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尔赛体系的主体虽是传统的欧洲强国英国和法国,但一战结束后,其在欧洲指手画脚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而当美国宣布不参加国联时,也使他们没有勇气和信心接过这副担子。国联既没有武器,也没有军队,英法对“绥靖”政策的默认,使其吸引力不断降低,日本和意大利先后退出国联,德国、苏联在被接纳后不久也退出了,最终国联沦为一个来去自由的国际俱乐部。大国的四分五裂使小国“身在曹营心在汉”,在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后,小国们也纷纷“背弃了国际联盟,奉行了一条四散溃逃的政策”。

材料二   当苏军挺进东欧后,丘吉尔急不可待地请求与斯大林会晤,而美国也不愿再次错过“加入世界”的机会,积极参与到关于战后问题的会议中,推动雅尔塔体系的形成。虽然主宰这一体系的是美苏,但通过“大国一致”的原则,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国间相互制约的和平机制。在对战败国的处理上,美苏等国的领导人们小心翼翼,他们强调既要通过对德日民主制度的重建,消除纳粹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最后痕迹,又要避免把太多的重担强加于他们。此外,这一体系下的联合国通过维和行动、调停斡旋和强制措施等,对遏制冲突的爆发及结束和缓解已经爆发的冲突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其中。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曹胜强《20世纪国际秩序的历史研究凡尔赛体系与雅尔塔体系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凡尔赛体系”崩溃的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雅尔塔体系”相较于“凡尔赛体系”的进步性。
2 . 1928年8月,美、法等国签订了《非战公约》,宣布缔约各国在相互关系中放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同时,美国宣称,每个国家“有权决定情况是否需要诉诸战争以实行自卫”,这说明《非战公约》(     
A.维护和平的实际作用大打折扣B.能坚决有效制止军备竞赛
C.明确了完全废弃战争维护和平D.特别尊重各国的独立主权
2022-03-05更新 | 1008次组卷 | 51卷引用:辽宁省营口市大石桥市第三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读下表,对表中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1914-1918年英国妇女从事劳动情况统计表
行业 1918年7月和1914年7月的雇佣女性人数之差 女性占所有被雇佣工人的百分比
1914年7月1918年7月
金属+4240009%25%
化学+6400020%39%
服装-4400068%76%
政府机构+2230003%47%

A.战争导致大批妇女参与生产B.英国妇女普遍取得了普选权
C.英国社会观念产生重大变化D.战争改变了政府机构的职能
2022-01-18更新 | 15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营口市普通高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以下关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世界历史特点的概括,正确的是
①亚非拉民族主义高涨,要求独立与民主
②法西斯主义兴起,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
③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开展,成为工业化国家
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各国矛盾解决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20世纪前半期,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4—1945年部分大事记

时间 事件
1914年 美国工业产量相当于欧洲总和。
1914年8月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
1917年 俄国革命开始;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8年 西欧各参战国饱受大流感打击,“士兵的枪已经成了拐杖”。
1918年9、10月 奥匈帝国境内一系列地区宣布独立。
1918年11月 德国柏林工人起义;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1919—1921年 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
1929年 美国股市崩溃。
1933年 纳粹夺取德国政权。
1936年 日本广田弘毅内阁上台。
1939年9月 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
1941年12月 日军偷袭珍珠港。
1945年8月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政治形势变化很大,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诞生和逐步强大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政治格局,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对国际局势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帝国主义国家争夺霸权的斗争日趋尖锐,这些矛盾和斗争复杂尖锐,最后终于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摘编自黄玉章等《第二次世界大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加快一战结束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概述二战全面爆发的政治、经济原因,结合所学指出二战各主要战场发生根本性转折的国际政治前提。
6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它毁灭了数世纪之久的哈布斯堡、霍亨索伦、罗曼诺夫和奥斯曼等王朝。…1918年的欧洲不同于1914年的欧洲,就象1815年的欧洲不同于1789年的欧洲一样。这说明“一战”
A.推进了战后的民主化进程
B.给欧洲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C.促使政府职能发生了变化
D.使“和平主义”成为历史潮流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观察表格,其中空白处可以填入
A.世界殖民体系B.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体系
C.雅尔塔体制D.布雷顿森林体系

8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4年9月5日,英法军队转入反攻,展开了马恩河战役……经过马恩河战役,德军在西线的进攻被遏止,法军保住了巴黎。……到年底,西线转入相持,各自挖壕对阵。1914年的战争,由于西线德军攻势的受挫,东线的迅速开辟,德国被迫分兵两线作战,因而,以速决战为其战略目标的“施里芬计划”彻底破产了。

材料二   1915年战争重心东移。德国鉴于在西线的失败,决定改变“施里芬计划”,把主力调往东线,企图击溃俄军,迫使俄军单独媾和,以解除东方的威胁。……1915年春,在伊普尔战役中,德国首次使用毒气,英法损失惨重。

材料三1916年,对于交战双方来说,都是关键性的一年。双方都力图打破僵局,决一胜负。1915年东线的战事表明,俄军不堪一击,但其幅员广大,德军不敢贸然深入,便决定在西线寻找英、法主力决战。鉴于凡尔登是法国著名的军事要塞……德军总参谋长法金汉选择了凡尔登为德军1916年进攻的主要目标……德国以大量的炮弹、毒气弹向凡尔登倾泻,法军……终于第一道防线失守,与后方的交通线也被切断。……由于德军攻占凡尔登的战略目标未实现,法金汉被革去总参谋长职务,由兴登堡取代。凡尔登战役是德国进攻的高峰,因此,它的失败也就成了一个转折点:此后,德奥方面每况愈下。

——以上均摘编自《新编世界近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恩河战役的影响。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凡尔登战役的影响。
(3)结合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指出一战战局的演变及战场重心的转移过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