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99月至19416,苏联向德国提供了大量工矿原料和战略物资,以换取德国武器、机械和工业品。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防止本国战略物资经过苏联流向德国,也为了减少苏联对德供应,美国政府加强了对苏联的经济管制,限制对苏联战略物资和重要工业技术的出口。然而,随着法国败降、德意日三国轴心成立、德国进攻苏联在即等一系列变化,美国主动开启了韦尔斯-乌曼斯基会谈,对苏经济管制也开始放松。但是,美国政府也不愿意彻底结束管制。这一时期跌宕起伏的美苏经贸关系正是欧亚局势演变下美苏政治关系的真实写照,它既反映了美苏两大国从对立走向同盟的必然趋势,也展现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过程中的阻力和困难。

——摘编自张愿《二战初期美国对苏联的经济管制(1939.9—1941.6)》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初期美国对苏经济贸易的变化及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美国对苏经济贸易的因素。
2023-06-29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2023届高三选择考模拟(八)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为切断中国与西方联系的陆上交通线,并建立西攻印度的前进基地而入侵缅甸。应英国政府的要求,中国军区出师缅甸,开辟了连接中国战区和太平洋战区的滇缅战场。1942年春,10万中国远征军由云南西部首次入缅援英抗日。在战争中,远征军浴血奋战。给日军迎头痛击,援救了7000多名英军,还解救了被日军俘虏的英军官兵、记者等。但由于盟军指挥不协调,远征军撤出。19445月,中国军队强渡怒江,再次入缅作战,滇西远征军与中国驻印军遥相呼应,对缅甸日军形成东西夹击之势。1944年底,中、英、美、印军队和缅甸游击队配合收复缅北大部分地区。到了19455月,日军向缅泰、缅马和缅越边境退却,缅甸全境解放。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有改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滇缅战场开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滇缅战场获得胜利的意义。

3 . 材料   在极力避免与德国发生冲突的同时,苏联在东方也谋求与日本改善外交关系。1940年7月,苏日双方开始进行缔结中立条约的谈判。1941年4月13日,苏日两国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规定:两国维护和睦友好关系,互不侵犯领土;当缔约国一方遭到第三国攻击时,另一方保持中立。该条约还有一个附属文件,规定:苏联保证尊重满洲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日本保证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

——摘编自高海林阎照祥主编《世界通史·现代史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日中立条约》签订时的世界战场态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苏联签订的中立条约。
2020-04-26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海南省高三第三次模拟考历史试题

4 . 材料   1941年末,被日本人袭击珍珠港激怒的美国加入了战争。美国领导者已经为英国提供了借款和补给,现在他们急切地利用袭击珍珠港事件加入欧洲和亚洲的战争,来对抗看上去是对西方民主或许是对西方文明本身的一个明显威胁。因为准备不足,较晚参战的美国在1942年与英国军队一起在北非被德国军队挫败了。同年,苏联在被德国集中围困的斯大林格勒发动了反攻,因为德国人如果成功夺取斯大林格勒就会打开通往乌拉尔山和苏联新的工业核心地区的道路。苏联前线的大部分德国军队投降了,红军开始向西部缓慢推进,后来越过了自己的边界,穿过东欧,并于1945年深入到德国本土

——摘编自【美】皮特·N.斯特恩斯等著《全球文明史》(第三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人袭击珍珠港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42年以来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军事进程。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材料1938年以后,随着德意法西斯在欧洲连连得手,其征服世界的面目暴露无遗。希特勒不仅获得了欧洲巨大的军事、地理优势,威胁到美国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利益,甚至还将手伸进了美国的“后院”——拉美,成了美国的直接竞争对手。……截至1941年,美国在欧洲的直接和间接投资总计达200600万美元,在亚洲和大洋洲的投资仅为85300万美元。

1939年11月,罗斯福签署的“新中立法”中将取消武器禁运条款改为“现金购货运输自理”,由于英国的海军运输发达,又有强大的海军,故此法对英国极为有利。1941年3月,国会通过了《租借法》,授权以租借或贷款形式向某些被认为其国防对美国安全具有重大意义的国家提供武器及其他物资。从此美国成为民主国家的巨大军火库。苏德战争爆发后,该法案又扩大到苏联。根据“先欧后亚”战略,美国的战略物资和军事力量源源不断地进入欧洲。罗斯福最终彻底战胜了孤立主义,“先欧后亚”战略得以坚定地贯彻执行。

——摘编自黄光耀《二战中美国奉行“先欧后亚”战略之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中美国奉行“先欧后亚”战略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二战中美国奉行的“先欧后亚”战略。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2年,中国远征军首次入缅作战失利,滇缅公路被切断。撤退到怒江东岸的远征军余部与日军隔岸对峙。1943年日军战略专家预见到松山作为支撑滇西和缅北防御体系重要支撑点的作用,遂拟将松山建设为永久性防御要塞。日军进入缅甸后,为了改变腹背受敌的不利局面,国民政府1943年成立了远征军司令部,开始着手准备,并积极争取美国盟军总指挥史迪威的支持,从印度等地调来大批有经验的美军军官指导训练。1944年6月,发起松山战役。7月,卫立煌将长官部驻地移至距怒江前线不到50公里处,亲临阵地指挥所指挥战斗。松山战役期间,中国方面先后投入约五万余人,对敌每一阵地每一据点的攻克都经过反复争夺,短兵相接,肉搏冲杀而得的。同时,滇西各族人民为远征军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最终歼灭日军1200余人,占领了这一战略要地。战役的胜利,不仅大大增长抗战胜利的信心,还打破滇西战役僵局,拔下滇缅公路上最硬的钉子,为最终打通公路奠定了基础,拉开了中国大反攻序幕。

——摘编自于戈《1944:松山战役笔记》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松山战役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取得松山战役胜利的原因及意义。
2019-02-20更新 | 115次组卷 | 4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战后至二战前,美国孤立主义既受到美国传统的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的束缚,又受到二三十年代各种现实因素的影响,孤立主义不仅挥之不去反而发展至顶峰状态。但随着美国国力和国际格局的改变,孤立主义外交已不再适合美国的国情,

1941年12月7日,日本在珍珠港,以极小的代价给美国太平洋舰队造成了沉重的损失。日本的炸弹不仅炸沉了港口里的军舰,也彻底炸毁了孤立主义的思想堡垒。珍珠港事件第二天,当罗斯福到国会怒斥日本的袭击,同时请求国会承认美国进入战争状态时,他的要求在一小时内就获得认可。珍珠港的事实证明了,传统的孤立主义已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也无法再维护美国的切身利益,美国不可能再置身事外。珍珠港事件的爆发,几乎摧毁了孤立主义在美国的民众基础,极大动摇了政治基础,国际主义开始从幕后走到台前,美国孤立主义阵线被彻底冲破。

——摘编自《论二战期间美国外交政策的转变》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珍珠港事件爆发前美国奉行孤立主义外交的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美国放弃孤立主义政策的影响。
8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916年5月底,英、德之间爆发的日德兰海战是一战期间规模最大的一次海战,被称为“大炮巨舰”的高峰。在战斗中,英国出动了约l50艘军舰,德国出动了约l00艘军舰。虽然最后英国舰队的损失大于德国舰队,但英国海军仍然掌握着制海权,迫使德国海军龟缩在海港中,只能派出潜艇四处活动,寻机击毁英国的舰船。
材料二 中途岛海战在二战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战争中美日双方的兵力对比极其悬殊:日本方面集结了8艘航空母舰,11艘战列舰,80余艘巡洋舰、驱逐舰和700余架舰载机;美国方面3艘航母,23艘巡洋舰和驱逐舰,200余架舰载机。结果美军用1艘航母和l00余架飞机的代价,使日军损失了4艘航母、300余架飞机和大量训练有素的飞行员。之后,日军开始丧失了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
——摘编自《20世纪著名的世界海战》
材料三 经过8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付出了伤亡3500万人的沉重代价,用生命和鲜血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赢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伟大胜利,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习近平在2014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与日德兰海战相比中途岛海战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多个角度证明“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2016-11-27更新 | 16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海南省文昌中学高三模拟02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