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隋炀帝)大业八年,天下旱,百姓流亡。时发四海兵,帝亲征高丽,六军冻馁,死者十八九。十三年,天下大旱。时郡县乡邑,悉遣筑城,发男女,无少长,皆就役。

——《隋书》

贞观十一年七月一日,……洛水瀑涨,漂六百余家。……十三日,诏曰:“暴雨为灾,大水泛滥,……诸司供进(进奉的财物),悉令减省。凡所力役,量事停废。遭水之家,赐帛有差。”……九月,黄河泛滥,……太宗幸白马坂以观之。

——《旧唐书》

材料二:凡有水旱,(清朝统治者)略不怜恤,坐视其饿等流离,暴露如荞,……又纵食官污吏,布满天下,使剥民脂膏。

材料三:鸦片战争后十年间,民变迭起,各族人民的起义和暴动达100余次,以广西、广东、湖南三省声势最盛。

——摘编自王文泉《中国近代史》

材料四:1933年5月,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了联邦紧急救济署。1935年8月通过的《社会保险法》,改变了过去由民间团体自助自救或由慈善团体提供救助的传统,开始了美国的“福利主义”试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经济与社会矛盾都演变到极其严重的地步。为了摆脱困境,寻求发展,工党政府采用“福利国家”政策,实施社会改革,可谓顺乎历史潮流的明智选择。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说明灾害发生后隋炀帝、唐太宗对待百姓的态度,概括唐太宗应对灾害的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采取上述态度和举措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与材料三所反映的史实有何内在联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太平天国在哪些方案中提出了改善百姓生活的办法,各举一条相关内容。

(3)根据材料四,说明美英两国社会福利改革各处于什么发展水平,归纳美国社会福利改革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措施对当时美国社会有何积极影响。

2017-12-17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版历史高一必修一第四章第十一课太平天国运动同步练习

2 . 西方国家的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经历了发展、困境和改革的变化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男人的刮胡子刀片磨了再用;……孩子们捡汽水瓶到铺子里退钱,一个两分;上面包店排队买隔宿的面包。……(妇女们)把自己的衣服改一改给女儿穿。……虽然纽约本市已经有100万人失业了,仍有无数人从邻近各州到纽约来找工作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材料二英国税收与福利对家庭收入的影响(1983~1984年度)(单位:英镑)

月收入5080200
儿童津贴13.013.013.0
其他津贴50.130.10
纳税0-7.9-43.8
国民保险-4.5-7.2-18.0
实际收入108.6108.0151.2

(资料李培锋《英国诊治“福利病冶》)

材料三(英国)社会福利计划的各项开支占到了公共支出总额的50%。……(瑞典)主要靠借债和赤字预算来维持社会福利的各项开支。……在各国社会福利开支仍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联邦德国从1970年到80年代中期,领取维持日常生活救济的人数增加了一倍。……70%以上的美国人反对政府在福利救济方面花更多的钱。

——陈银娥《现代社会的福利制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福利措施及其主要背景。
(2)据材料二,分析英国福利政策的积极作用。

(3)据材料二、三,归纳西方国家调整福利政策的原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3年,美国政府颁布《紧急救济拨款法》,实行“劳动福利政策”,国家提供50亿美元的失业救济,组织失业者进行公路、堤坝、桥梁、公共建筑等公用事业的建设。1935年又颁布《社会保障法》,该法规定:“本法案旨在增进公共福利,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敦济金制度,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受抚养的和残废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为妇幼保健、公共卫生和失业补助法的实行作出妥善的安排。”罗斯福政府对富人征收重税,提高了遗产税,征收赠予税,对数额巨大的个人净收入征收累进税,使国民收入得到了更为合理的分配。

材料二 二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所谓“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制度。在一些国家,如德国,失业工人享受的福利待遇甚至超过正常工作的低收入者,使得过多的公民宁愿领取社会福利金而不去工作。在希腊,公务员的未婚或离婚女儿,仍然可以在父母死后继续领取他们的退休金。很多国家的社会福利支出是其财政总支出中的最大项目,一般在30%以上,德国甚至达到71.49%。2010年社会福利在希腊政府总支出中的所占比例达41.6%。截至2010年2月份,希腊的债务高达2940亿欧元,人均负债2.67万欧元左右,债务危机空前加剧。20世纪70年代起,改革福利制度的呼声逐渐高涨,联邦德国总理科尔说:“我们太贵了,这些既得利益现在都需要打破。”

材料三 福利制度能走多久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纷纷改革福利制度,但步履维艰,每一次福利制度改革都会引发民众的抗议怒潮(上图),大规模的罢工和示成游行不断发生。为了迎合选民,争取选票,任何政党都不愿采取真正的增税收、降福利、消赤字的改革办法来实施根本的治国良策。


(1)根据材料一,归纳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结合有关背景知识,分析这些措施的时代意义。
(2)根据材料二反映的问题,结合20世纪70年代经济形势的变化,谈谈改革福利制度的必要性。
(3)根据对材料三的分析,你认为如何才能使福利制度走得更久?
2021-04-28更新 | 444次组卷 | 23卷引用:2012届山东省日照市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卷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的社会救助制度开始创立于20世纪30年代,又被称为“公共救助”或“公共福利补助”。社会保障法建立之初,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很好的贯彻执行,特别是在社会救助项目上人们获得的援助更少。60年代,美国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迅猛雄厚以及民众兴起了民权运动,政府迫于舆论和人民呼吁的压力,对各项社会福利制度不断进行完善。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联邦政府福利项目的支出日益庞大。克林顿总统时代,联邦政府通过了《个人责任与就业机会调整法案》,注重自立精神和个人的就业责任。2002年,布什政府出台了《为自立而工作的法案》,倡导减少公民对社会福利的依赖。

       ——摘编自牛文光《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等

材料二   建国初期,尽管国库十分紧张,但是为了人民的利益,党和政府仍然投入大量粮食和经费,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救济工作。1954年以后城乡出现互助组、合作社,逐步发展互助合作的生产形式。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建立与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开始向规范化、科学化转变,在整个80年代,扶贫工作大方向由“输血式”救助转变为“造血式”救助。进入21世纪后,城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都得到发展,其他专项社会救助项目也逐步得到重视。2021年,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摘编自胡务《社会救助概论》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社会救助制度不同发展阶段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建立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社会救助制度建设的历史经验。
2023-03-02更新 | 301次组卷 | 3卷引用:专题15中国现代史(非选择题)-学易金卷:2023年高考历史二模试题分项汇编(统编版)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81年,俾斯麦意识到光靠“鞭子政策”无法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需要辅以“糖果政策”改善工人的处境。因此,德国先后制定了1883年《疾病保险法》,1884年《工伤事故保险法》扣1889年《老年保险法》。三项社会保险立法均规定了雇工与雇员的职责,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工人的权益。此后,三项保险法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到1911年,德国政府把诸多社会保险法令集合为一部法典,这部法典基本上奠定了现代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这些“湿和的手段”起到了诱使工人离开阶级斗争轨道的作用,还产生了较大的示范效应,西欧各国纷纷效仿。

——摘编自丁建定《试论近代晚期西欧各国的社会保险立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社会保险立法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社会保险立法的影响。
2023-01-29更新 | 222次组卷 | 4卷引用:热点07东西方近现代的社会保障制度-2023年高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专用)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传统的上层最富有阶级和下层最贫穷阶级相对缩小,而介于二者之间的中间阶层却不断扩大,中产阶级日益成为美国的主流社会阶层。社会分层的轴心逐渐由过去以资产为特征。转化为以职业为特征。1970 年,美国白领人数与蓝领工人的比例为5:41980 年,美国白领已占劳动力市场的50%以上。同时,以科技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具有高学历的白领雇员、一部分蓝领雇员以及政府文官等为主体结构的中产阶级群体逐渐形成。

——摘编自石庆环《20世纪美国中产阶级的结构变迁及其特征)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产阶级人数与规模有所萎缩。在英国,20世纪90年代滑落到社会底层的中产人士约有380万人。约占中产阶层总数的14%。同时,社会财富两极分化加剧,1974年美国最富有的1%家庭拥有的财富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而到了2007年,这个比例已经扩大到23. 5%。居高不下的失业率也使中产阶级的生活极不稳定。在美国,1981- 1984年,《财富》杂志前500强企业共裁掉了300 万份工作,1989年的48.5万失业者中,有65%是管理者、专业人士和办公室职员,20世纪90年代初,大企业的雇佣率从1970年的21%下降到10%

——摘编自沈瑞英《西方中产阶级与社会稳定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阶级结构变化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中产阶级出现困境的背景。
2022-11-04更新 | 661次组卷 | 10卷引用:河南省洛平许济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22-23高三上·全国·课时练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这场战争起源于1954年关于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由于当时北方控制在胡志明领导的越南劳动党手中,美国为了在全球遏制共产主义的发展,在日内瓦会议后迅速介入南方,并在1956年支持南方吴庭艳成立越南共和国。越南南北方两个政权分立的局面由此长期化。1961年,美国肯尼迪政府上台后,决定通过有限的军事干涉支持南越政权,使用军事手段消灭解放武装力量。越南的国内冲突由此发展为美国参加的战争。

——摘编自郭辉《战争回声》

材料二 作为世界头号强国,美国在越南战争中拥有巨大的军事优势,但始终无法将这种优势转化为胜势,最后不得不黯然采取脱身政策。……美国把越南民族解放斗争片面视为共产主义势力的扩张而企图加以扼杀,忽视了越南民族主义所蕴涵的巨大能量与坚韧斗志,原以为胜利唾手可得,结果却是久战不决……。美国在西欧盟国离心日益增强的情况下,片面在东南亚追求的霸权利益,忽视英法两个主要盟友在该地区的传统利益和现实政策,结果在越南战争中失去英法的军事支持和政治合作。而侵越战争的非正义性,使美国政府公开宣战和进行战争动员的底气不足,它没有也不能向美国民众充分说明为什么要在越南从事战争。

——摘编自《越南战争的经验教训、特点及影响》

材料三 越战结束后,美国仍将发挥重要作用,并恪守业已承担的条约义务。但除非受到核大国的威胁,美国将鼓励其亚洲盟友自己承担国内安全军事防务的责任,而美则避免卷入越南式的战争。

——尼克松《越南战争之后的亚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发动越南战争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最后不得不黯然采取脱身政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越南战争对冷战格局产生的影响。
2022-10-08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考点37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A卷-纲要下-新高考历史高频考点专项练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发达国家越来越广泛地介入公民社会权利的保护过程,以此形成的公共政策构成了现代国家的核心制度。在这个意义上,现代国家也被称作“福利国家”。在发达国家工业革命的过程中,工人阶级相对于农民阶级,较早获得了福利保障计划。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政治转型、经济危机与公民权利运动共同改造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的凯恩斯主义为政府定义了新的角色。凯恩斯主义提倡政府积极干预市场,增加公共开支,创造就业,扩大福利分配。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美国与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实行政策转向,抛弃凯恩斯主义的遗产,转而拥抱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试图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大规模削减政府的公共福利开支,鼓励私人资本在福利分配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然而民主政治下的政党竞争诱使执政党通过增加公共福利开支,以赢得选举。

材料二   传统计划经济提供了全面的福利计划,政府与单位负责城市人口的福利分配,农村人口则主要依托集体组织。改革开放之后,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的转型以及人民公社的解体,改变了原有福利分配的基础与结构。2003年始,城市与农村地区逐步建立起由政府、市场和个人共同承担的福利制度,在城市建立与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公共医疗改革、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障、工伤保险等,在农村建立起农村大病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等。1999-2006年,国家通过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在中西部地区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产品供给水平,为脱贫致富创造基础条件。2006年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在继续完善落后地区基础设施的同时,加大力度治理重点贫困区,运用财政资金大规模实施易地搬迁,为实现共同富裕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谢岳《中国贫困治理的政治逻辑——兼论对西方福利国家理论的超越》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福利制度同中国福利制度的异同,并概括西方福利制度演变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国福利制度。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俾斯麦在完成德国统一后认识到工人对于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是必须的,他相继颁布了《疾病保险法》《工人赔偿法》《伤残和养老保险法》以及《雇员保险法》《帝国矿工保险法》等。俾斯麦型社会保障模式是在工业化取得一定成就并有较雄厚的经济基础,以及单位和个人都具有一定经济承受能力的情况下实行的。除失业保险由联邦劳工局承担外,其他社会保险的经办机构均不隶属于政府。社会保险最大部分由雇主与雇员共同交纳,双方负担的比例,视险种的不同有所区别,政府在收支不平衡时给予酌情资助。劳动者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的同时也必须尽缴费或劳动的义务。

——摘编自唐紫叶《俾斯麦式社会保障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材料二   西方国家福利制度的创设,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福利制度在财政、就业、社会稳定、思想观念等方面产生了危机。因此西方国家对福利制度采取了一系列的调整措施。除了养老、医疗、失业、社会救济等基本项目外,其他项目逐步削减。美国将社会福利改称工作福利,意味着取得福利收入和服务也要同个人的工作贡献挂钩。荷兰、比利时等国采取对申领福利补助的公民规定一些附加条件的办法,用以促进相关人员的劳动愿望,减少非正常失业人口。英国福利调整的主要特点是私有化,扩大福利提供领域的市场成分。

——摘编自《论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及借鉴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俾斯麦创立社会保障福利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西方福利制度的变化及其积极影响。
2022-04-11更新 | 380次组卷 | 6卷引用:辽宁省2022届高三实战猜题卷(四)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派思想家就提出了精彩纷呈的社会福利思想:管子认为“民为君之本”;孔子称管子所行之政为“德政”,他心目中的德政典范为“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孟子对德政作了更为具体的阐述即“仁政”;墨子指出“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食”,并希望能够予以切实可行的救济。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历代政府都以赈灾济困为己任,如汉代设常平仓平抑物价、备荒赈恤;隋代的义仓在政府监督下直接承担着地方的赈恤责任;以后,养济院、慈幼局、漏泽园等社会救济与抚恤机构纷纷成立。古代福利思想体系中家庭成为实行社会保障的最直接渠道,宗族成为社会福利实施的直接网络,政府成为社会福利的主导者,整个社会则以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为指归。

——摘编自刘华丽、李正南《中国古代社会福利思想综述》

材料二   工业化引发的现实需要和操作的可能性为现代福利国家的产生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对两次世界大战的反思以及应对大萧条的实践催生了近代福利制度。二战后,西欧各国通过了《国民保险法》等一系列社会立法,使建设福利国家成为普法共识,福利制度在经济发展与社会整合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产生了许多负面效应。英国自1948年宣布建成“福利国家”以来,每年的社会保障支出已由65.7亿英镑攀升至615英镑,1951年至1986年,累计财政赤字达1209亿英镑,福利资金主要来源于高比例的税收,这严重地削弱了投资者的热情,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导致失业率和失业人数上升,据统计,欧共体的失业率到1995年平均超过11%,失业人数超过1200万。

——摘编自王彩波、李艳霞《西欧福利国家的理论演变与政策调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福利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西方福利制度产生的原因并概括其困境。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与古代中国福利思想相比,分析近代西方福利制度的进步所在。
2022-04-10更新 | 496次组卷 | 6卷引用:四川省达州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