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斯达汉诺夫运动是苏联在1935年发起的一场社会主义竞赛的群众运动。档案记载,在部 分煤矿部门中,工人如果产出达到标准产出定额的110%就可以得到双倍的基础工资,如果 超出产出定额的110%则会被支付三倍的基础工资。这表明苏联
A.新经济政策已阻碍了经济的发展B.采用经济手段来提高生产的效率
C.尝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调节市场D.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021-05-10更新 | 569次组卷 | 6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2 . 20世纪俄国的一段资料这样记载: “在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 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全权处理,可以用来改善和巩固自己的经济,也可以用来提高个人的消费,用来交换工业品、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允许在地方经济流通范围内实行交换。”这说明
A.农奴制改革后农民处境有了较大改善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以保国家税收为要
C.新经济政策注重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D.赫鲁晓夫试图革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3 . 据历史记载,1921-1923年,苏俄(联)多数电影院恢复放映,单是莫斯科一地,电影院的数量就从10家增加到50家,看电影成为市民的重要娱乐活动之一。这表明当时苏俄
A.计划经济取代了新经济政策B.经济和社会重新焕发了活力
C.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D.社会主义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4 . 据记载,从1926年起,苏联政府在保持农产品销售价格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大幅度提高了工业品的零售价格。这反映了
A.斯大林模式取得巨大成功
B.工业化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
C.农民生产积极性持续高涨
D.工农业经济协调发展得以实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据档案记载,1925年,苏联农民心中始终存在一种困惑。“如果一个农民成功地改善了自己的经营,那他就会从贫农队伍中除名,在他头上贴上富农的标签,把他看作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这主要说明当时
A.粮食税挫伤了农民积极性
B.农民对集体农庄心有余悸
C.新经济政策缺乏制度保障
D.工业化政策引发农民不满
2019-04-23更新 | 1304次组卷 | 27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莒县第一中学2019年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6 . 据史料记载,1917年至1940年间,苏俄(联)有段时间生活用品的生产极度萎缩,粮食不断减产,牲畜不断减少,经济结构畸形化趋势明显。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国内外敌人的疯狂进攻,经济濒临崩溃
B.俄共调整政策,重视发挥商品市场功能
C.德军全面入侵苏联,卫国战争正式爆发
D.计划经济体制确立,国家资源分配不均

7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由于余粮收集制和全部企业收归国有,市场上什么东西都没有,苏维埃纸币快速贬值。瞿秋白在赶往莫斯科的火车上,看到沿途乡下妇人拿100个鸡蛋来,想换些盐,却不愿意要卢布。

——瞿秋白1920年12月到1922年12月在苏俄考察的记载

材料二在俄国小农占了人口的绝大多数,我们必须迁就农民,必须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这样农民才会得到鼓励。

——列宁

材料三第二年(1922年),社会景况顿然改观。街市上人山人海,农家妇女,老人,工人,学生……种种色色人簇拥在一处。这里一批白面包、香肠、火腿、牛奶、糖果点心,那里一批小褂、绒裤、布匹……唔!多得很呢!政府与农民的关系也得到了缓和。苦尔斯克(即库尔斯克)农民对于新经济政策中的粮食税很满意。商业也活跃了起来,商店、面包房、咖啡馆也都开张了。

——瞿秋白1920年12月到1922年12月在苏俄考察的记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苏维埃政权所面临的严峻形势。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造成严峻形势的原因。

(2)据材料二判断,列宁准备采取什么措施克服困难?实施该措施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分别是什么?

(3)材料三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4)从材料一到材料三的经济变化反映了什么实质性问题?有何启示?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中记载: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一个原因是,按照西方人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苏联人的衣衫褴褛、食物单调、住房糟糕和消费品匮乏给访问苏联的西方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反映在一党制政治结构中的个人自由缺乏、工会受束缚、教育受统一管理和所有交流媒介受严格控制同样使他们感受震惊。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

成后独立的发展中国家的反应则完全不同。对他们来说,苏联是一个30年内成功地将自己从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的国家。使这一惊人的变化成为可能的种种制度和技术对这些民族来说非常重要。尽管大多数民族最近已赢得政治独立,但他们还没有获得经济独立。因此,他们是用羡慕而不是同情的眼光来看待苏联的生活水平。他们不太注意苏联人缺乏个人自由这一点,因为这些人在他们自己的国家里通常还享受不到这样的自由。

选择材料中的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综合,逻辑清晰)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年(1922年),社会景况顿然改观。街市上人山人海,农家妇女、老人、工人、学生……种种色色人簇拥在一处。这里一批白面包、香肠、火腿、牛奶、糖果点心,那里一批小褂、绒裤、布匹……政府与农民的关系也得到了缓和,商业也活跃了起来。
——据瞿秋白1920年12月到1922年12月在苏俄考察的记载
【材料二】 一位年轻的记者曾经问富兰克林·罗斯福:“你是共产党吗?”“不是。”“你是社会主义者吗?”“不是。”……“那你的哲学是什么?”“哲学?我是基督教徒,是民主党人,如此而已”
——据内森·米勒《罗斯福正传》
(1)据材料一,指出苏俄社会状况“改观”的表现。苏俄社会状况的改观与哪一政策的实施相关?
(2)材料二中记者问罗斯福是否“社会主义者”的原因是什么?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什么?
(3)苏俄和美国的政策调整,对我们今天的改革与建设有何重大启示?
2016-12-12更新 | 69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2013学年山东省济宁市高一下学期期末模块考试历史试卷
10 . 《苏联国民经济》记载:1949年,当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其钢铁和电力发展水平也跃居世界前列之时,而全国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对此理解合理的是
A.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为战胜法西斯奠定物质基础
B.“斯大林模式”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C.苏联综合国力迅速增强,一跃成为与美国相匹敌的超级大国
D.对美国构成威胁,成为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的直接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