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0 道试题
1 . 列宁在1918年5月所写的《论“左派”幼稚性和小资产阶级性》一文中,提出了经过一个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历史阶段逐渐向以国有制为基础的“完全的社会主义”过渡的考虑。这一构想
A.随即发展成为新经济政策B.被严峻国内形势所打断
C.成功指导了苏联建设实践D.脱离了苏联的实际国情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1932年的一份会议记录中写道∶"乌克兰有粮,而这两位'钦差大臣'一定能把这些粮食征购上来";"是的,斯大林同志。庄稼不坏,所有的问题都在于收割和采购"。这次会议的历史背景是
A.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B.俄乌矛盾导致粮食短缺
C.苏联工业化步入高潮D.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爆发
2022-03-25更新 | 314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南省株洲市茶陵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有学者研究表明:20世纪80年代苏联的毛织品、棉布、鞋和砂糖的产量均为世界第一,许多轻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啤酒产量世界第二,同时是世界第一大奶制品消费和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冰淇淋消费国。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赫鲁晓夫改革取得成效B.斯大林体制仍有一定优势
C.计划经济推动产业升级D.勃列日涅夫重视民用工业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十月革命后,列宁主持制定了原有工业区及乌拉尔、西伯利亚等新工业区的建设计划。至1937年,苏联主要工业区生产指数如图所示:(1913年指数=1)

由此推知,列宁主持制定上述计划的目的是(     
A.优化国家经济布局B.应对德国法西斯战争威胁
C.建立完整工业体系D.完成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
2022-02-28更新 | 1275次组卷 | 15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5 . 1915年以前,上海俄侨不到500人,到1921 年前后,上海有俄侨约5000人,1924年上海俄侨超过7000人。据此可知,这一变化说明苏俄
A.冲破了列强包围封锁格局B.工业化进程重视对华贸易
C.政局相继发生剧烈变动D.支持了中国的北伐战争
6 . 有学者指出,苏联存在的70多年里,一共有过两种基本模式,一种是军事共产主义模式,它被列宁否定,但斯大林延续了这一模式;另一种是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模式,但它被斯大林所推翻。苏联的社会主义探索与建设模式的变化
A.纠正了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偏差B.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
C.反映了计划和市场地位的不同D.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方向
7 . 1935年,苏联年轻采煤工人斯达汉诺夫在顿巴斯--处设备并不先进的煤矿创造了单日采煤量的世界纪录。此后,苏联全国各行各业迅速掀起一场追求高指标、高速度的劳动竞赛运动(史称“斯达汉诺夫运动”)。该运动的兴起反映出当时苏联
A.逐渐摆脱经济危机造成的困境B.工业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C.人民改变落后面貌的愿望强烈D.已具备战胜法西斯的物质基础
8 . 1920--1921年,苏俄遭遇了连续两年的大旱,如此一米,大面积饿死人的情况,就不能避免开了。苏俄这样大规模的饥荒,引起了人道组织的注意。1921年7月26日,美国救济署长胡佛表示可以向苏俄饥民提供必要的援助。据此可推知,苏俄当时
A.生产关系的调整已经迫在眉睫B.对国际市场具有高度的依赖性
C.消除了与美国的意识形态对抗D.自然灾害导致了大规模的饥荒
9 . 据统计,1923年苏联发生土地租佃关系的农户占全国总农户的3.3%,1924年占4.2%,1925年占6.1%,1926年上升到17.4%,出租土地数额也由1923年的300万俄亩增加到1926年的1090万俄亩。这说明
A.政府重视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B.一五计划顺利实施并提前完成
C.新经济政策成为党内全体共识D.农业集体化遭到广大农民抵制
2021-11-02更新 | 25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永州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10 . 1921年5月,俄共(布)十大关于经济政策的决议指出:“粮食人民委员部把用来进行商品交换的物资交给合作社,保证合作社有广泛的可能进行收购工作,反对无政府状态的商品交换,把商品交换主要集中在合作社手里,但不排斥正当的自由贸易。”这一决议表明苏俄
A.在经济上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B.初步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C.立足于保护商品市场的健康发展D.致力于发展商品自由贸易
2022-01-09更新 | 285次组卷 | 7卷引用:湖南省益阳市2021届高三4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