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下表是苏联20世纪20——40年代工业总产值中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比例表(单位:%),导致苏联下述变化的政策因素是
年份生产资料消费资料
192839.560.5
193253.446.6
193757.842.2
194061.238.8

A.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B.新经济政策实施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推行D.赫鲁晓夫改革的开展
2021-09-23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1926~1931年,苏联的进口额逐年增加,且其中90%左右是机器设备的进口,高峰时一度达到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1/3左右。然而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除了一些起样品作用的设备外,苏联几乎不再进口一般的机器设备。这一变化缘于(     
A.西方国家对苏联经济的封锁
B.法西斯国家对和平的破坏
C.经济危机对国际贸易的冲击
D.苏联工业研发能力的增强
2022-07-14更新 | 83次组卷 | 5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认为,如果将用来购买汽车和机器的资金用来购买布匹,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在工业化建设上,斯大林明确表示决不能放慢速度,必须竭力加快速度。斯大林用强制的办法,使农民的一半收入交给国家,“一五”计划时期,从农业吸收的资金占用于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三分之一以上。

——据陈仲丹《墙头政治——现代外国宣传海报解读》整理

材料二   1935年,“新政”进入第二阶段,对经济、社会等领域系统改革,以解决美国经济发展的问题。这些措施造就了中产阶级,建立了社会保障,创造了走出危机的条件。新政一改此前政府的有限权力,从制度上实现了国家职能与政府角色的重大转变——政府有权介入经济体,直接干预民众生活,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参与者。

——摘编自吴海山《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的反危机实践:以美国三次大危机为例》

材料三   众所周知,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到1978年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走过了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基本“照搬照抄”苏联模式,到1957年至“文化大革命”的“超苏联模式”,打倒“四人帮”后,才最终在新时期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我们所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和突破,也首先是对过去传统的“苏联模式”来说的。

——摘编自陆南泉、马龙闪等《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1)据材料一,指出斯大林加速实现工业化的原因及主要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举措的主要弊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政府角色发生的变化。指出这一变化对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五”期间我国工业建设学习“苏联模式”的表现及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