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战后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31月,苏联政府宣布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9个月完成。在四年零三个月的时间内,苏联建成了1500多个大型工业企业,在苏联历史上首次出现了拖拉机、飞机制造、汽车、重型机械、机床制造、化学合成工业等工业部门。1932年的工业产值是1913年的234.5%,其中,机器制造业产值比1913年增加9倍,比1928年增加3倍,农业机器增加了4.5倍。1929年开工建设的第聂伯河水电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1932年苏联的发电量达到173亿千瓦时,比1913年增加了6倍。苏联的石油、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产量位居世界第二位,欧洲第一位,国民经济各部门所需要的装备大部分都能在本国制造了。

——摘编自中央编译局《苏联史》

材料二   如图为新加坡国家经济发展局开发辖属的工业园区一览图。


——摘编自广东综合开发研究院《新加坡先进制造业发展经验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加坡工业化不同于苏联工业化之处。
2024-03-15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部分名校2024届高三2月份大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波峰、波谷反映一个周期内经济增长的最大值、最小值,落差是一个周期内波峰与波谷的差值,反映一个周期内经济增长的幅度,通过综合比较不同时间段内经济周期的波峰、波谷、落差可以明显看出经济波动的剧烈与平缓状况,总的来说,二战结束以来,美国经济周期的波动比以前更加温和,有的学者称之为“被烫过了的曲线”(如下图)。

材料二   1928-1937年,苏联经济发展速度年递增16%,1917-1940年,国民收入增长了814%,年均增长率高达9.6%,二战后苏联经济发展的速度优势总体上仍旧得以保持,但是从20世纪60年代起经济增长速度出现了明显的递减趋向,1981-1990年苏联的各主要经济指标情况如下表:

年份国民收入
增长率
工业产值
增长率
农业产值
增长率
投资额
增长率
社会劳动生产率
198119853.2%3.6%1.0%3.7%2.7%
198619891.8%2.6%0.5%0.3%2.0%
1990-4%-1.2%-2.3%-19%-3%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苏两国1940-1960年经济发展的共同政策因素,并对二战以来美国经济周期波动为“被烫过了的曲线”进行解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81-1990年苏联经济发展的态势及其原因。
2024-05-05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邵东市创新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八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近代自然科学是从中世纪的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而发展的,并对教会神学产生了极大冲击。

材料二   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应用的科学的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这个发现告诉我们,根据直接观察所得出的直觉的结论,不是常常可靠的,因为它们有时会引到错误的线索上去。……伽利略对科学的贡献就在于毁灭直觉的观点而用新的观点来代替它。这就是伽利略的发现的重大意义。

——爱因斯坦《物理学的进化》

材料三   早在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就曾预言“蒸汽大王在前一个世纪中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它的统治已到末日,另外一种更大无比的革命力量——电力的火花将取而代之。”

——威廉·李卜克内西:《忆马克思》

材料四   

材料五   20世纪初,相对论和量子理论出现,它们掀起了物理学革命,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并对其他学科产生了历史性的影响。人类对自然世界的科学探索又跃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列举近代自然科学“对教会神学产生了极大冲击”的两个例子。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爱因斯坦所说伽利略的发现是什么?分析这一发现的意义。
(3)根据相关知识说明“电力火花”取代“蒸汽大王”的过程中,最关键的科学发现和发明各是什么?
(4)结合材料四中图一二和图四五,说明蒸汽机和发电机的发明过程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
(5)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对论和量子理论出现的历史背景。分别说明为什么这两大支柱的形成使人类对自然世界的科学探索又跃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2024-04-03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涟水中学2011-2012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检测一历史(理)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前期,由于供应不足、上层社会抵制等原因,煤炭一直未能作为主要燃料在生产生活中普及。1550年,英国煤炭年产量仅为21万吨。到了17世纪中期,英国的城镇基本上都开始使用煤炭作为主要生活燃料了。国王詹姆斯一世开始允许曾经备受英国皇室和贵族讨厌的“海煤”进入皇家圣地威斯敏斯特,并鼓励富人接受和使用煤炭。1630年英国煤炭产量达到150万吨。到18世纪上半叶,煤炭已经取代柴薪,成为英国制造业所使用的主要能源。玻璃制造、制砖、铸造和冶铁等行业都开始使用煤炭作为生产燃料。1700年时,英国煤炭产量高达250300万吨……煤炭不仅为英国人的生活生产提供了热能,也解决了工业生产中的机械能问题。19世纪,蒸汽机开始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这大大提高了煤炭的需求量。在19世纪的100年间,英国人口只增长了3倍,但煤炭消费量则增加了18倍,基本完成了从柴薪到煤炭的能源转型。

——摘编自潘荣成《近代早期英国能源转型及其启示》

材料二   美国立国以来能源消费历史趋势图(17762012年)


   

——数据来源:美国能源信息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早期英国从柴薪到煤炭能源转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以来美国能源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023-05-27更新 | 168次组卷 | 7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8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6世纪前期,由于供应不足、上层社会抵制等原因,煤炭一直未能作为主要燃料在生产生活中普及。1550年,英国煤炭年产量仅为21万吨。到了17世纪中期,英国的城镇基本上都开始使用煤炭作为主要生活燃料了。国王詹姆斯一世开始允许曾经备受英国皇室和贵族讨厌的“海煤”进入皇家圣地威斯敏斯特,并鼓励富人接受和使用煤炭。1630年英国煤炭产量达到150万吨。到18世纪上半叶,煤炭已经取代柴薪,成为英国制造业所使用的主要能源。玻璃制造、制砖、铸造和冶铁等行业都开始使用煤炭作为生产燃料。1700年时,英国煤炭产量高达250~300万吨……煤炭不仅为英国人的生活生产提供了热能,也解决了工业生产中的机械能问题。19世纪,蒸汽机开始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这大大提高了煤炭的需求量。在19世纪的100年间,英国人口只增长了3倍,但煤炭消费量则增加了18倍,基本完成了从柴薪到煤炭的能源转型。

——摘编自潘荣成《近代早期英国能源转型及其启示》

材料二美国立国以来能源消费历史趋势图(1776~2012年)


——数据来源:美国能源信息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早期英国从柴薪到煤炭的能源转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以来美国主导能源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能源结构转型的认识。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上半叶美国进入了工业化时代,美国南北战争后是经济的“镀金时代”,工业经济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图1   18701910年美国制造业就业人口比重

——据【美】路易斯D约翰斯顿《历史课:理解制造业的衰退》整理

材料二   


   

2   19472012年美国各产业占GDP比重

——摘编自张宇燕、郭濂主编《中美经济结构与宏观政策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1所示现象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47—2012年美国经济结构变化的基本历程及原因。
2023-05-30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海南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七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这个时代,机械力代替了人力……工厂制度战胜了传统的小生产体制,成为主导的生产体制,在此体制下,工人以专业化和分工的方式结合起来,进行有纪律的机械化大生产……经济生活由以乡村为主转变为以城市为主,导致大型城市兴起;生产和消费彻底分离,自然经济被完全打破……这是一个完全不同于过去的时代。

——摘编自张霞《关于第一次工业革命》

材料二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人从理论到应用的过程比英、法等国要快3至5年。正是德国人对最新科技的敏感性,使得许多发明出现了“英法开花,德国结果”的状况。从世界工业产业所占的比重来看,1870年时德国为13%,居英国和美国之后;1910年则已达到16%,仅次于美国(35%)。德国成了资本主义工业强国。

——摘编自李富森《论德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与特点》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指出工厂制度的特征及“这是一个完全不同于过去的时代”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德国开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并归纳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德国发展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说明图1、图2现象共同依托的技术支撑,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从科技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变化的角度谈谈给你的启示。
8 .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推动世界文明演进的主要力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瓦特             图二 蒸汽机             图三 法拉第               图四电磁感应实验

材料二   二战后兴起的新技术革命使人类的劳动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社会从以体力劳动的解放为标志的工业革命时代,过渡到以脑力劳动的解放为标志的信息革命时代……人类从直接参与生产过程转变为控制生产过程。劳动者的素质逐步从体力型、文化型发展为科技智能型。

材料三   1961年4月12日,苏联发射了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宇航员加加林在太空邀游108分钟,绕地球一周后安全返回地面。1969年7月16日,“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从肯尼迪航天中心升空。7月21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在月球上留下人类的第一串脚印,7月25日平安返回地球。

材料四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航空航天技术飞速发展,神舟系列、嫦娥系列相继进入太空。


(1)有人认为,从生产力角度看,材料一中的两位科学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时代的发展。这种观点是否正确?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以来高科技是如何改变人类的劳动方式的?
(3)根据材料三,说明20世纪60年代以来科技发展呈现的新特点。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的背景及意义。
2023-01-09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宁河区芦台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革命的这些发明又被很快地应用到实际的生产中,并形成了大规模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制度。使用机器特别是瓦特的"蒸汽机"代替了原来使用风力、人力等自然性资源;机器的使用突破了原来对建造工厂的种种自然条件的限制,改变了工厂的空间布局;工厂的规模不断扩大扩展,一些大型的工厂遍布全国,生产率也不断提高。大批人口从东南乡村地区,流向新兴的西北工业城市,致使新兴的工业区人口迅速增加。

——摘编自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材料二   两次世界大战的直接推动、“冷战”时期的美苏空间争夺、和平条件下的激烈而广泛的国际竞争、垄断资本对超额利润的追求等,都对高新技术的发展提出强烈的要求:战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高新科技的兴起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维护国际和平、谋求人类共同利益、确保可持续发展等世界性重大问题的出现,也对技术发展的方向、规模和速度产生了影响。上述因素只是提供了必要条件或可能性,最直接的推动力还是现代科技创新体制的确立。

—摘编自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厂制度下英国工业生产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技术革命兴起的背景及其影响。
10 . 欧洲在世界舞台上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世纪的西欧形成了统一的基督教世界,民众毫无民族情感可言,他们的忠诚要么是对封建领主的,要么是对基督教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把人们从宗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现实社会的重要性提高,世俗权力特别是王权得到加强。通过马丁·路德翻译拉丁文《圣经》等方式,作为民族凝聚力重要工具的民族语言得到普及,进一步使得宗教共同体的地位下降,民族共同体的地位上升。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材料二1763至1914年间作为一个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在世界历史上据有突出地位。欧洲的霸权不仅在政治——以大殖民帝国的形式——表现得很明显,而且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也表现得十分突出。到1914年时欧洲已称霸全球,这是一个始于500年前葡萄牙船长沿非洲海岸摸索前进时期的漫长过程的非凡顶峰。随着权力史无前例的集中,欧亚大陆的一个半岛已经一跃而成为世界的中心。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虽然有所发展,但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最终导致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经济计划、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以及福利政策等,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摘编自选必2《经济与社会生活》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西欧国家政治的重要特征。并结合所学,分析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归纳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国际格局的特点。试从政治、经济、文化中任选一个角度说明这一时期欧洲“在世界历史上据有突出地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