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化学工业的卡特尔化是按照以下途径进行的:管理的集中,以保证少数上层领导人大权独揽来维持规定的价格标准;消除竞争,以杜绝外国竞争的保护关税来保证在市场上的稳固地位;以较少数企业、但进行大规模生产的方法,来实现生产率的提高。
1904年,六个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了两大卡特尔。
——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
(1)材料一中的“卡特尔”是一种什么样的生产组织形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列举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处于领先地位的新兴工业部门。
材料二 1871年德国完成统一。1870至1913年,德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7%,工业生产增长了4.6倍,同期英国增长1.3倍,法国增长1.9倍。1913年,德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为16%,英国为14%;这一年,德国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3%,而英国为15%。 
——王珏《世界经济通史》(中卷)等
(2)依据材料二,归纳1870 至1913年德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材料三   1899年,德国外交部长皮洛夫在演讲中说:“如果英国人谈论建造大列颠帝国,法国人谈论建造新法兰西帝国,俄国人谈论占领亚洲领土,那么,我们要求建造大德意志帝国……对我们来说,没有强大陆军,没有强大海军,而要获得幸福,那是万万办不到的。”
                                ——王春来等 《16-19世纪世界史文献选编》
(3)材料三中皮洛夫表达了什么意向?为实现这种意向德国做了哪些准备?最终导致了什么结果?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7年,英国杂志《星期六评论》谈到英德矛盾的尖锐化时说:德国的商贩和英国的行商……在地球上每个角落里都彼此竞争。无数小冲突会成为大战的借口,总有一天世界上会发生这种大战。假使德国明天从地面上被消灭掉,那么,后天在世界上就找不到一个不因此而更富的英国人。过去,各国为争夺某一城市或某种遗产而厮杀若干年,难道现在它们不应该为每年五十亿英镑的商业收入而从事战争吗?

——周一良、吴于廑总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

材料二   每一个时代都有社会冲突、经济问题、政治动荡、战争和文化变迁,但20世纪上半叶必定会被列入有史以来最为残酷惨烈和混乱迷惘的时期之一。这些事件给个人生活带来巨大的伤害,导致无法精确统计的千千万万人的死亡,使全球政治和经济体系发生了广泛深远的变化。尽管战后时期距离我们今天越来越遥远了,但“二战以来”的许多事件和变化所引发的历史性后果仍然在继续向前演进着,而且仍然是我们当代世界的组成部分。

——节选自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德矛盾尖锐化的原因,并指出这一矛盾产生的后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上半叶全球政治、经济体系发生的深远变化,并分析其带来的影响。
2023-07-10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10年,法国元帅福煦曾说:“飞机只是玩具,没有什么军事价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初,飞机分配到的任务仅有目视侦察一项,之后开始尝试空中照相。由于战争需要,飞机逐步应用于空战,驾驶员用枪支互击,用手投掷炸弹。1915年,德国出现配置机枪的战斗机,交战国开始争夺制空权。1916年,德国运用“空中马戏团”的方式组成特殊的作战中队,并于1917年最先制成全金属军用飞机,使空军的发展有了质的飞跃。1918年,协约国和美国发起总反攻时,拥有飞机8000多架,而德国有3300余架,协约国牢牢掌握了制空权。

——摘编自(英)李德·哈特《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飞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用情况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飞机应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产生的影响。
2023-06-09更新 | 5018次组卷 | 21卷引用:安徽省皖南八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大联考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俾斯麦担任宰相期间,德意志帝国实行均势外交,缔结了以下主要条约(见表)。1890年,德皇威廉二世将俾斯麦解职,并拒签再保险条约,德国外交政策发生重大转变。

时间名称参加国内容简介
1873年三皇同盟条约德、俄、奥如果遇到有第三国侵略危及欧洲和平时,三国应该立即商讨共同的行动方针。
1879年德奥同盟条约德、奥缔约国一方遭到俄国的进攻,他方应以全部兵力援助,并不得单独媾和;一方遭到第三国(指法国)进攻,他方应采取善意的中立。
1887年地中海协定英、奥、意在俾斯麦的推动下,三国共同维持近东现状,保护黑海海峡和确认土耳其对保加利亚及小亚细亚的宗主权,共同抵制俄国影响在土耳其的增长。
1887年再保险条约(相对于德奥同盟条约)德、俄缔约国一方如与第三国(法国和交战时,另一方应保持善意的中立,德国承认俄国在保加利亚占优势的合法性。

     ——摘编自姜爰晟《卑斯麦外交模式及其启示》

材料二   德国要成为世界政治大国!这句话本身就足以引起欧洲和世界的震动。亨利·基辛格博士有句名言:“至少300年来,德国的地位问题一直是欧洲稳定的关键所在”。自从1871年俾斯麦通过铁血政策统一德国后,德国就没让欧洲和世界歇心过。这个能量特别巨大的民族,表面严肃但内心却蕴藏着炙热的欲望岩浆,他们不甘平庸的行为,希望“要么不干,要干就要杰出”,结果却是“要么像圣人,要么像魔鬼”。

     ——摘编自孙恪勤《德国,走向政治大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意志帝国均势外交的特点,并指出1890年后德国外交政策发生重大转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谋求世界政治大国的目标能否实现,并简要说明理由。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48月,威廉二世宣称:“当国家投入战争时,一切政党应该停止争吵,我们大家都是兄弟。”德国报摊上出现了印有口号的明信片,例如“一枪干掉一个俄国佬!”“一脚踩死一个英国佬!”等。德国在战争初期的胜利,使大多数德国人相信,在同年圣诞节前战争就会结束。1915年,德军进攻重点转向东线。由于未能消灭俄军主力,1916年德军进攻的重点放在西线。221日,发生凡尔登战役,历时七个月。7月,英法军发动索姆河战役,历时五个月。从531日到61日,英国在北海同德国进行大规模海战,制海权仍由英国控制。19172月德国实行“无限制潜艇战”,标志着德国的战争危机。经济困难,人民生活穷苦,陆海军士兵对军官们的特权怀有敌意,有组织的工人也开始反对继续战争。由此看,德国是不能打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的。

——摘编自丁建弘著《德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德国是不能打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的原因。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0年以后,德国国内越来越流行这样一种逻辑:预防性战争对于长期安全是必需的。首先是军界领导人一致认可这一观点,同时,随着德国在相对力量上达到顶峰的证据日益明显,文职领导层也开始接受需要这一场全面战争的观点。……德国领导人认为,国家想要生存,必须要进行战争,并且早打比晚打好,而这场战争应由德国率先打响。

——摘编自【美】戴尔·科普兰著《大战的起源》

材料二 不列颠民族总体上已意识到这个无可怀疑的事实,即德国计划以海军加强她无比强的陆军,到1920年,德国的海军将远远比英国目前拥有的舰队强大得多。……英国所有头脑清醒的人开站陷入深度忧虑。德国为什么要拥有这么庞大的海军?德国用海军与谁对抗与谁较量,除了我们外,她使用海军对付谁呢?一种日益沉重的感觉不再限于政治和外部圈子,人们已意识到普鲁士人居心不良,他们妒忌不列颠帝国的辉煌,一旦找到于我们不利的良机,他们会尽可能利用它。

——摘编自【英】温斯顿·丘吉尔著《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德英两国关于战争的基本观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英两国关于战争的基本观点产生的原因。
2022-02-17更新 | 129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A10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年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麦金德把巴尔干地区称为“欧洲的心脏”,它地处奥斯曼土耳其、奥匈帝国之间,多民族混居,长期处于奥匈帝国的控制,俄国、土耳其的争夺中。奥匈帝国是欧洲落后政治体制的代表,这个经济虽然在欧洲排名第四,但软实力落后的大帝国没有一个民族人口超过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且从来没有民族平等原则,其所控制的罗马尼亚、塞尔维亚等民族运动从19世纪末开始风起云涌。封建贵族控制的议会选举门槛,使他们无法通过议会斗争取得民族权利,目标不是追求民族自治,而应是建立独立民族国家。1914年6月,塞尔维亚极端民族主义的黑手组织派出了塞族青年普林西普刺杀了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大公。7月,三国协约和三国同盟都在外交上行动了起来,德国为夺取“阳光下的地盘”怂恿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以排挤英法;英国不愿承担战争责任,又想遏制德奥,也怂恿俄国参战。8月初,法俄卷入战争,被同盟关系捆绑的英国最终被迫宣战,外交努力最终失败,一战在“欧洲患病的心脏”巴尔干全面爆发。

——摘编自《世界战争起源新论——东欧与两次世界大战》


(1)根据材料,概括一战在巴尔干半岛爆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分析一战爆发对当今世界有何启示。
2020-06-23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信息模拟历史试题
8 . 【历史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英布战争,1899﹣1902年英国同荷兰移民后裔布尔人建立的德兰士瓦共和国和奥兰治自由邦为争夺南非领土和钻石资源而进行的一场战争,又称南非战争,1809年秋,英国军队开始在德兰士与奥兰治边境集结,布尔人10月11日对英宣战,布尔民兵由此向南部非洲英军主动发起攻击,为征服只有数十万人口的布尔人,英国先后投入四十多万人,战争持续了三年多,共阵亡两万两千余人。最终英国在国际舆论压力下,与布尔人签订和约,战争结束。战争促使了南非联邦的形成,南非的种族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化。战争也推动了日不落帝国在海外扩张的终结,从此英国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战略收缩,将本身的战略重点转回欧洲,集中营、迷彩服、游击战术、“全民战争”等现象与理论都在此次战争中出现,战争理论家甚至认为“英布战争”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摘编自《英布战争一最后一场绅士间战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布战争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布战争爆发的影响。
9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施里芬曾作为下级军官参加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对当时指挥作战的总参谋长毛奇等人运用的集中优势兵力、实行速决战的战略战术原则有深切的理解。数年之后,他在回忆中还说:“能参加普鲁士军队经历这一伟大的战役,赢得辉煌的胜利,目睹无与伦比的欢呼场面,我感到是多么幸福啊!”

1891年,施里芬担任了德军总参谋长,他遵从德皇威廉二世的旨意,致力于德军的组织建设和军事训练,为德国将要进行的战争作了战略和战术准备,到1905年最终形成了“施里芬计划”。该计划的核心是集中强大兵力于西线,通过比利时、卢森堡和荷兰,从侧翼包围法国,采用歼灭战,闪电战的战略,先发制人,一举彻底打败法国,然后挥戈东向,对付俄国,迫其缔结和约。施里芬的战略思想除了源于毛奇的战略原则外,还受德国著名军事战略理论家卡尔·冯·克劳塞维茨的影响。克氏曾断言“法兰西王朝的心窝在巴黎和布鲁塞尔之间”,这成为德军选择战略方向的依据。

施里芬的战略学说是以单纯军事观点为基础的。他无视经济实力对速决战的影响,也不顾其他国家对德国的公愤,认为“谁抓紧时机首先占领布鲁塞尔,并征收几十亿战争税,谁就有优先权”。这样做,德国必然首先撕毁国际法,破坏比利时等国的中立,在外交上处于被动。加之,战争开始后法国的坚决抵抗与俄国迅速完成战争动员,这些都加速了施里芬计划的破产与失败。

——摘编自(德)史蒂文奥茨门特《德国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施里芬计划出笼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施里芬计划制定的主要依据,你如何看待施里芬计划破产这一史实?。
10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9世纪80年代后,美国要求向外扩张的呼声甚嚣尘上,鼓吹扩张的“理论”应运而生。19世纪末美国海军少将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提出了“海权论”马汉认为:谁能控制海洋谁就能够在海上贸易中占主动,控制的程度决定着繁荣的程度。海权的掌握有赖于一支强大的海军。马汉还认为,一个国家的海上力量要确保本国商船在世界各地自由贸易,或在利益发生冲突时摧毁对方海上力量,就必须在适当地点建立海军基地:要么依赖军事力量直接控制那些军事要冲;要么建立自己的殖民地—这是宗主国在海外支撑其海上权力的最可靠手段。

——摘编自李仲元《马汉的海权理论述评》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积极开展主场外交,深度参与全球治理,频频提出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承和发展了我们党几代中央领导集体一以贯之的中国和平外交思想,也是基于当今世界大势的准确把握而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这一目标不仅反映了中国国家利益的追求,同时也契合了世界各国人民对于和平发展的共同诉求。近年来,中国政府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下,致力于探索打造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新模式,承担起越来越大的国际责任,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摘编自赵晓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下的中国外交创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汉的海权思想并分析其形成的背景。
(2)结合材料一、二指出马汉的海权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意识”上的不同之处,并谈谈你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的理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