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1年列宁开始推行的新经济政策与50多年后中国启动的市场经济改革具有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然而其结局却大相径庭。同途而殊归,其中原因不能不令人深思。

——摘编自赵大兴《同途殊归——苏俄(联)新经济政策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短济改革成败原因比较分析》


请概括材料中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析。
2 . 苏联解体是影响20世纪人类历史发展的大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关于苏联模式对于苏联的影响以下两种观点颇具代表性。   

观点一由于长期实行高度集权的苏联模式,苏共政权进入了“不改革是一条死路,改革是死路一条”的死胡同,认定苏联模式是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根源
观点二他(斯大林)接手的是木犁耕种的俄国,而留下的是装备有原子反应堆的俄国,是他创造了苏联历史最辉煌的时代

材料二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会带来四个具体表现:第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第二,个别企业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第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的对抗;第四,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性与其阶级性之间的对抗。矛盾解决的途径只有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将取得公共权力,并且利用这个权力把脱离资产阶级掌握的社会化生产资料变为公共财产。

——摘编自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种观点的局限性,并就苏联模式对于苏联的影响谈谈你的看法。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评析国际社会主义运动。
2023-07-29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某学者在评述苏俄(联)历史上的某一历史事件时说:“生活在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俄国人民无法通过一场社会主义革命就得以获取社会主义时代所拥有的发达的社会生产力,而且这种生产力的程度和等级还是远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能拥有的生产力水平。”上述论断可用于说明(     
A.十月革命违背了俄国历史发展趋势B.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具有必然性
C.苏联模式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D.生产关系变革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2023-12-15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鄄城县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盖伪材料亦有时与真材料同一可贵。如某种伪材料,若径认为其所依托之时代及作者之真产物,固不可也,但能考出其作伪时代及作者,即据以说明此时代及作者之思想,则变为一真材料矣。

——陈寅恪:《陈寅恪集:金明馆丛稿二编》

材料二   由于集体农庄制度的巩固,农村中的贫穷和生活无保障的现象已经消灭。三年以前,每个劳动日只能分到一两公斤粮食,而现在(1935年),产粮区的的大多数集体农庄庄员每个劳动日已能分到五至十二公斤粮食,许多人甚至能分到二十公斤,此外还能分到其他产品和现金。已有几百万集体农庄农户,在产粮区每年分到五百至一千五百普特粮食……集体农庄富裕起来了。建筑新粮仓和仓库已成为集体农庄农户所关心的主要问题,因为原有的储藏室的设计只考虑到每年分到少量产品,对于现在集体农庄庄员的新的需要是十分之一也不能满足的。

——摘自《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经斯大林亲自修订,1938年出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史料真伪与史料价值的关系。
(2)请运用材料一关于史料辨析的思想对材料二的史料价值进行评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史实

观点

斯达汉诺夫是苏联顿巴斯煤矿的一名普通采煤工人。1935年8月31日斯达汉诺夫在一班工作时间(6小时)挖煤102吨,超过规定的工作额度13倍,一举创下了新的世界纪录。这一事迹在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得到广泛传播,形成了斯达汉诺夫运动。

1935年11月斯大林称赞“斯达汉诺夫运动”的意义是“表现了社会主义竞赛的新高潮,是以打破当前的技术定额,打破现有的设计能力……为目的的男女工人运动,它为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准备条件”

—《斯大林选集》

1942年5月毛泽东在获知赵占魁(陕甘宁边区劳动模范)的事迹后说:“奖励赵占魁这件事做的很好,这不是奖励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全边区和其他根据地提高生产,改进工作的新生事物,赵占魁同志就是中国式的斯达汉诺夫。”

—《陕甘宁边区工人运动史料选编》

1964年联邦德国人克劳司梅特纳认为,斯达汉诺夫运动出现的主因是由于苏联实行的计件工资制度,这个制度实际具有资本主义剥削的性质,人们在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中努力工作是因为他们希望获得工资外更多的收入

—《苏维埃人剖视》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成文。)
6 . 关于苏联改革的评述,有观点认为:“赫鲁晓夫把苏联搞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搞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搞垮了。”苏联“垮了”的根本原因是(     
A.戈尔巴乔夫的“民主社会主义”的改革失败B.西方的“和平演变”
C.片面强调重工业发展的恶果D.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自由主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斯大林模式
凯恩斯主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新自由主义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南方谈话


从表格中选出3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并运用这三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评析。(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选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8 . 1925 年 12 月联共(布)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后,苏联开始大规模的进行工业化建设,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形成了后来被称为“苏联模式”的建设社会主义的体制机制。以下对“苏联模式”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②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③政治上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④开创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模式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中记载: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一个原因是,按照西方人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苏联人的衣衫褴褛、食物单调、住房糟糕和消费品匮乏给访问苏联的西方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反映在一党制政治结构中的个人自由缺乏、工会受束缚、教育受统一管理和所有交流媒介受严格控制同样使他们感受震惊。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

成后独立的发展中国家的反应则完全不同。对他们来说,苏联是一个30年内成功地将自己从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的国家。使这一惊人的变化成为可能的种种制度和技术对这些民族来说非常重要。尽管大多数民族最近已赢得政治独立,但他们还没有获得经济独立。因此,他们是用羡慕而不是同情的眼光来看待苏联的生活水平。他们不太注意苏联人缺乏个人自由这一点,因为这些人在他们自己的国家里通常还享受不到这样的自由。

选择材料中的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综合,逻辑清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世界各国追求进步的人们,或者以朝觐式的拜谒,或者以记者式的评述,或者以文人式的寻味,奏响了一曲访苏交响曲。……印度大文豪泰戈尔在大加赞赏苏联的成就的同时,甚至断言:“……布尔什维克可能只是一种治疗方法,但是这种疗法是不能持久的。”泰戈尔断言是因为这种疗法
①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②实行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③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④导致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