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7 道试题
1 . 勇于自我革命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即敢于公开承认错误,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确保党始终前进在正确的政治路线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勇于自我革命的列宁”

1918—1920年,为了适应战争的形势,集中一切力量粉碎国外武装于涉和国内敌对势力的叛乱,俄共(布)和苏维填政权决定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虽为捍卫十月革命的胜利果实、巩固新生的苏维块政权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前提,但随着实践的发展,严重的问题也暴露出来。面对这些问题,列宁认为“犯错误对一个先进阶级的战斗的党井不可怕,可怕的是坚持错误,虚伪地不好意思承认错误和纠正错误"。在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列宁对战时共产主义的问题和失误进行了深刻检讨,并要求纠正它。列宁指出:“我们必须立即向广大农民群众表明,在决不离开革命道路的条件下,我们准备改变政策,使农民能够感到布尔什维克愿意不惜一切代价马上改善他们不堪忍受的状况。”这一政策便是新经济政策。

——摘编自王一娟、俞良早《列宁关于俄共(布)勇于自我革命的实践和思想》


根据材料,运用列宁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相关史实,围绕“勇于自我革命的列宁”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楚,史论结合)
2023-07-26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临夏州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当初是赞同新经济政策的,在列宁逝世后还为坚持新经济政策进行过斗争,但1927年底至1928年初发生的粮食收购危机使其对新经济政策的态度发生了转向。斯大林认为这次危机是由于工业的发展速度太慢,社会主义积累太少造成的。因此,他提出,绝对不可以减缓工业的发展速度,并迅速开展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以保证国家所需的足够的商品粮。1929年底又公开宣布废除新经济政策,在全国推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展开对资本主义的“全线进攻”,高速实行“消灭阶级,建成社会主义”的工业化,终于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建立起以高度集中为特征的管理体制,即苏联模式。

——摘编自徐学庆《苏联模式探析》

材料二   苏联模式有着官僚主义、主观主义、沙文主义和专制主义的作风,党和国家最高权力完全集中于一人,民主监督机制几乎处于摆设。它还表现为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完全排斥市场经济和商品货币关系,用政治上强制性的手段来实现对经济的干预和控制。斯大林执政期间,十分重视马列主义经典作家理论的学习,认为马列主义是关于社会发展规律、无产阶级革命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等的科学,就像是指南针和启明星一样。当时苏联人民在思想上呈现出极大的同一性,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不断增强,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思想搞得太死、太单纯、太封闭等许多严重问题。

——摘编自彭婉萱《苏联模式形成的历史条件及其特征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苏联模式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苏联模式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联模式的影响。
2023-05-31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席卷整个资本主义并波及全球的大萧条彻底粉碎了古典经济学“市场自动均衡自我修复”的神话,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彻底破产,整个世界经济陷入严重衰退,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应时而生。二战后,发达国家政府普遍实施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支撑了20世纪5060年代的经济增长。进入20世纪70年代,面对资本主义“滞胀”困局,凯恩斯经济学束手无策,渐失主流经济学尊严与地位。

——摘编自刘儒《国际金融危机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发展》

材料二   十月革命后,在国内战争时期,俄共(布)正是按照列宁的思想,采取了“最激进的”战时共产主义。在政治危机、经济危机、社会危机一齐袭来的形势下,俄共全党上下,一致决定从19213月起,实行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随着19251926年快速工业化的起步,对工业的大量投入,城镇人口的膨胀,都需要农业供应粮食和轻工业原料为其提供支撑。从制订1925年的年度经济计划开始,到制订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1932年)方案,计划经济得到一步步发展和强化。从赫鲁晓夫时期、勃列日涅夫时期到戈尔巴乔夫改革前期,经过两次大讨论,两次改革,连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引入部分商品市场机制也未能获得成功,更谈不到对计划经济体制本身有所改革了。

——摘编自马闪龙《苏联计划经济走过的坎坷道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凯恩斯主义形成的原因,分析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俄(联)经济政策(体制)的演变历程,并谈谈你对经济政策(体制)调整的认识。
2023-07-21更新 | 103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俄罗斯的国力空前壮大,它以丰富的自然资源、总面积1700多万平方千米的辽阔国土雄踞欧亚大陆。沙皇俄国虽善于开疆拓土,却不擅长在西方扩张其文化影响力,西方仍对俄罗斯保持着强烈的文化优越感,他们讥讽俄罗斯“有着北极熊式的憨厚和野蛮”,即使满怀善意,也可能会让人室息在它的“熊抱”中。拿破仑战争之后,俄国一度成为神圣同盟的领袖、欧洲的主宰,但在19世纪欧洲政治舞台上,俄罗斯的形象却并不被西方看好。

——摘编自许华《西方语境中的俄罗斯形象之困》

材料二   一战期间,英法反对俄国单独与德国停战、和谈。它们主导的巴黎和会不仅把苏俄排除在外,而且成为策划反苏的大本营。英法积极地对苏俄实行武装干涉,但以失败告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美本是中立国,由于十月革命,美国对苏俄态度急剧恶化,双方走向敌对。美国国务师兰辛说:归根到底,布尔什维主义对于美国安全的威胁比德国更大,因为它既否定民族性又否定财产权,并以革命威胁美国。”

——摘编自李兴《论十月革命与世界体系问题》

材料三   20世纪30年代,社会主义不再被看作空想家的美梦,而被认为是发展中的事业。美国著名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从苏联回国后发表声明:“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法国《时报》写道:“共产主义正在用极快的速度完成改造事业……布尔什维克在和我们的比赛中成为胜利者。”

——摘编自孙力周《苏联曾是经济萧条中的大赢家》

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19世纪至20世纪30年代“西方的俄罗斯印象”的理解。
2023-05-21更新 | 438次组卷 | 5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月革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名义、口号和理论体系进行的……但其渊源、性质、风格和命运却深深地植根于俄国历史土壤之中。十月革命也许不能称为经典马克思主义和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基础上的革命,却是俄国历史文化和社会演变的必然产物。

——摘编自王康《十月革命90年:救赎、悲剧和启示》

材料二   好多事件,特别是战争、经济破坏及严重歉收造成的极度贫困,使得农民处境特别困难,不可避免地加剧了农民的动摇。毫无疑问,在一个小农生产者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里,只有同农民妥协,才能拯救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正因如此,我提出了一个决议案:“鉴于俄共第九次代表大会关于对合作社的态度的决议完全是以承认余粮收集制原则为基础的,而现在余粮收集制已经为实物税所代替,俄共第十次代表大会决定:撤销这项决议。代表大会责成中央委员会拟订一些决定,使之在党和苏维埃系统中获得通过,以便根据俄共党纲并适应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情况,来改善和发展合作社的机构和活动。”

——据19213月列宁在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十月革命是俄国历史的“必然产物”。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列宁报告出现的背景及意义。
2022-08-10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皖豫名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7年的俄国处于各种交织的矛盾冲突之中,多年的战争把俄国推向了灾难的深渊,物价飞涨,社会躁动,彼得格勒最大的企业——普梯洛夫工厂的约3万名工人集会,并宣布总罢工……从俄历二月到十月,在8个月的时间里,布尔什维克党迅速强大起来,并在关键时刻及时地调整政策夺得了政权,在这方面,列宁的作用无可替代。纵观俄国的历史,十月革命的胜利是合乎民意和愿望的胜利,体现了这场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摘编自闻一:《俄罗斯通史(19171991)》

材料二   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问题,首先而且主要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工人阶级如何对待农民。……好多情况,使得农民处境特别困难、特别紧张,并且不可避免地加剧了农民的动摇,使他们从无产阶级方面倒向资产阶级方面。正因如此,我提出了一个决议案:“鉴于俄共第九次代表大会关于对合作社的态度的决议完全是以承认余粮收集制原则为基础的,而现在余粮收集制已经为实物税所代替,俄共第十次代表大会决定:撤销这项决议。”

——摘自列宁:《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19213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十月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列宁报告的背景及意义。
2023-07-11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锦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人类的现代化进程改变了世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现代化浪潮,时间是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这一巨大的社会变动不是现代生产力自发推动的,而是史无前例的双元革命,即经济大革命与政治大革命共同推动的。第二次大浪潮的物质基础是电与钢铁。世界经济在19世纪后期出现了爆炸性的大增长。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材料二   当世界其它地区在经济崩溃的边缘摇摇欲坠的时候,斯大林的计划在市场资本主义之外提供了一个大胆选择……在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工业化,首先重视工业的生产,然后才是消费品的生产。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衰落相比,中央计划经济有能力创造更多的工作机会,因而成为一种有吸引力的选择。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等《简明新全球史》

材料三   短短70多年,中国的现代化成就令世界瞩目。从1978年到2010年的32年,中国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到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历史性突破;20132017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在30%以上;2021年,现行标准下中国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摘编自于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时代价值与世界历史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西方国家“双元革命”的代表性事件。“第二次大浪潮”出现的前提条件有哪些?
(2)材料二中“大胆选择”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苏联工业化取得的成就。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的现代化成就令世界瞩目的原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4年斯大林上台执政时,面对当时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小农经济占优势的情况,斯大林认为,实行农业集体化是克服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巩固苏维埃政权的迫切需要。1929年,苏联推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在很短的时期内,通过群众运动的方式,用行政命令将农民使用的土地集中起来,组成劳动组合式集体农庄。制定了对富农采取了暴风骤雨般地“扫地出门”的消灭运动。同时希望通过工业化带动农业机械化,以农业机械化来推动农业集体化。面对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粮食危机,斯大林坚定不移地认为,只要建立起大规模的、机械化的农庄,就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粮食问题。

——摘编自汤德森《试评斯大林的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

材料二   1951年9月, 党中央制定《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采取稳步前进的方针,贯彻自愿和互利的原则,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制定了由逐步限制富农到消灭富农的剥削,通过和平改造富农的政策。面对工业基础薄弱的情况,党和政府采取了分两步走即先实现合作化,后实现机械化的措施。1953年10月,面对城市和工业建设中出现农产品供不应求的矛盾,中共中央作出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的决定。通过互助合作运动和爱国增产相结合起来,提高了粮食产量,有效缓解粮食供应紧张问题。1956年底,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完成。

——摘编自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在总结长期组织农民发展生产的经验基础上,1953年出台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明确提出“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农业合作化运动实现的。农业合作化的步骤,就是从简单的共同劳动、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临时互助组,到在共同劳动基础上实行某些分工分业而有少量公共财产的常年互助组,再到实行土地入股和统一经营而有较多公共财产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最后到具有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农民集体所有制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摘编自当代中国研究所《新中国70年》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苏两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苏两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不同措施的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启示。
2023-09-21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九校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111月,列宁在《论黄金在目前和在社会主义完全胜利后的作用》一文中,首次提出了苏维埃政权下的改革问题。苏俄当时陷入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之中,必须寻找摆脱危机的出路。那时苏俄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开始了社会主义国家第一次重大的改革。在苏俄国内战争结束时面对的不是太平景象,而是广大农民对粮食征收制严重不满的情况下,苏俄的改革从对农民的让步,取消粮食征收制,实施粮食税开始。列宁说,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商业、小经济、小企业、资本主义,而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

经过十年动乱,中国的国民经济已走到崩溃的边缘,各界都有改变现状的要求,中国必须走另一条道路。在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已经不能再继续下去的情况下,农民对于改变现状的要求已经不可阻挡。从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中国的农民已经多次悄悄地进行改革的实验。在中国改革中农民又一次走在了前面,迈出了改革的第一步,他们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官方认可,中国的改革也真正开始了。中国从计划经济转到市场经济经历了更长的时间。起初市场经济在中国还是理论上的禁区,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的东西。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1987年中共十三大仍延续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提法;1992年中共十四大最终明确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摘编自郑异凡《苏俄新经济政策和中国改革开放之比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俄实行新经济和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苏俄实行新经济和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认识。
2023-09-12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历史的镜子:流行语

耐普曼

20世纪20年代,在苏维埃社会阶级结构中,大量涌现出一批个体商贩、大商人、租让者、租赁者、包卖主、私人企业主、经纪人、代销者等等,这些人被称之为“耐普曼”。“耐普曼”一词首先在报刊上出现,只是“对小商人或那些利用自由贸易钻各种空子的人的戏称",带有贬义色彩,后来逐渐在俄共(布)领导人中间和社会上流行开来。到30年代初,耐普曼逐渐从苏联经济生活中消失。

——摘编自吴恩远《论耐普曼的组成、性质及作用》



蓝鹰运动

20世纪30年代,为保证《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实施,美国政府以印第安人崇拜的神乌蓝鹰为标记,发动了“人尽其职"的“蓝鹰运动"(Blue Eagle)。“凡是遵守法规的企业,可以在厂门店门挂上蓝鹰徽标。开汽车上街的消费者则在挡风玻璃贴上这个图案。《时代》周刊每期封面上也印上了蓝鹰徽标。”“蓝鹰运动”流行一时。

——摘编自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结合所学知识,对以上两个流行语做出解读。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