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发展中国家的成就与面临的挑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1 . [二战与战后亚洲的崛起]

材料一   在二战中,亚洲绝大多数的国家和人民站在世界反法西斯的民主阵营一边,他们以各种方式投入战斗,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从20世纪初开始,亚洲的一些主要国家已经出现争取民族独立的现代民族主义运动,如在东南亚,出现了像胡志明、苏加诺等民族主义领导人,他们建立各种组织,开展反对殖民统治的活动。二战期间,亚洲各国出现的一大批卓越的领袖人物,形成了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思想体系;一些政党也发展成拥有几百万、上千万党员的政治力量。正是由于它们的斗争,新老殖民者在战后卷土重来的企图才不能得逞。亚洲人民在二战中以及二战后的斗争也为独立后的发展准备了思想路线、组织、干部和群众动员的基础。

——摘编自王红生《二战开启了亚洲崛起的历史进程》

材料二   韩国国内市场狭小,缺乏资源,二战结束后的十余年间,政治动荡不安,政府官员腐败,经济增长缓慢。在爆发军事政变的1961年,韩国国民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约占40.1%,第二产业仅占15.2%。20世纪60年代以来,韩国的产业结构经历了劳动、资本、技术密集型三个阶段。在劳动与资本密集型经济增长的基础上,韩国民主政治体制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初步建立,此后,在产业结构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的情况下,韩国民主制度不断巩固、发展。韩国经济与政治互动的历史演进顺序大体为:威权主义——劳动与资本密集型增长——民主政治初步建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民主转型深化。从1987年开始,韩国政治权力的转移不再是通过任命、兵变、暴力等形式,而主要是依靠民众选举、政党竞争等方式。

——摘编自朱海忠《经济结构转变与政治民主化——韩国的个案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二战后亚洲崛起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韩国崛起的国际意义。
2022-08-16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部分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5月摸底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过去几十年里,由于政治体制不能造应非洲国家国情,使多数非洲国家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困境,最为极端的表现形式就是出现政治不稳定(政治动乱和军事政变)。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在1989年发表的报告中指出,非洲经济结构,即“非洲经济的生产、消费和交换格局,是导致不发达和倒退的最根本原因”,贫穷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无法为非洲国家提供经济建设所需大量资金,国际援助已成为大多数非洲国家解决经济发展资金不足的重要补充。非洲地区近年来还出现了一些恐怖组织,诸如尼日利亚的“博科圣地”、索马里的“青年党”等,它们的活动日益猖猴,并且有扩展的态势,这对于非洲经济发展也产生了恶劣的影响。

——据舒运国《试析独立后非洲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

材料二   拉美和非洲两大地区的经济一体化水平都比较低。拉美和非洲地区经济具有严重的对外部世界的依赖性和内部分割性,经济一体化组织多为制度导向型,缺乏坚实的市场基础:一体化组织数量众多且交叉重叠现象均比较严重,不利于一体化资源的最佳配置。非洲在全洲层面的一体化思想和实践明显强于拉美,在一体化的方向上比拉美更为坚定。

——据王慧芝《拉美与非洲地区经济一体化比较:基于历史的考察》

材料三   20142019年非洲GDP增长率(单位:%)

区域201420152016201720182019
非洲3.83.52.23.63.43.4
中部非洲5.73.10.10.72.73.2
东部非洲5.96.54.95.65.45.0
北部非洲1.73.93.35.04.94.1
南部非洲2.71.60.91.61.20.7
西部非洲6.03.20.52.53.43.7

——据张忠祥《非洲经济发展的新态势》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独立后的非洲国家经济发展的阻碍因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代拉美与非洲在经济发展上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3)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代非洲经济发展状况,并谈谈非洲国家应如何更好推动自身发展。
2022-10-22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二战中,亚洲绝大多数的国家和人民站在世界反法西斯的民主阵营一边,他们以各种方式投入战斗,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从20世纪初开始,亚洲的一些主要国家已经出现争取民族独立的现代民族主义运动,如在东南亚,出现了像胡志明、苏加诺等民族主义领导人,他们建立各种组织,开展反对殖民统治的活动。二战期间,亚洲各国出现的一大批卓越的领袖人物,形成了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思想体系;一些政党也发展成拥有几百万、上千万党员的政治力量。正是由于它们的斗争,新老殖民者在战后卷土重来的企图才不能得逞。亚洲人民在二战中以及二战后的斗争也为独立后的发展准备了思想路线、组织、干部和群众动员的基础。

——摘编自王红生《二战开启了亚洲崛起的历史进程:促成亚洲解放》

材料二韩国国内市场狭小,缺乏资源,二战结束后的十余年间政治动荡不安,政府官员腐败,经济增长缓慢。在爆发军事政变的1961年,韩国国民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约占40.1%,第二产业仅占15.2%。20世纪60年代以来,韩国的产业结构经历了劳动、资本、技术密集型三个阶段。在劳动与资本密集型经济增长的基础上,韩国民主政治体制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初步建立,此后,在产业结构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的情况下,韩国民主制度不断巩固、发展。韩国经济与政治互动的历史演进顺序大体为:威权主义——劳动与资本密集型增长——民主政治初步建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民主转型深化。从1987年开始,韩国政治权力的转移不再是通过任命、兵变、暴力等形式,而主要是依靠民众选举、政党竞争等方式。

——摘编自朱海忠《经济结构转变与政治民主化——韩国的个案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二战后亚洲崛起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说明韩国经济结构转变与政治民主化的关系,并分析二战后韩国崛起的国际意义。
2022-08-08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创新发展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检测(四)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初,以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为主要目标的殖民地民族主义席卷亚洲大陆,形成了20世纪亚非拉民族主义运动的第一次浪潮。各种既有民族主义色彩,又有西方先进文化特征的民族主义思潮纷纷兴起,如中国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印度的甘地主义、土耳其的凯末尔主义等,形成了一场出现于亚非拉各国间的民族民主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后,现代民族主义运动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兴起,亚非拉民族主义运动出现第二次浪潮。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亚非拉国家掀起民族主义运动的第三次浪潮,它们利用本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逐步转化所获得的驱动力,摧垮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创建了民族独立国家

——摘编自徐煌《20世纪亚非拉国家的民族主义及其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材料二   回顾历史,非洲国家政局虽总体趋稳,但在独立后的相当长时间里,一些国家政局动荡不安,不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同时,在经济发展道路上,非洲国家在毫无经验的前提下,盲目模仿外来经济发展模式,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从相关统计资料中我们不难发现,从出口商品的品种和数量来看,非洲国家几乎毫无例外处于单一经济结构,而且出口的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农、矿初级原料产品,基本找不到工业制成品或者加工产品。长期以来,非洲是接受国际援助的主要地域之一,2017年约占经合组织发展援助委员会对外援助总额的28.6%,国际援助已成为大多数非洲国家解决经济发展资金不足的重要补充,而这却助长了非洲的依赖综合症,削弱了非洲国家的治理或行政能力,从而加剧了非洲经济发展的困难。

——摘编自舒运国《试析独立后非洲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以来亚非拉国家民族主义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独立后非洲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简要谈谈应如何应对。
7日内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经济技术开发区卓越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工业化与国家的发展】

材料一

18世纪末,德国有80%的人依靠土地为生,农业投资占国家总投资的70%,工业只有2%。英国的工业革命触动德国官僚的神经,一些邦国积极引进英国技术和人才,建立新工厂。1769年普鲁士建立采矿和冶金部,90年代萨克森安装第一台纺纱机、西里西亚建立第一座炼焦炉。19世纪上半叶,为防止英法工业品涌入,德国废除国内关税,建立全国关税同盟。19世纪中叶,德国又兴起了铁路建设的高潮,将主要的工业城市连接在一起,并带动了煤炭-炼钢-机械工业的发展与统合,成为德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性事件。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二战后东亚经济发展起点比拉美低,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遭受战争的破坏。为了巩固东亚在冷战体系中的战略前沿地位,美国为东亚实行初级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提供了经济援助,同时军需用品订单也为东亚开拓了产品销路。60年代中期国际市场对加工工业产品需求上升,西方国家开始进行产业升级换代,大量资金、技术和设备需要转移到劳动力充裕且廉价的地区,东亚抓住机遇开始实行出口导向工业化战略,开始了长达30年的经济高速持续增长。而拉美国家却长期恪守内向发展模式,未能扩大其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深受伊比利亚文化影响,拉美人也存在轻视劳动和创造力,忽视储蓄的价值观。同时据统计美洲科研经费从1995年的95亿美元上升到2002年的110亿美元,但仍然少于韩国。此外有人还注意到在拉美职业群体中,律师、经济学家和医生比工程师多。

——摘编自林震《拉美和东亚现代化模式之比较》等文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东亚现代化发展逐步超过拉美的原因。
2024-05-30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宜荆荆随恩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16年阿根廷宣告独立,然而独立战争并没有改变原有的经济社会结构,一小撮特权阶层占据大量土地,掌握着国家经济命脉。英美等国与统治阶级相互勾结,大肆侵略和掠夺,“在这个国家将近一半的商人是外国人”。地方封建割据严重,国家处于动荡和纷争之中,权力被众多“考迪罗”瓜分。直到1861年,阿根廷才正式成为统一国家。

——摘编自林华《拉美国家独立后50年的阶级矛盾和社会变革》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至一战爆发前夕,阿根廷通过发展初级产品出口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1929年大危机爆发后,阿根廷的进出口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经济模式开始向“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转变。1946年,阿根廷政府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将外资铁路国有化,并新建一系列基础设施。汽车、钢铁、石化等重工业发展迅速,食品加工、烟草、服装等轻工业也得到继续发展。至1949年,阿根廷年平均经济增长率接近6%,工业产量上升了25%。20世纪60年代以后,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暴露出诸多问题,如工业化进程缓慢,制造业占商品出口比重过低,政府积累下大量外债等。民众对政府的经济政策日益不满,并通过选举政治表达出来。新政府陆续出台贸易保护、高工资和高福利等社会政策,“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进一步陷入困境。

——摘编自董国辉《阿根廷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确立的历史进程》

(1)根据材料一,分析阿根廷独立后迟迟没有实现统一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根廷工业化战略的特点及效果。
(3)综合上述材料,为阿根廷现代化之路提出合理化建议。
2024-03-06更新 | 67次组卷 | 4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校2024届高三2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50年前,在欧美产业革命的带动下,阿根廷成为欧洲特别是英国的主要原材料供应地,羊毛、小麦、牛肉源源不断供应欧洲市场,为阿根廷带来了大量外汇收入,到1914年阿根廷人均收入已经比肩德国和北欧国家。19291933年,欧美大萧条来临,全球贸易环境恶化,欧美大国以邻为壑的贸易政策加重了危机,也使阿根廷依托农业出口的经济模式陷入困境。直至今日,阿根廷工业化虽然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是工业体系也只是停留在进口加工装配阶段,生产设备、半成品等严重依赖进口,产能规模受制于农牧业出口部门的创汇能力。一旦国际市场风云变幻,农业部门创汇能力锐减,政府只能靠通过发债、增发货币等方式负债经营。进入21世纪伊始,阿根廷还爆发了全面的金融危机并引发社会政治危机,人均 GDP从原先8000美元腰斩至不到4000美元,成为发展中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社会标本。

——摘编自叶书宏赵燕燕《阿根廷:现代化进程百年迷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根廷现代化面临的经济困境。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阿根廷突破经济困境提出可行性建议。
2024-05-29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阶段性测试四)历史试题
8 . 新兴与发展

材料一   前世界银行经济学家安东尼·范·阿格塔米尔于1981年率先提出了“新兴市场”(Emerging Markets)概念,以进步、发展与活力来概括发展中国家中那部分发展较好国家的基本特征。有中国学者经过综合测算甄选,界定新兴市场国家为30个,简称为“E30”。

新兴市场国家分布示意图(E30,图中阴影部分)

材料二   不同类型国家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DP全球占比(%)

年份

1998—2002

2003-2007

2008-2012

2013

2014

2015

发达国家

55.37

51.23

45.02

42.10

41.48

41.06

新兴市场国家(E30)

35.34

38.96

44.60

47.39

48.03

47.31

——胡必亮等《新兴市场国家的综合测度与发展前景》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新兴市场国家E30的地区分布和发展特点。

材料三   中国“一五”到“十三五”时期对外贸易进出口增长速度趋势表(%)


注:“一五”时期1953-1957“二五”时期1958-1962“三五”时期1966-1970“四五”时期1971-1975以后依次类推……“八五”时期1991-1995“十五”时期2001-2005“十一五”时期2006-2010

——编自海关总署统计分析司《改革开放40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报告》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对外贸易增长速度出现过若干高峰时期。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任选两处高峰时期分析其成因
2023-12-22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顺义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中叶以后,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转变的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了。在工业经济迅猛发展过程中,政府早年所颁布的对商品生产和流通的限制性法令已严重束缚经济的自由发展。同时,随着英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的增强,关税保护制度已成为海外市场的障碍,为经济发展“松绑”已成为形势的需要。从19世纪初开始,英国政府采取多种措施支持经济发展。英国国内生产总值由17811785年的年均1369.3万英镑,增长到18661870年的6924万英镑。

——摘编自刘金源《现代化与英国社会转型》

材料二   巴西的工业化始于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导致的国际贸易萎缩及二战带来的外部条件变化,迫使巴西加速发展原先需进口的本国工业消费品。二战后,巴西政府开始制定全国性发展计划,不仅对汽车、钢铁和家用电器等基础工业部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还制定了保护国内市场的政策。19561961年,巴西政府完成或基本完成了包括5个部门30个项目的目标计划,建立了汽车、造船以及重型电机等制造业。同时,钢铁、重化、造纸等工业部门也取得很大发展。

20世纪60年代末,靠国家高投入、高保护和大量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推进的进口替代工业化,导致巴西民族工业失去了发展活力,国内积累不能满足经济快速增长的需求。 为此,巴西政府决定采取外向型的发展模式。19681974年巴西经济的年均增长率为10%,被誉为“巴西奇迹”。

——摘编自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世界近现代史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英国与巴西工业化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巴西工业化不同于英国的原因及其启示。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初,以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为主要目标的殖民地民族主义席卷亚洲大陆,形成了20世纪亚非拉民族主义运动的第一次浪潮。各种既有民族主义色彩,又有西方先进文化特征的民族主义思潮纷纷兴起,如中国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印度的甘地主义、土耳其的凯末尔主义等,形成了一场出现于亚非拉各国间的民族民主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后,现代民族主义运动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兴起,亚非拉民族主义运动出现第二次浪潮。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亚非拉国家掀起民族主义运动的第三次浪潮,它们利用本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逐步转化所获得的驱动力,摧垮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创建了民族独立国家

——摘编自徐煌《20世纪亚非拉国家的民族主义及其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材料二   第三世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通过民族独立而形成的现代民族国家的集合体,处在现代世界体系中的边缘地区。第三世界国家在现代世界体系中占据着相同的结构性位置,这在一方面决定了建立政治秩序和实现经济发展是它们的核心任务,另一方面也决定了第三世界国家存在着共同的政治主题。二战后,第三世界国家的共同政治主题经历了从政权建设向民主转型的变化,到20世纪80年代,很多第三世界国家在工业化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实现了民主转型,但自由民主体制在第三世界国家建立有效的政治秩序的效果甚为不佳,不仅没能恢复政治秩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契合性,而且难以调和政治冲突以及持续动荡的政治局势,进一步打击了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和社会基础。

——摘编自汪仕凯《第三世界的政治主题转换及其对世界政治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以来亚非拉国家民族主义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第三世界政治主题转换的影响及制约因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