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5年大选中,提出福利国家主张的工党大胜坚持经济自由主义的丘吉尔和保守党,随后工党政府迅速推出以大规模国家干预为重要手段,以充分就业、福利国家、混合经济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政策。此后,保守党也承认国家干预和市场经济共存,支持充分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即“托利社会主义”。由此,两党政策大体一致,形成“共识政治”。英国经济政策也“重返”国家干预,英国也出现战后20年经济的“黄金时代”。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以撒切尔为首的保守党政府提出必须打破“中央集权管理、官僚体制和干涉主义结合的政府风格”以及“包罗万象的政府措施”的口号,积极推动国企、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的私有化,并鼓励小股东多而资本少的“大众资本主义”。在强化资本的主导地位的同时,废除了大批经济管制,开放市场竞争,取消价格、物价和最低工资的管制,鼓励金融自由化,给银行证券业大幅“松绑”,对企业和富人减税,以刺激投资的积极性。此外,撒切尔政府还改革行政,裁减大批政府雇员,削减包括福利、教育和科技等在内的公共开支。

这些在较大程度上有利于经济发展,但不少中下层人民也因此生活压力增大和缺乏安全感,引发社会一定的不满。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吴必康《变革与稳定·英国经济政策的四次重大变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英国“重返”国家干预政策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撒切尔政府经济政策转变的社会背景及其主要内容。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政府经济政策的认识。
2 . [国家举措与科技自主创新]

材料一   克林频时期,美国依靠在高科技领域取得的突破性成果,成为世界经济的霸主。1992年克林频当选总统后,发表了《技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将技术用于美国经济增长》等一系列报告。1993年,美国成立了内阁级别的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克林顿任主席。美国颁布了1995年《国家技术转移促进法》、1997年《联邦技术转让商业化法》、2000年《技术转移商业化法》等修正案。美国将网络营销模式等新技术形式纳入知识产权保护范围;在国际贸易中通过“301条款”。

—摘编自全继业《浅论经济史视角下美国科技自主创新的历史、特点与启示》

材料二   1991—2001年美国研发投入总额、来源构成及所占比例情况表


   

——摘编自李宏伟《50年来美国科技投入变化规律分析》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克林顿时期美国重视科技创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克林顿时期美国促进科技自主创新的主要举措及其作用。
2023-10-10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后,为了挽回英国经济衰落的颓势,重新振兴英国经济,她提出必须走“不同的道路”。她一反传统的对凯恩斯主义的崇拜,转而信奉货币主义理论,从而引起了经济政策本身的重大变化。撒切尔政府大幅度削减公共开支,把公共开支的削减作为抑制货币供应大量增长的关键。撒切尔夫人为了让市场来决定经济的自然发展,除了私有化以外,还缩小了某些机构的职能,减少政府对国有企业的资助。紧缩政策的结果一方面导致了通货膨胀率的降低,由1979年的13.6%下降到1983年的5.1%;另一方面则是失业率的上升,由1979年的4.9%上升为1983年的11.7%。1983年年中以后,英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开始松动,采取减税、增加公共开支等手段刺激经济增长。1988年通货膨胀又开始抬头,英国政府不得不又采取紧缩的政策。英国1982—1989年经济持续增长的势头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仅有,并且增长速度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中仅次于日本,通货膨胀率从连续多年的两位数降到了较低的水平,财政也出现了20多年来未曾有过的盈余。

——摘编自高德步、王钰《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   表为1984—1990年我国财政收支情况。

年份/年

总收入/亿元

总支出/亿元

收支差额/亿元

增长速度/%

收入

总收入

国内收入

总支出

1984

1501.86

1546.40

-44.54

20.2

21.1

19.6

1985

1866.40

1844.78

21.62

24.3

25.2

19.3

1986

2260.26

2330.81

-70.55

7.9

5.8

12.4

1987

2368.90

2448.49

-79.59

4.8

3.6

5.0

1988

2628.02

2706.57

-78.55

10.9

10.0

10.5

1989

2947.87

3040.20

-92.33

12.2

12.6

12.3

1990

3312.55

3452.20

-139.65

12.4

11.8

13.6

——摘编自《中国财政年鉴(1992)》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撒切尔政府为振兴英国经济所采取的措施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84—1990年我国财政收支状况,并分析其原因。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司马迁把人们的物质需要作为研究社会经济问题的出发点,认为治国之道应该是“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海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即主张顺应人的需要去因势利导,这是最好的政策;其次是运用伦理规范和规章制度对人们实行教化;再其次是采取刑罚干预手段;而最不好的政策是与民争利。1897年,梁启超在评论司马迁的这一思想时指出:“与西士所论,有若合符。苟昌明其义而申理其业,中国商务可以起衰。”

——梁启超《〈史记·货殖列传〉今义》;姚家华、孙引著《中国经济思想简史》

材料二   1845年,爱尔兰(时由英国统治)的农作物枯萎病大面积暴发。刚被发现的时候被称作“黑腐病”“瘟热病”“腐败症”和“瘟疫”等。作为当地人主要食物的马铃薯受害严重,很快造成大面积的饥荒。面对爱尔兰受灾后哀鸿遍野、饥馑载道的局面,英国罗伯特·皮尔内阁采取过一些积极的措施,如通过低价销售有限的印度谷物(玉米)以平抑粮食价格,同时通过公共工作规划提供就业,以及由此而来的购买粮食所需的丁瓷,但这些政策受到继任者约翰·罗素(18466月任英国新首相)的强烈批评并被很快废弃。罗素在英国议院下院演讲时曾辩解:“我们认为将供养人民的任务留给私人企业和正常的贸易更为妥当。粮食价格不应该实施管制我们必须放弃任何干预价格的企图。”罗素内阁财政部部长查尔斯伍德宣称:“我发现,政府干预越多,越难以对此产生信任,除了个人掌握私人资本外,我不相信任何事物。”受罗素内阁消极政策的影响,爱尔兰人口在饥荒中损失了100万以上。

——安东尼·阿巴拉斯特著《西方自由主义的兴衰》,吉林人民出版社

材料三   20世纪70年代,多年受冷落的新自由主义伴随美国总统里根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上台,开始在西方经济学中占据主导地位。无论是西方国家80年代的私有化浪潮、俄罗斯的“休克疗法”,还是拉美国家进行的以“华盛顿共识”为基础的经济改革,都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经典之作。西方许多经济学流派都具有新自由主义的特点,如货币学派、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新制度学派等。学术界一般认为新自由主义是在古典自由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基本原则是:贸易自由化、价格市场化和私有化。……新自由主义倡导政府可以提供某些服务,补贴最低收入,但不能以平等为目标而过多行使福利职能。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关于“新自由主义”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梁启超所谓“西士所论”是指西方哪一经济思想?指出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罗素内阁废弃皮尔内阁救灾措施的原因和后果。
(3)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新自由主义占据主导地位的原因和启示。
2024-04-27更新 | 53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巴蜀中学高三下学期4月高考适应性月考(九)历史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在英国的广泛推行,到19世纪早期,英国政府放松前工业化时期保护性的贸易政策,伦敦商人也向议会请愿要求调查对商业的“限制性”制度,1846年6月25日,议会在多次下调谷物进口关税仍不能使民众满意的情况下于废除了1815年《谷物法》,随着航海法在1849年的最后废除,1854年沿海贸易也被开放。1852年国会以468票对53票正式通过自由贸易法则。19世纪60年代有关《英法条约》内容的谈判成功是英国自由贸易的最终标志,两国降低了对对方进出口商品的征税额。

——摘编自杨冠琼《英国对外贸易现代化与工业革命关系》

材料二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美国作为世界强国的地位逐步确立,威尔逊政府对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外贸政策作出相应的改变。1913年美国的新关税法规定的平均关税率比以前平均降低了30%。但一战后,国会通过税法对工业品的关税提高到创纪录的水平。20年代末到30年代,胡佛政府采用贸易保护主义来转嫁危机。而罗斯福新政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倡导建立关贸总协定,随之出现了50至70年代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70年代,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增长速度放慢,为扭转外贸逆差,美国国内掀起了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的浪潮。80年代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再一次达到高潮。九十年代美国外贸政策的天平似乎又向自由贸易倾斜,但带有浓厚的贸易保护主义色彩。

——摘编自刘玉斌《二十世纪美国贸易保护与自由贸易》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中期英国贸易政策的变化,概括导致英国贸易政策变化的因素。
(2)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分析20世纪70年代美国掀起了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的浪潮的原因。
2024-04-20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决胜新高考2024届高三4月大联考历史试题
6 . 现代中日汽车工业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政府以全面移植苏联体系的方案,创立了一汽。此后,在被封锁的特殊环境下中国出于备战的目的创立了重庆重型汽车厂、二汽等企业。在二汽等企业的创办过程中,一汽起到了“包建”的作用,所以二汽的发展模式又可以称为“苏式体系本土化模式”。而以上海汽车工业为代表的“本土渐进演化模式”并非直接由苏联大规模转移现代技术而来,而是以民国时代汽车修配业的基础嫁接现代技术而成。所以,从技术发展的角度说,该模式体现为渐进演化,而非整体转移。新中国成立后,不少地区都发展成为了汽车生产基地。尤其是大跃进和“三五”期间’中国汽车工业曾经“遍地开花”,分布于大江南北,形成地理分布上的散布型格局。而这种“遍地开花”也直接造成此后中国汽车工业产业集中度不高的结构性弊病,负面影响至今犹在。

——摘编自关云平《中国汽车工业的早期发展(1920—1978年)》

材料二   在20世纪50年代前期,美国、欧洲生产的汽车充斥日本市场,大有泛滥之势。面对危机,日本政府为保护民族工业,对进口汽车征收40%的关税,并严格限制外国资本向民族汽车工业渗透。同时,日本汽车公司也积极寻求出路,一些小的公司纷纷与国外公司搞“事业合作”或 “技术合作”,而丰田却依然依靠自身力量进行研发。战争结束后,日本大量的航空技术人员转为汽车技术人员,为日本汽车产业的恢复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1950 年,美国侵朝战争开始,向日本订购了大量的军用汽车,为日本汽车工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刺激了日本汽车工业的发展。1955年,日本制定《经济自立五年计划》,在资金、税收、外汇等方面支持各汽车公司引进底特律自动生产线,进行大规模的设备投资,并提出发展国民车的大胆构想,鼓励企业生产供日本老百姓使用的微型汽车。50 年代末,日本汽车工业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摘编自徐 充 姜 威《日本汽车产业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初期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状况。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战后日本汽车工业体系形成的原因,谈谈其对中国现代汽车工业发展的启示。
2024-04-16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绥化市哈尔滨师范大学青冈实验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使英国有了一个较好的国际环境。英国的福利国家体制,终于得以在这样的基础上稳定下来。二战后,英国历届工党、保守党政府都以凯恩斯主义为基础,在充分就业、福利国家、混合经济及需求管理等方面形成妥协,遵循“中间道路”,奉行“共识政治”,在二战结束后的若干年间,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英国步入了“丰裕时代”,并建成了“福利国家”。

——摘编自吕磊、陈晓律《当代西方福利国家的危机——以英国为例》

材料二   1951年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对养老基金来源、职工领取养老金年龄和退休金待遇作出了明确规定。1955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这实际上将城镇养老制度分为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二者在养老基金来源、退休待遇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区别。然而,1958年由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草案)》写明该暂行规定适用于国营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所有员工,表明分立的养老保险制度又统一了起来。农村养老制度的建立则以农业合作化制度与农村合作社为基石,《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中均提到农村合作社对于社内缺乏劳动力、生活没有依靠的鳏寡孤独的社员要做到“五保”。

——摘编自邓大松、李芸慧《新中国70年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基本历程与取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建成“福利国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与完善的表现。综合上述材料,说明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的意义。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4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美欧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性改革浪潮中十分活跃。以美国为例,有19451953年的杜鲁门政府的“公平施政”,19531961年艾森豪威尔政府的“现代共和党主义”,19611963年肯尼迪政府的“新边疆”和19631969年约翰逊政府的“伟大的社会改革”等。至今,西方学者认为资本主义世界三个最成功时期是18701913年、19501973年、19731998年,并分别称之为“自由秩序时期”“黄金时期”“新自由秩序时期”。

——改编自黄安年等《世界当代史》

材料二   19501998年内美国与苏联、德国、日本人均GDP水平的双边比较示意图

——摘自【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50—1973年西方国家经济政策的主要特点及出现“黄金时期”的历史原因。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示意图中的A、B、C分别对应的国家并加以说明。
2024-04-09更新 | 91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占世界制造业的相对份额国家

日本

美国

年份
1860

2.60%

7.20%

1900

2.40%

23.60%

材料二   1870年11-12月,日本政府派遣大藏省少辅伊藤博文前往美国考察,由于受到美国高关税保护制度的启发,1871年3月,伊藤博文在给政府的意见书中指出,“尚未臻于完全开化之国如我国者”,关税保护乃是最合适的制度,英国之所以富强也是由于“初借此法大兴产品之制造”,现在英国人主张自由贸易,“并谋诱导我国亦行此法”,“此乃彼国谋求自利之术,对我国有大害;我国应如同美国设置关税保护,以发展我国内之生产”。当伊藤博文回国时,他已经成为以关税保护、国家银行和内部改善为核心的“美国制度”在日本推行的坚定支持者。

——摘编自贾根良《中日大分流—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根本原因》

材料三   二战后,日本并没有走上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化道路,而是政府通过对本国弱小企业的保护和扶持,使得原本处于相对劣势的产品,转化成了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经过经济复苏阶段,日本的国民经济开始走上了快速增长的轨道。但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日本政府迫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各国的压力和自身为参与经济全球化所作的必要牺牲,开始从贸易保护主义向自由贸易体制转变。20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迅速崛起,成为资本主义第二号经济强国。

——摘编自党琪、刘玮《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指出日本制造业相对于美国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治维新时期、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对外贸易政策对本国经济的影响。
2023-12-27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忻州市名校2024届高三12月联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10 . 张宇燕、郭濂主编的《中美经济结构与宏观政策比较》中所呈现数据如图所示,出现该现象的原因之一是美国(     
A.通过殖民扩张扩大了国内外市场B.为降低成本对外转移制造业
C.在美苏争霸中综合国力日渐衰退D.不断加强对国内经济的干预
2023-08-23更新 | 148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北省名校协作体2024届高三上学期新起点八月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