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18801913年欧洲主要国家钢铁产量数据统计(单位: 百万吨)

国家

1880

1890

1900

1910

1913

英国

7.8

8.0

5

6.5

7.7

德国

2.4

4.1

6.3

13.6

17.6

法国

1.7

1.9

1.5

3.4

4.6

意大利

0.02

0.01

0.11

0.73

0.93

——数据整理自奇波拉《欧洲经济史》

材料二:19782018年中国经济数据表                      (单位:亿元)

年份

经济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

工业增加值

进出口总额

1978

3678.7

1621.4

355.04

1988

15180.4

5814.0

3821.79

1998

85195.5

34133.9

26849.68

2008

319244.6

131724.0

179921.47

2018

919281.1

301089.3

305008.13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编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表中欧洲主要国家1880年至 1913年钢铁产量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情况下国际局势的走向。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分析出现上述特点的原因。
2024-05-24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十校联盟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7631914年间作为一个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在世界历史上据有突出地位。欧洲的霸权不仅在政治领域——以大殖民帝国的形式——表现得很明显,而且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也表现得十分突出。到1914年时欧洲已称霸全球,这是一个始于500年前葡萄牙船长沿非洲海岸摸索前进时期的漫长过程的非凡顶峰。随着权力史无前例的集中,欧亚大陆的一个半岛已经一跃而成为世界的中心。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一战后建立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国际会议主要内容
巴黎和会与同盟国签订一系列条约,以对德《凡尔赛条约》为主。主要内容包括: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
华盛顿会议美、英、日、法签订《四国条约》,迫使英日同盟终止
美、英、法、意、日签订《五国海军协定》,限制各国海军军备,美国获得和英国同等的海军地位
美、英、日、法、中等九国签订《九国公约》,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1)据材料一,概括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国际格局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角度加以说明。
(2)据材料二,分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包含的矛盾。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体系的建立对国际格局产生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早在1905年,德国陆军元帅施里芬在其担任总参谋长期间就制定了未来德国东西两线作战的战争计划。施里芬设想德国在未来战争中的两线作战是不可避免的。在两线作战中,应集中优势兵力在西线,而只用少数兵力牵制俄军。西线又应分左右两翼,左翼仅以少数兵力守住德国洛林一带防线,而以强大的右翼越过比利时和卢森堡,冲入法国北部,然后南下绕过巴黎西方和南方,击退法军主力到巴黎以东一带加以歼灭,对法军取得决定性胜利后,再全力转入东线打败俄国。这个计划德国准备在6个星期内取得西线胜利,3-4个月的时间结束整个战争,“施里芬计划”低估了俄军和法军的动员与作战能力,也未估计到比利时军队的顽强抵抗和英国远征军会很快参战,因而注定要失败。

——摘编自唐贤兴《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施里芬计划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施里芬计划“注定要失败”的原因。
2022-01-18更新 | 103次组卷 | 3卷引用:广西玉林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1月教学质量监测文综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统一后的意大利一直以来处于社会矛盾激化和经济危机的困扰之中。为转嫁危机,意大利决定趁英、德、 法等国卷入摩洛哥危机时,染指土耳其的北非属地的黎波里。1911年9月28日,意大利政府向土耳其发出最后通牒,抗议土耳其在的黎波里阻挠意大利的“企业活动",要求占领的黎波里和昔兰尼加。土耳其拒绝接受这个无理通牒,意土战争随即爆发。9月29日战斗行动开始,意大利从海上向的黎波里、胡姆斯及其他城市进行射击。……1911年9月25日,意陆军动员9架飞机、11名飞行员组成航空队参战(当时土耳其没有飞机,意大利约有20架军用飞机)。10月23日飞机正式参战,11月1日加沃蒂少尉向敌军营地投下4颗各重2公斤的 “西佩利”式榴弹,这是历史上的首次轰炸;1912年1月10日意大利投了数千张传单,规劝当地的阿拉伯人投降。……1912年10月15日,意土双方在瑞士签署了预定的秘密和约;10月18日,在洛桑签署了公开和约。根据和约,土耳其撤出的黎波里和昔兰尼加,并允许他们自治,这些地区实际上变成了意大利的殖民地,后改称利比亚,1943年最终赢得解放。

——摘编自李庆山《文明的毁灭与孕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意土战争的实质并分析意军能够获胜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意土战争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末,德国舆论出现“德国人已经看够别人分食那个甜包子”的口号。而德国外交大臣公然宣称“要谋取阳光下的土地”。德国首先制定“三B计划”铁路方案,要将势力伸向亚洲,直达波斯湾畔,这势必威胁英国以印度为基地的势力圈。在非洲,德英发生冲突。德国想沿赤道两旁向外扩张,从西南非和东非斜断非洲,建立一个殖民帝国,英国则想从埃及南下,以及由好望角北上,纵贯非洲,建立一个殖民帝国。并且计划修建铁路,把英属的亚洲和非洲的殖民地连成一片。这就是英国的所谓“三C计划”。同时,德国商品在欧洲市场上日益排挤英国商品。1913年,德国对欧洲各国的贸易占德国出口的75%,进口的54%。而海军军备竞赛本身,也让英德两国的矛盾进一步加深,最终让双方开始在全方位上进行对抗。

——摘编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等


(1)根据材料,简析19世纪末英德矛盾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英德矛盾的表现及其发展的影响。
2021-04-08更新 | 88次组卷 | 2卷引用:广西桂林、崇左、贺州2021届高三4月联合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6 . 【历史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到20世纪初,一种日益流行的倾向是把国际关系视为残酷的、你死我活的竞争舞台。所有主要的工业化国家中出现了一些声音,认为每个民族都必须保护自己的利益,在必要时,不惜使用武力。这是在支持贸易保护主义,支持以关税或武力(在必要时)方式将潜在竞争对手排除在有价值的市场之外。亚当斯密认为,自由贸易和迅速发展通过提高生产力和降低成本而惠及每个人,然而,与农业时代保守的统治者一样,贸易保护主义者依然构想着一个资源有限的世界,在那里,每个国家或者民族必须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原料和市场,不然就会崩溃。

——摘自《大历史》

材料二:由于欧洲列强竭力寻求新的殖民地,以确保剩余资本和剩余产品有海外市场,经济上的竞争还激起了对殖民地的争夺。由于德国人直到1871年国家统一之后才参与殖民地争夺,所以,他们特别积极求建立一个与其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相称的帝国。泛日耳曼同盟把目标对准了葡萄牙、荷兰和比利时这样一些小国的富裕的殖民地,并坚决认为德国还必须拥有“显要的地位”。但是,德国人发现,他们在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地区都受到了英国辽阔的殖民地的阻挡。他们痛骂英国人是“占着茅坑不拉屎”自私鬼。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初国际关系主流思想的内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关系。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争“是在战前30年的和平时期积聚起来的内在力量所造成的悲剧性后果,那种内在势力是势必要发泄出来的”,“而最糟糕的是,恰恰我们最喜欢的情绪——我们普遍都有的乐观主义欺骗了我们,因为每个国家都相信别的国家将在最后钟被吓退”,“战争的影子蔓延过我们那全部的时代,不会再从我们这里消失。可是不管怎么说,每一个影子还是光明的产儿,而且只有经历过光明和黑暗、和平与战争、兴盛和衰败的人,他才算真正生活过。”

——摘编自茨威格《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

材料二   粗看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全球,它显露出的变化相当少。欧洲的边界虽因四大帝国的消失而不同,但就整个世界而言,欧洲的统治似乎并没有减弱……不过,从全球的观点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意义恰恰在于它开始了对欧洲霸权的削弱……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关于一战爆发原因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一战对当时欧洲人的精神状态及世界霸权的影响。
2019-04-05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崇左市天等高级中学2018-2019高二四月月考历史试卷

8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日俄战争是指1904年到1905年间,日本和沙俄两个帝国主义国家为争夺朝鲜和中国东北这一势力范围而进行的一场新老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争霸战,……是新老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与重新瓜分世界的帝国主义争霸战争,同时也是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标志。日俄战争的结果是新兴帝国主义国家日本战胜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沙俄,日俄战争后日、美、俄、英、法、德等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对远东与世界的争夺更趋激烈,这对远东与世界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摘编自《略论日俄战争对远东与世界国际关系的影响》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俄战争爆发的背景。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俄战争对中国及远东局势的影响。

9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欧洲列强或许都没有在欧洲大陆开战的想法,但构成两大同盟法律基础的德奥同盟条约和法俄同盟条约,都规定了“自动卷入”的义务。这也引发了一种特殊的现象:不是同盟中的强国可以限制弱国的政策,而是后者变得有恃无恐,轻易地将强国拖入一场服务于自己利益的战争。貌似强大的奥匈帝国,鲁莽地向塞尔维亚宣战,就把众多欧洲国家拉进火坑,一战就此爆发。

如果说近代欧洲国家的结盟或多或少带有集体安全意味的话,那么,(二战前)法西斯国家的军事同盟就完全是邪恶的怪胎,它纯粹是称霸世界的工具,是通向战争的加速器。希特勒曾说:缔结同盟的目的如果不包括战争,这种同盟就毫无意义,毫无价值,我们缔结同盟是为了进行战争。

——夏一东《军事同盟:是福还是祸?》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次世界大战前列强结盟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两次世界大战前结盟的看法。
10 .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果有人提出这么一个赤裸裸的问题,“打仗干什么?”对第一次战争的回答是“该怎样安排欧洲”;对第二次战争则仅仅是“这个重新安排了的欧洲该不该保持下去”。

——(英)泰勒《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材料二泰勒先生在这里缩小了第二次战争的严重意义,而且必须把这里“重新安排欧洲”换成“重新瓜分世界”才更确切,因为尽管两次战争的决定性战斗都在欧洲爆发和展开(第一次世界大战尤其如此),战争的目标和内容却都是世界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更是完全意义上的全球战争)。

——潘仁杰、李巨廉《两次世界大战起源的比较研究》


(1)概括指出材料一、二关于两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的观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泰勒的观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