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2 道试题
1 . 材料一总统强烈要求国会特别会议废除中立法禁运条款(1939年9月21日)
从纯粹的物质观点来看,在我们这里加工可以对成千上万的人提供就业,而我们却把各样物品远涉大洋运到彼岸去进行最后的加工…………还是从物质的观点来看,在这里提供这样的就业机会会自动的帮助我们建设我们的国防。
禁运条款的制定不但是完全改变了我们的传统政策。它还产生了这样的效果:就海运贸易而言,把陆军强国和海军强国至于同样的地位。要发动战争的陆军强国因此可以在事前就感到放心,因为任何未来的敌对海军强国都会由于享受不到古已有之的随处采购的权利而受到削弱。这在四年前就已开始给了交战的一方一项具体好处,不是由于它的本身的力量或地理位置,而是由于合众国的一项支持性行动。
材料二总统第702次记者招待会(1940年12月17日)
大不列颠的订货因此对于美国国防是极其宝贵的;因为这些订货自动地增加生产设施……我们必须鼓励这种生产。
我来给大家打个比方:假设我的邻人的家宅着了火,而在四五百英尺以外我有一截浇园的水龙管子。如果他能够把我的浇园的水龙管子接到他的自来水龙头上,我就可能帮助他把火灭掉……如果经过灭火的过程,这段水管完好如初,毫未损伤,邻人就把它还给我,对我十分感激。但是,假设它给搞坏了……他说,“好,我来照赔。”现在,如果我拿回的是一根可用的浇园水管,我就不吃亏。
换句话说,如果你借出一定数量的军火,在战后得到归还,如果这军火是完好如初的——没有损坏——你就不吃亏;如果它们损坏了,或者陈旧了,或者完全丢掉了,而如果你借给的人照样赔上,在我看来,你就没有吃亏

——摘自《罗斯福选集》


材料三

——摘编自《略论美援与中美抗日同盟》


(1)根据材料一,指出罗斯福为什么主张废除中立法中的禁运条款?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罗斯福在这两次讲话中的异同?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在武器等物资禁运问题上态度发生变化的国际背景。
(4)根据材料三,概括美国对华援助的状况,结合所学知识,从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这一角度,说明美国为什么对华援助。

2 .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正义战争,对战后世界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摘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材料二1943年11月,同盟国(中、美、英)召开三国首脑会议,讨论中国和亚洲有关重大军事、政治问题,包括联合对日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

——摘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材料三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签署《四国宣言》,提出:“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在重建法律与秩序和创立普遍安全制度以前,它们将彼此协商,必要时并将与联合国家的其他成员进行协商,以便代表一个国际共同体采取共同行动。”

——朱贵生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请完成: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直接原因。

(2)依据材料一、材料二,分析中国为什么能以大国身份参加此次会议。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次会议的重大成果及成果内容。

(3)依据材料三,分析《四国宣言》的主要目的。其基本宗旨在战后是如何落实的?

(4)依据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正确解决当今国际社会所面临重大问题的认识。

3 . 材料日本偷袭珍珠港重创了美国太平洋舰队。对此美国社会的反应是既愤慨又感到耻辱,民众和海军强烈要求对日复仇,决策层有人主张把主要兵力和资源用在太平洋战场。然而,罗斯福总统和军方高层最终决定采取“先欧后亚”的战略。对于美国来说,“先欧后亚”的战略思想最早出现在美西战争之前。由于此时美国与日本争夺夏威夷以及美国越来越难以容忍西班牙在古巴的殖民统治,1897年5月美国提出:“首先对付西班牙,同时在太平洋进行防御作战,直到将西班牙打败再集中力量对付日本。”其给出的理由是:美国的人口、工商业和金融中心位于美国东海岸和东北部,相对于日本,西班牙地理位置上更靠近美国。当法国败亡,欧洲只剩下英国独自抵抗时,罗斯福清楚,英国是美国国家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欧洲法西斯主义胜利的必然结果,不但意味着美国本土将受到威胁,而且对美国赖以立国的民主价值观也是一种严重的挑战。尽管太平洋战争爆发初期日本对美国构成的威胁更严重,但从长远看最终的强敌还是德国。自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在数年之内日本并没有将羸弱的中国彻底征服,这多少也让美英低估它的军事力量。方人对日本人成亚洲人存在“普遍的种族傲慢”,这种贬低日本或亚洲人的种族观念,一定程度上助推了美国的“先欧后亚”战略。这一战略无疑使中国成为“被遗忘的盟友”。

——摘编自耿志《“二战”中美国为何采取“先欧后亚”战略》

(1)根据材料,指出二战中美国采取“先欧后亚”战略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先欧后亚”战略对中国战场的影响。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请求国际联盟解决东北问题。1932年1月,国联成立以英国人李顿爵士为团长的调查团。1932年10月2日,《国联调查团报告书》在日内瓦、南京、东京三地同时公布。报告书称中国抵制日货运动是“中日冲突的重要原因”。报告书主张:既不应该维持“满洲国”的现状,也不应该恢复到九一八事变以前的状态,中日两国都应从中国东北撤出武装力量,东北由西方列强共管。

——摘编自《名声扫地的李顿调查团》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是萧条、危机和战争的10年。1938年3月,德国占领奥地利,美法控制的国际联盟未予反对。捷克斯洛伐克成为下一目标。9月,英、法、德、意四国在慕尼黑召开会议,捷克斯洛伐克和苏联没能参加。会议决定答应希特勒在捷克斯洛伐克的所有要求,捷克斯洛伐克被出卖,绥靖政策达到顶峰。慕尼黑的绥靖政策受到了英法两国民众的欢迎,张伯伦被欢呼为和平的使者。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二战全面爆发。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顿调查团对东北问题的解决办法。国联的态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法推行绥靖政策所产生的影响。
2019-04-10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杭州市余杭区树兰高级中学2019年2月高三历史选修三专题检测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0年12月17日,罗斯福总统发表讲话,提出美国可以借出军火,并用生动的比喻加以说明:假使邻居失火,我只能把浇园的水龙带借给他去灭火,而不应让他事先付钱买这条水龙带,待火灭后令居元武送还即可。他还说:“美国必须成为民主国家的兵工厂。”1941年3月11日,美国参、众两院通过的《租借法》经罗斯福签署后正式生效。法案授权总统可以以出售、交换、转让和租借的形式向被认为其防御对美国安全具有重大意义的国家提供武器、军用物资、粮食等任何军需品。该法案的通过埋葬了《中立法》,是美国由孤立主义走向参战的重要步骤。据此,美国共向英、苏、法、中等几十个反法西斯国家提供500多亿美元的物资。

——摘编自刘子靖《罗斯福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材料二 1941年8月,罗斯福与丘吉尔在加拿大纽芬兰海面的军舰上举行会谈,双方于8月14日发表了共同宣言即《大西洋宪章》,其主要内容有:不承认法西斯通过侵略造成的领土变更,恢复被暴力剥夺的各国人民的主权,在彻底摧毁纳粹暴政后确立和平,促成一切国家在经济方面的合作,各国在贸易和原料方面享受平等待遇,公海航行自由,等。宪章所宣布的八项原则虽然有些空泛,“但是,有了我们可以当作目标的原则总是一件好事”。美国作为一个尚未参展的国家,与英国一起向世界宣布了反法西斯的目标和实现战后和平的设想。“(宪章)也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基于国际道德经久不衰的真理的国际组织的未来。”

——摘编自朱庭光主编《外国历史大事记(现代部分第册)》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通过《租借法》时欧洲和亚洲的战略态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大西洋宪章》确立的目标和原则。
2019-04-10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杭州市余杭区树兰高级中学2019年2月高三历史选修三专题检测卷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九一八事变中日军侵占沈阳



卢沟桥抵抗日军

材料二   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所显示出来的重要军事价值,促成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改善和提高。抗战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可说经历了一个不断提升的三级跳。……在旧的国际体系解体之后,中国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并由此而在国际事务中担当重要角色。

——摘编自王建朗《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中的图片信息结合教材相关知识,简述两幅图片与中国抗战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十四年抗战”观。
(2)列举抗战时期中国国际地位逐步实现“三级跳”的基本史实,并从战后世界新的经济秩序形成的角度,用史实说明中国“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

7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1年1-3月,美国陆军和海军的主要计划人员与其英国同行会语,在美国尚未参展的情况下,就制定了联盟战略的大致轮廓,同盟国战略的核心就是“先欧后亚”,击败德国被列为首要目标。这是因为:德国占领西欧各国后,在人力、物力资源方面大大超过了日本。德国以控制了西欧,并且威胁到了大西洋和拉丁美洲。美国的经济中心和大城市都集中在东海岸,与欧洲隔大西洋相望,而西海岸距美国经济中心十分遥远、距日本也有1万多公里,所以美国惧怕德国甚至与日本,美国海外投资很大一部分在欧洲,仅在英国就占有美国120亿美元国外投资额中的42%,如1937年,美欧贸易额为22亿美元,而美国同亚洲的贸易额仅10.8亿美元。后来,先欧美亚战略成为同盟国知道战争全过程的战略。

—摘编自尹翔《美国在二战参战前的准备》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制定先欧后亚战略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美国的先欧后亚的战略。

8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入侵缅甸,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1942年2月,由精锐力量组成的中国远征军入缅,与日军作战,在仁安羌作战中,中国远征军与敌浴血奋战,解救出被困英军,轰动英伦三岛,英军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放弃缅甸,向印度撤退,中国远征军掩护英军,并分别撤至印度和国内,中国大后方重要的对外陆路通道分别被切断,滇西一度被日军占领。
1943年10月,中国远征军与盟军配合,反攻缅北和滇西,在密支那战役中,中国军人组成敢死队,绕到敌军背后,与正面部队同时发动进攻,使敌人背腹受敌,崩溃逃跑,日军指挥官绝望自杀。中国远征军兵力总计达40余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以巨大的牺牲换取了最后的胜利。
——摘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远征军入缅前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的战略态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军事意义和政治意义。
2019-01-30更新 | 2085次组卷 | 21卷引用: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新课标2卷)
2017高二·全国·课时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3年9月9日,做客白宫的丘吉尔提出了一份关于意大利投降后战略局势的备忘录。丘吉尔提出英国可以派遣一支强大舰队参加对日作战,英方愿意将这支舰队置于美国太平洋战区司令的指挥下。尽管罗斯福对丘吉尔的计划饶有兴趣,但美国海军作战部长欧内斯特•金表示反对,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不置可否,这次讨论未能就英国参加太平洋作战问题做出决定。1944年1月,欧洲战场进一步改善使得英国有可能比预期更早将一批舰艇抽调到远东作战,英国驻美国海军代表向美国海军作战部长全建议,英国特遣部队可以在1944年4月派往太平洋战场。不过,金以太平洋战场缺乏足够的基地容纳更多海军力量为由婉拒了这一提议。
——摘编自胡杰《浅析二战后期英国参加太平洋作战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提出参加太平洋战场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婉拒英国参加太平洋战场的原因。
2017-11-22更新 | 43次组卷 | 2卷引用:同步君 人教版 选修3 第1单元 第3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 B卷
2018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10 . 材料   1942年5月,苏联和英国签订《苏英同盟合作互助条约》,缔约双方保证在对德国以及对伙同德国进行侵略战争行动的欧洲国家作战中,彼此给予军事及其他各种援助与支持;绝不与德国或伙同德国进行侵略战争行动的任何欧洲国家进行谈判或缔结停战协定或和平条约;缔约双方顾及每一方的安全利益,同意在再建和平以后,密切友好合作,以组织欧洲的安全与经济繁荣;遵照绝不为自身追求领土扩张及绝不干涉他国内政的两项原则而行动;绝不缔结反对另一方的任何同盟,或参加反对另一方的任何集团;在战后互相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1)根据材料,概括《苏英同盟合作互助条约》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签订《苏英同盟合作互助条约》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