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态势

历史阶段政治体系核心机制全球治理结构特征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19181939年)
成员国间引入集体安全机制战胜国对战败国的苛刻处理,亚非拉传统政治模式逐渐解体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雅尔塔体系
19451991年)
权力分配模式引入均势原则避免了直接战争的两极模式,亚非拉建立起独立的主权国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多强体系过渡
1991年至今)
多极权力均势格局较为稳固全球体系成员国独立开展外交事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多极化成为必然

——据姚枝仲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世界政治格局演进》整理

(1)根据材料,对20世纪以来全球政治格局演变的阶段特征进行阐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全球政治格局多极化的影响及启示。
2 . 下表为1945—2020年联合国的发展概况。下表内容可用于佐证(     
阶段时间概况
第一阶段1945年至1990年本应成为战后世界“主角”的联合国,却成为冷战的“配角”,联合国的作用被弱化和边缘化
第二阶段1990年至2010年冷战结束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数量不断增加。尽管联合国的作用上升,但其权威却不断受到挑战
第三阶段2010年至2020年联合国所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同样突出,联合国改革一直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A.合作共赢成为了时代的潮流B.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动
C.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的推进D.第三世界国家的异军突起
7日内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南省三门峡部分名校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6年5月3日至1948年11月12日,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东京对二战中的日本甲级战犯进行国际大审判,史称“东京审判”。有学者认为,《联合国宪章》规定自卫权,明确规定禁止使用武力的概念,这是国际法在制止战争方面的重大发展。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的审判,是对上述国际法规定的重要实践。它们采取进步的法律观点,确认了侵略战争是最大的国际性犯罪,宣告了国际正义与和平是不容破坏的。

关于“东京审判”的部分资料摘编

报道了侵华日军“百人斩”的暴行

——《东京日日新闻》(1937年12月13日)

“对日作战的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的侵略。”

——《开罗宣言》(1943年12月1日)

《严惩日本战犯战罪委会发表备忘录日军之罪行一如纳粹》

——《中央日报》(1945年9月12日)

“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之一南京市居民伍长德的证词
“如果天皇受审,占领日本的计划必须作很大调整,而且在具体行动之前必要的准备工作必须完成。天皇的被诉毫无疑问会在日本民众中引发巨大的震动。”

——麦克阿瑟给参谋长艾森豪威尔的电函(1946年1月25日)

“戏文里有‘尚方宝剑,先斩后奏’,可现在是法治时代,必须先审后斩,否则我真要先斩他几个,方可雪我心头之恨!”

——梅汝璈《东京审判日记》(1946年5月13日)

反和平罪,指策划、准备、发动或执行一场经宣战或不经宣战之侵略战争,或违反国际法、条约、协定或保证之战争,或参与为实现上述任何行为之共同计划或共同谋议。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宪章》第5条

《东京国际法庭不会如此荒谬吧》中说:“最近我国代表出席作证,法官容许罪犯之辩护者做过分之质难,致使我以战胜国之地位与资格受极度之难堪。”

——《工商晓报》(1946年7月31日)


(1)对上表中的文献史料进行分类,并指出其类型。
(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东京审判”的认识。(能够写出2-3点认识,并用材料加以说明)
7日内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历史——选修2: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两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战争赔偿是国际政治中的焦点话题,战胜国希望以此达到削弱德国实力和弥补战争损耗的双重目的。联邦德国建立后自愿对纳粹暴政受害者进行持续性赔偿,其目的是“消除道德上的罪恶感”。赔偿对象经历了战胜国政府、以色列政府、纳粹受害者、大屠杀幸存者和被遗忘的受害者的多次转变。根据《雅尔塔协定》等规定,德国在占领时期以工业设备等实物形式支付赔偿。20世纪50年代《联邦赔偿法》发布之后,开始以德国马克、美元、欧元等货币支付赔偿。二战后的德国赔偿史,既是一段用物质补偿战胜国政府和受害者的经济史,又是一段重塑德国国际声誉和地位的政治史,还是一段推动德国民众集体反省战争罪责的社会史。

——摘编自孙文沛《二战后德国战争赔偿政策的演变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德国战争赔偿政策的演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德国战争赔偿的影响。
7日内更新 | 40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华大新高考联盟高三下学期4月教学质量测评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美国文化在全球的传播离不开其所实施的各类翻译政策。表3为某学者在研究“战后美国对外文化战略”时,整理的20世纪以来美国对外文化战略中的翻译政策与实践。

下表

阶段措施简介
二战前民间机构的“译入”政策19世纪末美国介入亚太地区,需要了解东方文化以服务其国家利益,各类私立基金会如洛克菲勒基金会等民间机构开始对美国的对外文化政策施加影响。洛克菲勒基金会制定了多项资助翻译世界各国文献的策略和措施。在1935—1938年,资助了大量对中国或东方文献的翻译。还资助国际教育局翻译了涉及40多种语言的欧洲及拉丁美洲儿童文学作品。
二战期间官方机构的“译出”政策与针对欧洲的文化传播战略二战期间,欧洲文化遭到德国法西斯的破坏,美国政府趁机通过广播、报纸、杂志及图书等媒介对欧洲进行美国文化“译出”,践行了“通过文化实力引领世界”的对外文化战略目标。“美国之音”专门介绍美国文化;在法国发行了报纸《战争中的美国》宣传美国的生活方式、政治制度和文化风俗;翻译出版了3636074册图书。
二战后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末“译出”和“译入”的双重政策与美国的全球文化战略在1948年通过的史密斯—蒙德特法的授权下,联邦政府实施了大规模的书籍“译出”政策。成立了新闻署专门负责制定和实施对外翻译政策。据统计,仅1953年到1956年就有2900册美国书籍被翻译成46种语言,在全球的发行量高达2.8亿册,内容主要是美国社会、政治制度、日常生活及思想观念等。民间非营利性机构富兰克林图书项目也实施对外文化翻译战略,涉及到中东、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在“译出”的同时,也实施了文化“译入”政策。译入世界各国文化经典目的是帮助美国人了解世界各国文化。洛克菲勒基金会主要负责拉丁美洲文学的翻译。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官方机构的“译入”政策与维持文化霸权战略
随着文化霸权的形成,世界各国开始主动翻译美国的文学和学术著作,美国的官方和民间机构不再实施对外“译出”政策。为了应对世界各国对美国文化霸权的批评并维持和巩固其霸权地位,美国官方机构积极实施“译入”政策,以展示美国对世界各国文化的包容,维持并巩固美国文化在全球的主导地位。

——摘编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战后美国对外文化战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1)该学者在研究战后美国对外文化战略时运用了什么研究方法?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以来美国是如何通过翻译政策的不断演进来实施对外文化战略的?
(3)结合战后美国对外文化战略的实施谈谈你的认识。
7日内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名校考试联盟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6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二战期间,围绕战后德国的领土处置,盟国分歧严重。斯大林要求将德国肢解成如下部分:莱茵当应该独立,巴伐利亚也应该独立,其他地区也共同组成一个独立国家,并且将东普鲁士割让给波兰。罗斯福认为应该把德国分成6个部分:黑森、汉诺威及德国西北部、萨克森、巴登符腾堡巴伐利亚、普鲁士以及东普鲁士;两个具有战争潜力的重要地区鲁尔和萨尔,将实行国际共管。丘吉尔更加痛恨德国,认为应该采取更为极端的措施:他时常提起,应该把德国阉割,或者将其变成一个肥胖而虚弱的国家,以防止其以后再发动战争。但另一方面,丘吉尔也认为,这样做会导致让斯大林填补这一地区的真空。然而,大多数的英国政治人物都或多或少地支持把德国分割,即使这样可能会让苏联成为中欧的霸主,也应该这样做。

——摘编自西姆斯《欧洲:1453年以来的争霸之途》

(1)根据材料,概述英美苏在战后德国领土上的共同立场及其理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立场在战后的变化及原因。
7日内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1945年10月,日本释放以共产主义者为主的约三百名政治犯,其中包括羽仁五郎等史学家。这些史学家出狱后迅速展开活动,提出摆脱以天皇为首的统治者的历史观,宣传唯物史观,从被统治者的视角来描绘历史,并特别强调研究应服务于人民。这些史学家的活动(     
A.影响了亚洲的觉醒B.践行了“冷战”政策
C.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传播D.有利于福利国家的建设
7日内更新 | 13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齐鲁名校高三下学期第三次学业质量联合检测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月革命爆发时,布尔什维克党大多数领导人不在彼得格勒。列宁回国后,设想通过苏维埃“和平地”把政权转到无产阶级手中。1917年3月,临时政府发行的纸币超过了战前两年零8个月的总和,造成物价飞涨,大批工厂停产、工人失业。国际劳动节当天,彼得格勒劳动人民走上街头,高呼“打倒战争”,但临时政府对同盟国声明,保证“将世界大战进行到彻底胜利。”6月中旬,俄军节节败退,士兵厌战情绪日甚。列宁告诫人们:不推翻资本的权力,就不能跳出帝国主义战争。“七月事件”后,列宁提出了新的革命策略和方针,得到民众支持。布尔什维克党员人数从2.3万增加到24万,约600万士兵表示支持布尔什维克领导的苏维埃。10月25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俄国历史的新时期从此开始了”。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冲击了旧的统治格局,战后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民主运动蓬勃发展。战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突破了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主义”的限制,缅甸、马来亚的民族独立运动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1947年,英国先后承认印度、巴基斯坦和缅甸独立。1957年加纳成为战后第一个独立的非洲国家,1959年古巴在卡斯特罗的领导下推翻了美国扶持的傀儡政权。如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催生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权,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政权的助产婆。在苏联红军和苏联政府的强力支持下,东欧各国的共产党顺利地取得了领导地位,并按照苏联模式,以和平的方式完成了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中国人民在战后不久也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一一摘编自汤重南、谢闻歌、段启增《战争与近现代社会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催生十月革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第二次世界大战“冲击了旧的统治格局”的表现。
(3)根据材料,简述你从中得到的关于战争与革命的认识。
2024-04-19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学科基地大联考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9 . 现实:照见历史。

当前,两场冲突最为引人注目,一是俄乌冲突,二是哈以(巴勒斯坦哈马斯与以色列)冲突。这些冲突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经纬,也照见了许多历史问题。

材料一   乌克兰总统弗拉基米尔·泽连斯基在(2023年)71日的声明中,为乌克兰与俄罗斯的未来谈判设定了明确的条件。他表示,只有当乌克兰武装部队进入1991年国际公认的俄乌边界后,才会准备与俄罗斯进行谈判。

——《泽连斯基表明与俄罗斯谈判唯一条件:乌军取得乌克兰1991年边界》

材料二   

图1欧洲简图与黑海沿岸简图

材料三   日前,以色列常驻英国大使霍托维利表态称:即便以色列军队在加沙的军事活动结束,也不会接受“两国方案”,绝对不会给巴勒斯坦独立建国的机会。美国《政客》杂志网站(2023年)1214日报道:(英国外相)卡梅伦称以色列驻英国大使霍托维利(Tzipi   Hotovely)排除以“两国方案”解决巴以冲突的言论“令人失望”。

材料四   

图2中东简图(标注小图为1947年巴勒斯坦与以色列两国分治示意图)
(1)材料二和材料四中两次冲突的核心区域,在历史上也曾经历过多次战争的“洗礼”,其中于公元前4世纪和公元13世纪分别征服巴以冲突核心区和俄乌冲突核心区的力量分别是(双项选择题,不计顺序)(     
A.马其顿B.罗马C.匈奴D.蒙古

(2)1991年成为乌克兰总统眼中特别重要的年份,是因为(单项选择题)(     
A.十月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率先取得成功
B.苏联成立,乌克兰成为苏联创始成员国
C.东欧剧变,社会主义发展遭遇重大挫折
D.苏联解体,乌克兰的主权重获国际承认

(3)以材料一中的观点推断,泽连斯基更喜欢以下思想家中的(单项选择题)(     
A.中国人墨子B.古希腊人柏拉图C.荷兰人格劳秀斯

(4)现行国际体系形成中最为重要的一次会议就召开于图1中标注所指位置(也是标注小图中深色区域),这次会议即(单项选择题)(     
A.开罗会议B.雅尔塔会议C.波茨坦会议

(5)巴以问题之所以复杂,还有其宗教因素,如耶路萨冷被多个宗教同认为圣地,其中包括(单项选择题)(     
A.基督教和伊斯兰教B.印度教和婆罗门教C.佛教和道教

(6)材料三中的“两国方案”也就是图2标注中的“1947年巴勒斯坦分治”方案,通过这一方案的机构当是(单项选择题)(     
A.国联B.欧盟C.联合国

(7)有国际评论员调侃俄罗斯发起对乌“特别军事行动”的主观目的是“防止□□东扩,但客观效果却是加速了□□北扩”。“□□”应为(单项选择题)(     
A.华约B.北约C.欧盟

(8)就以上两冲突,作为重要国际力量的中国不断发出自己的“声音”。请推测中国的“声音”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最容易出现的两项?简述推测理由。
原则理由




2024-04-18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静安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卷
2024·江西·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二战后,欧洲被迫流落异国者表示“除了祖国,愿意到地球上任何地方去”。西欧各国缺少劳动力,1946年至1947年,比利时安排2.2万名被迫流落异国者到矿井工作;法国安排3.8万人从事各种体力劳动;英国也以这种方式接受8.6万人。战后欧洲的人口流动(       
A.缓解了多国的国内矛盾B.有利于人口均匀分布
C.导致各国种族的多样化D.有利于战后西欧合作
2024-04-17更新 | 75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卷(四)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