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依据波茨坦盟国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宣言,迅速解除敌伪军的武装,收复一切敌占城镇交通要道,把沦陷区一万万六千万同胞赶快解救出来……一定要坚决扫除前进途中的一切障碍,逼迫敌伪军向我投降,彻底消灭拒绝投降的敌伪军,收缴敌伪军的武装,占领城镇和交通要道,摧毁敌伪组织和反动势力,维持革命秩序,建立人民政权!

——《解放日报社论》(1945813日)

材料二   1945810日,蒋介石电令各战区:对敌可能之抵抗的阻挠,应有应战准备;并应警告辖区以内敌军,不得向我已指定之军事长官以外任何人投降缴械;对封锁地伪军应策动反正,并迅即确保联络掌握,令其先期包围集中之敌,先期控制敌军撤离后之要点要线,以待国军到达。

——摘编自李新总编《中华民国史》

材料三   日本战败之际,杜鲁门认为,“蒋介石的权力只及于西南一隅……长江以北则连任何一种中央政府的影子也没有”。810日,美国政府下达指令:利用日本军队作守备队,阻止共产党前进,以待美国帮助国民党把军队运送到华南并把美国海军调到中国海港,15日,杜鲁门的《一号通令》要求日本天皇命令中国战区的日本海陆空将领(除满洲外)都向蒋介石投降。根据这一方针,美国大力帮助蒋介石运兵到华北、华东,美国军队在天津、青岛等地登陆,10月下旬起开始助蒋向东北运兵。

——摘编自方连庆等主编《战后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国民党政府在接受日本投降问题上的主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在日本对华投降问题上采取的措施。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国共产党、国民党政府、美国在日本对华投降问题上的做法。
2023-06-09更新 | 6049次组卷 | 22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一中学校南校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模拟文综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1:美国《硫磺岛升旗》   图2:苏联《胜利旗帜插到帝国国会大厦》

二战即将结束之际,苏联人注意到了那张美国人所拍摄的著名照片《硫磺岛升旗》在国际社会所引发的广泛关注,于是苏联高层命令摄影记者哈尔捷伊飞往柏林,去拍摄一张类似的照片,以象征苏联对德国的胜利。

哈尔捷伊来到了被攻克的帝国大厦,找来3名军人合作拍摄,并拍出了这张名为《胜利旗帜插到帝国国会大厦》的照片。但是当报社主任帕尔吉诺夫拿到照片后,却发现照片中的士兵双手手腕各带着一块手表。为避免产生苏联士兵抢劫手表的误解,报社选择将照片中士兵一只手腕上的手表抹去,然后才在苏联各大媒体上登出。随即该照引起了全球性轰动,成为苏联征服纳粹德国的最有象征意义的经典历史镜头。

——摘编自朱维毅《德意志的另一行泪》等资料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拍摄并修改这张照片的原因,并据此指出美苏关系发生的变化。
(2)简要评述照片的史料价值。
2023-02-04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世界格局的演变。

20世纪是风云变幻的时代,是世界格局裂变与重组的时代。


(1)请根据提示,完成时间轴。

(2)两次世界大战后都出现了国际组织。一战后成立的是____;二战后成立的是____。结合所学,简要说明两大国际组织的联系与区别。

材料一   冷战中美苏双方往往通过意识形态的棱镜来看待对方……美苏的意识形态斗争同它们争夺战略优势与利益结合起来,从而具有更强的攻击性和欺骗性……共同的战斗未化解美苏之间长期存有的互相猜疑。

——摘编自刘金质《冷战史》

材料二   基辛格认识到美国的实力是有限的……新的力量正在逐渐破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他是欢迎这种变化的。在大国的协作中,相互保持平衡,谁也不统治谁,将出现一个比两极世界“更安全、更美好的世界”。

——摘编自(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3)根据材料一及所学,概括美苏在“共同的战斗”后仍“互相猜疑”的原因。
(4)材料二中“新的力量”具体指哪些?“这种变化”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023-01-11更新 | 200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上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危机时刻,事关东西方若干民族的生存和文明的存续,事关人类社会的未来走向。在这场文明与野蛮的较量中,野蛮的侵略势力曾一度占据上风,征服了大半个欧洲,占据了中国的大片领土。然而,反侵略阵营最终取得了大战胜利。反侵略阵营何以能最终取胜?一个重要因素是,反侵略国家开展了最广泛的国际合作。

二战期间,直接遭受德国、日本、意大利法西斯侵略和奴役的国家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抵抗,承受了巨大的牺牲。但是由于敌人肆意践踏国际公约,控制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土地,掌握了庞大的军队和武器,不惜铤而走险,孤注一掷,又结成法西斯同盟,相互策应,因而即便是当时的世界强国,要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战斗到底,也是相当困难的;而且德国、日本正希望被侵略国单独应对,以便各个击破,所以往往制造假象,似乎它们的目标很有限,只要满足了它们的要求,全面战争就能避免。西方强国一度奉行绥靖政策,对德国、日本的侵略野心采取姑息态度,不惜牺牲小国、弱国或他国利益,实际上恰恰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结果害人也害己。随着侵略者对世界安全威胁的扩大,英美等国逐渐淡化对意识形态的考虑,正是在各反侵略国家大步跨越意识形态分歧的基础,上,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得以最终形成。历史证明,由于来自不同意识形态国家间的紧密合作,人类最终战胜了法西斯,这一明智抉择使世界免于灭顶之灾。

——摘编自葛剑雄《国际合作是二战胜利之本》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与美苏等国合作抗战的主要事实。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际合作的认识。
2022-02-05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柳州市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国学者奥斯古德曾说:“国家利益被理解为一种只对国家有利的事态。导致人们追求这一目标的国家利己主义动机,是以只关心一国自己的福利为标志的,它是国家集团自私的表现。”美国政治学教授詹姆斯·罗森奥在考察国家利益这一概念的历史时写道:“国家利益的概念,在政治分析和政治行为这两种意义上均被加以使用。作为分析工具,它用以描述、解释或估价一国外交政策的本源或适当性,作为政治行为的手段,它用来为某些政策进行辩护,提出谴责,或加以肯定。”

——摘编自蔡华堂《论国家利益的实质及其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根据材料,提出一个自己的观点,并结合世界现代史相关知识,对你所提出的观点进行论证。(要求:表述清晰,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2022-11-14更新 | 171次组卷 | 6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邓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复习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以孤立主义的参议员杰拉尔德·奈为主席的专门委员会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军火制造和销售情况进行了调查,披露了政治和垄断资本家同英、法相勾结的内幕,证明美国是被追逐利润的大银行和大军火制造主拖进战争的,认为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次错误、孤立主义与和平主义思想遍及各阶级和各阶层。随着法西斯国家的扩张,美国国内出现反对法两斯侵略的群众运动,美国人渐渐意识到这种孤立已与历史潮流相悖,并不能有效地维护美国的利益,1939921日,美国修改中立法,决定实施“现款现运”,鉴于德国的运输力和支付能力远逊于英、法,所以英、法在此政策中获利更大、19403月,美国签署《租借法案》,决定向盟国提供援助,并拨款70亿美元作为建立和运输租借物资之用;1941127日,珍珠港的炮声促使孤立主义终结。

——摘编自刘梦然《浅析二战中美国孤立主义的终结》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孤立主义政策的主要内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一战后到1941年美国孤立主义政策的影响。
2022-07-12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文山州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3年开始,美国根据租借法案提供的汽车被运到苏联,这对苏联红军无疑是雪中送炭。整个二战期间,苏联生产了265600辆汽车、27816辆摩托车,而从美国获得的409500辆汽车和32200辆摩托车,分别为苏联战时汽车和摩托车产量的1.5倍和1.2倍。苏联因气候而无法生产橡胶,美国向苏联提供了近400万条轮胎,英国则提供了103500吨天然橡胶,这些援助大大有助于苏联的汽车生产。西方盟国提供的大批汽车,为苏军确立对德军的优势起了重大作用。英国著名战史学家西顿在其所著的《苏德战争》一书中说:“1943年期间可以看到苏军的一个最重大的改进是它的迅速摩托化,这使苏军最高统帅部能够在隆冬和冰雪融化的季节实施纵深突破。”

——摘编自冷静《二战时期西方盟国对苏联的援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时期西方盟国对苏联援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时期西方盟国对苏联援助的意义。
8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乘美英两国忙于应付欧战之机,采取闪击战略,于1941127日以突袭美国的珍珠港为起点,发动了太平洋侵略战争。在战争初期,日本取得了惊人的成功。当时日本只动用了陆军总兵力的五分之一,在短短五个月的时间内,就攻占十倍于日本本土的东南亚广大地区,歼灭同盟国陆军和海军三十多万人。日本军事首脑根据意大利军事理论家杜黑的空军制胜论和美国海军理论家马汉关于夺取制海权的理论,结合欧战中的经验,认为夺取制空权和制海权是海上作战胜利的基础。日本制订的初期闪击战计划也是相当周密的。如对发动战争的时间、地点都作了精心的选择,在战前还采取一系列欺骗伪装措施来隐蔽战略企图。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正式参加了二战194211日,中苏美英等二十六个国家在《联合国家宣言》上签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摘编自欧彬甫《日本在太平洋战争初期的闪击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在太平洋战争初期采取闪击战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日本在太平洋战争初期采取闪击战的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简称瓜岛战役,行动代号为“暸望台行动”,是同盟国部队(盟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区中,194287日和194329日期间在瓜达尔卡纳尔和周国的岛屿进行的战役。这是盟军战略计划的一部分,以保护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之间的运输航线,也是盟军在太平洋反攻的开始。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是以美军小型登陆战为开始,随后日军为夺回岛屿而逐次增兵,并在海上、陆地、空中展开了空前的争夺,从而演化成了日本与盟军的决战。双方历时半年多的争夺,均损耗了大量的战舰、飞机,而日本的人员伤亡也远超美军,最终,日本因无力进行消耗作战而选择撤军。美军完全占据瓜岛,尔后夺取了所罗门群岛,最终夺取整个南太平洋地区的制海权,美军由此开始进行战略反攻。瓜达尔卡纳尔战役是中途岛战役之后日本的再次失败,也是日本从战略优势走向劣势的转折点;从世界范围来看,1942年底盟军在瓜岛的反攻和胜利,与同时期的斯大林格勒会战、阿拉曼战役一起,成为同盟国进入战略反攻阶段的开始。

——摘编自[]李德・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的影响。
2021-07-13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战期间,德国首次在欧洲战场使用毒气弹,造成大量军民伤亡。一战后,日本陆军省聘请科学家专门研究化学毒剂生产、使用等有关问题。日军研制的化学毒剂有糜烂性毒气和催泪性毒气等9种之多。为了确保对苏作战,及时将国内生产的毒气弹运往中国前方战场,日本在中国东北设立了很多研制、装配、存放化学武器的工厂和部队。19398月,在齐齐哈尔建立了集研究、实验和实战于一体的关东军陆军化学研究所,代号516部队。据统计,516部队与731部队合作进行过50余次毒瓦斯人体实验,以获取毒气武器试验相关资料。日本政府每年投入巨资支持化学武器研制生产,因此日本成为二战时期拥有化学武器最多的国家,也是唯一一个持续在战场上使用化学武器的国家,如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中使用了呕吐弹,在南昌会战中大量使用化学武器等。日本战败时,又将大量化学武器遗弃在中国。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发掘出的遗弃化学武器造成了多起健康被害事故。而且由于遗弃的化学武器外表没有黄油保护,不仅腐蚀严重,而且一部分已经泄露,造成水源、土壤污染。

——摘编自王玉芹《日军在华化学武器的研制应用及遗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军在华研制和使用化学武器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军在中国使用和遗弃化学武器造成的后果。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