外,形成了华夷多元的复合共同体。元朝肇始的制度、文化、族群复合式的“华夷混一”,到明清时期有了较成熟的“华夷一统”之实。由于元明清“华夷一统”的演进,复合式共同体的中国由“小”变“大”,多民族统一国家、中华文明结构及传统王朝序列等在新时空格局下皆得到了相应的完善升华。

——摘编自李治安《秦汉以降“大一统”秩序的华夷交融演进》

结合史实阐释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统”。(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逻辑严谨)
2024-03-26更新 | 100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年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卷(二)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2021年,一面反映西汉昭君故事的东汉铜镜首次展出,上有七言诗铭文: “汉召单于匈奴臣,名王归义四夷民,兵革不用中国安。孟春正月更元年,胡王陛见赐贵人。后宫列女王昭君……倍(背)去中国事胡人”。该铜镜(     
A.成为考订故事要素的重要证据B.是研究昭君出塞的一手史料
C.见证了汉匈之间长期和平交往D.佐证了东汉史学的较快发展
2024-03-20更新 | 364次组卷 | 7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4-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安徽专用)
4 . 龙图腾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象征,伴随时间发展,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龙的形象和运用在不同的时期呈现不同的特征。
时间       史料介绍

商朝时期的龙形象主要呈现在青铜器上,商人崇拜神灵,龙是其崇拜的百神、问卜的对象之一,因此青铜器中的龙纹具有狞厉感,神秘而抽象

汉朝的龙被视为皇权的象征,在汉朝的宫廷文化中,龙的形象被广泛应用于建筑、雕塑和绘画等领域,展示着汉朝的卓越国力和强盛统治

唐朝的繁荣富强和开放包容使唐朝的龙形象更加富有艺术感和想象力。龙的头部更加夸张,眼睛大而圆,嘴巴张开,牙齿尖锐。龙的身体更加修长,线条流畅、富有动感。龙的形象也被广泛应用于节日庆典、婚礼和丧葬等场合
现代

现代中国,人们以“龙的传人”自居,很多领域的发明创造都会以“龙”命名,比如第一艘由中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为“蛟龙号”
(1)题中史料是何种类型? 如果想进一步研究龙文化的演变,可以补充哪些史料? 请说明理由。 (要求:至少补充两份史料)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龙的变迁与时代发展”的角度,完成一篇小论文。 (要求:题明确,史论结合)
2024-03-15更新 | 336次组卷 | 7卷引用: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张骞通西域后,汉中央政府在酒泉、玉门盐泽(今新疆罗布泊)一线“列邮置于要害之路,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两千年后,在距敦煌64公里处发掘出“丝绸之路”上唯一的驿站遗址——悬泉置遗址,出土了大量关于西域诸国向汉朝进贡马匹、骆驼的简牍,甚至还有涉及远途奢侈品贸易的简文。

——摘编自汪受宽《丝绸之路上的汉代邮驿》

材料二   清朝后期,邮驿制度弊端丛生,驿律废弛,徇私枉法现象屡屡出现。鸦片战争后,建立在火车、轮船等近代运输工具基础上的新式邮政业务被列强带入中国,使中国邮驿制度发生深刻变化。在正式建立近代邮政前,除驿站外,有商营的民信局和侨批局,有帝国主义者的客邮,还曾经历过一段海关兼办邮政的过程。1896清廷谕令开办国家邮政官局——大清邮政局,派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兼领邮政司,掌管全国邮政,这是我国新式邮政的开端。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改邮传部为交通部,同时改大清邮政局为中华邮政局。进入民国以后,民众办理邮政需求增加,邮政局所随之增多,邮政业务逐渐多样化,除函件和包裹的寄送,还出现了汇兑业务。

——摘编自潘雨朦《民国南京邮政研究(1912—1937)》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设置邮驿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邮政事业发展的特点和背景。
2024-03-03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6 .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到达都城在今阿富汗北部巴尔赫的大夏国,他在当地见到了产于四川地区的竹杖、蜀布等特产,得知这些特产是从大夏东南的身毒国(古印度)贩运而来,于是向汉武帝提出从蜀地经身毒通大夏的探险计划。据此可推知当时(     
A.北方匈奴威胁尚未解除B.四川地区是丝织业中心
C.海上丝路已经初具规模D.加强对西南地区的治理
7 . 西汉桓宽《盐铁论》中载:“汝、汉之金,纤微之贡,所以诱外国而钓胡、羌之宝也。夫中国一端之缦,得匈奴累金之物,而损敌国之用。”罗马史家感叹“人民开化文明⋯⋯丝为大宗贸易,远贩至罗马也”。这些记载可用于研究汉代(     
A.政府强化对西域的管理B.工商业市镇逐渐兴起
C.边疆民族内迁趋势加强D.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8 . 两汉时期,许多北方少数民族内附汉朝,汉政府以博大的胸怀、怀柔的策略,“优其礼遇,厚其赐予”,妥善安置内附部众。这一做法(     
A.符合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需要B.标志着夷夏之防的观念被摒弃
C.利于缓和汉匈之间的紧张关系D.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理
2024-01-29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考古工作者在河套地区的汉代朔方郡附近墓葬中发现了中原汉墓中常见的陶制猪圈、鸡舍、配有辘护和小水斗的水井和博山炉等;对人骨的稳定同位素测试反映出当地的粮食种植种类以粟和黍为主。上述考古发现可以支持的论题是(     
A.“农耕文明的拓展”B.“民族融合的初现”
C.“南北物种的交流”D.“区域经济的协同”
2023-10-11更新 | 353次组卷 | 8卷引用:黄金卷02(16+4模式)-【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江西、安徽、贵州、广西、黑龙江、吉林、甘肃新七省专用)
10 . 边疆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代追求大一统的边疆治理思想,通过“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从而达到“地无四方,民无异国”的目的。汉武帝重视“王者无外”,王者的终极目标是大一统,把夷狄等同于华夏,希望把生活于边疆的民族纳入到王化的范围之内。

——据卜宪群、袁宝龙《秦汉边疆治理思想的演进历程、实践经验与教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边疆治理思想的共同之处,并分析其出现的历史背景。

材料二   元朝在岭北、辽阳、甘肃、云南等地区设置行省,较唐朝大大加强对这些地方的控制力度,与内地一样征收赋役。在西域设置了宣慰司,普遍任用土官,可管理由地方蛮夷组成的土军,但朝廷也可调用土军。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委任蛮夷首领,肯定其利用土地、山林等资源的合法性,同时官府掌握收回资源占有的权力。

——据周平《中国的边疆及边疆治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边疆治理的特点。

材料三   清政府边疆管理涉及行政,军事、民族、宗教等诸多方面,完备而周密。在实际运作中,是以行政管辖体制的改进完善为中心环节,与其他措施相辅相成,把提高边疆各少数民族的向心力,加强有效行政管理,维护国家疆土有机结合。

——据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为“提高边疆各少数民族的向心力”而采取的措施(任举两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