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十分重视地区间组织的地位和作用。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中国是该运织的创始成员国和主要推动者。上合组织在建立之初将自身定位为以维护地区安全为宗旨的地区性多边合作组织,随着国际秩序中地区整合的速度上升,周边国家合作需求增加,上合坦织开始向加强区域内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合作等方向转型,但安全合作仍是上合组织最重要的支柱,其他领域的区域合作都不开安全基础的建构。

——编自平《上海合作红织:继往开来前景广阔》

材料二   2017年,中国和非洲联服确立了在发展战略、开展和平安全、加强公共卫生、开展人力贤源开发、密切在国际与地区事务联系上的五个领域合作,前四个主要在于促进非盟在安全、卫生、人力资源、规上的能力建设,这种并附带任何政治条件、尊重非洲自主发展意愿的合作模式,与西方附有多重政治条件的援助形成鲜明对比。后一个目标则是为了加强中国和非盟在国际事务上的多边协调,拓展了双方合作与发展空间。

——摘编自《王毅中国与非盟五个优先合作领域》等

(1)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与上合组织、非盟在合作方面的异同。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与两个国际组织加强合作的时代背及积极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自1815年以后一直采取不结盟政策,即所谓的“光荣孤立”政策。这不意味着不与其他国家合作,“光荣孤立”只意味着英国在任何时候都不与其他国家缔结正式的军事同盟关系,不让自己被别国的利益拖入战争,从而能最大限度地维护英国独善其身的地位。19世纪末,欧洲大国纷纷结盟,英国认为这些结盟有助于维持欧洲的均势。

——摘编自刘成《19世纪英国孤立主义外交政策辨析》

材料二   二战期间,戴高乐与丘吉尔讨论欧洲前景时,丘吉尔总是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他对戴高乐说:“在大海和你之间,我将始终选择大海。”这深深印在了戴高乐的脑海之中,他认为英国是一匹“潜伏在欧洲的特洛伊木马,它始终向往辽阔海域,而不是欧洲大陆”。

——摘编自(法)让·拉古都尔《戴高乐全传》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光荣孤立”政策的本质。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英、法、德三国关系为例,概述20世纪上半叶英国为维持欧洲大陆势力均衡所作的努力。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英国脱欧。
(3)结合上述内容,说明影响英国和欧洲大陆关系的因素。
2024-05-16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临考预测历史押题密卷A卷
2024·全国·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启动了“报导中国项目”,强调要在亚洲人中培养一种更强烈的意识——国际共产主义威胁亚洲国家和个人的利益。项目的宣传内容或放在国际知名英文报刊(私媒)上发表,或给美国的其他宣传站点(官媒)提供材料,由这些宣传站点在当地英文媒体中传播,但基本都隐去美国政府这一消息来源。1959年之前该项目只局限于亚洲,后来扩展到了55个国家。1960年美国明确地把该项目等级列为国家安全层级,宣传语言也从原来的只有英语到后来增加了西语和葡语(拉美)、法语(非洲)、阿拉伯语(中东)等。

——摘编自翟韬《美国在第三世界涉华宣传的缘起和发展(1949—1969)》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晚期以来,美国意识到第三世界的运动越来越脱离美国的设想,还影响其对外政策。同时,美国方面还观察到,中国对第三世界国家广泛使用“人民外交”的策略,他们认为这是中国通过在国际领域里运用“统一战线”策略打开外交工作局面的重要方式。

——摘编自沈志华、梁志主编《窥视中国:美国情报机构眼中的红色对手》

(1)根据材料一、概述美国涉华宣传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进行涉华宣传的原因。
2024-03-26更新 | 35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猜题卷(三)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海上格局指国家力量在海上的对比态势。16—17世纪,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先后成为海上霸主。17世纪中后期,在与英国海战失利后,荷兰霸主地位被取代。18世纪至19世纪初,英国多次击败法国,维持了海上霸权。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海权崛起,英、美、法、日等海权国家并立。二战结束后,美国海军成为独一无二的海上力量。21世纪以来,“海上多极”趋势明显。

海上格局转换的焦点集中在两大方面:一是关于力量对比的竞争;二是关于海洋规则的博弈。西方国家强调“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但在对海洋规则的理解上,各海洋强国存在严重的认识分歧。尤其在主权和安全理念方面,奉行霸权主义的美国与后发海洋国家中国、俄罗斯和印度等存在着较为尖锐的矛盾。国际秩序的建立或塑造离不开实力的支撑。

随着全球社会的发展,各海洋强国既需要在经济方面相互依存,又需要在全球治理上协调一致。由于海洋环境恶化、自然或人为灾害等全球性问题进一步发酵,人类正在迈入全方位认知、利用和保护海洋的新时代。

——摘编自胡波《从霸权更替到“多极制衡”》


(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以来海上格局演变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海上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
2023-07-10更新 | 2238次组卷 | 13卷引用: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重组卷01(新高考七省专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到17世纪上半叶,白银以史无前例的数量流入欧洲,金钱的强大作用支撑起了一个虚拟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的交易手段是贵金属,共同纽带是信贷与信托,欧洲建立了海外商业帝国,从白银流动中汲取了能量。他们的资源更加充沛,竞争心更加活跃,金钱成了基督教世界的腐蚀剂。随着贵金属的大量涌入,人们对信贷的态度有所放宽,西欧和中欧部分地区金融的复杂程度不断加深,更重要的是,商业的交易成本下降了,运输变得更容易,借款变得更简单,但通货膨胀成了一个无法逃避的现实。

——摘编自马克.格里格拉斯等著《企鸡欧洲史1517—1949》

材料二   就海上格局而言,人类历史大致经历了16世纪前的区域格局阶段、1500—2000年的单极主导阶段,以及正在进入的一个多极格局阶段。

——摘编自胡波《从霸权更替到“多极制街”—16世纪以来的海上格局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白银大量流入后欧洲社会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二曲线图所示的海洋格局予以说明。
2023-11-08更新 | 98次组卷 | 4卷引用:黄金卷06-【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天津专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拉美一体化思想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独立战争时期,拉美的“解放者”西蒙·玻利瓦尔提出“组成一个联邦”的思想。他主张“把整个新世界组成一个国家,用统一的渠道使各个部分同整体相连”,他认为拉美各国有“共同的经历、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风俗习惯、共同的宗教信仰以及共同的事业、原则和利益”,这是拉美实行一体化的依据。在其努力下,1826年6月22日至7月25日,美洲联盟第一次大会在巴拿马举行。他是人类历史上首次提出以团结、联合、统一和整体论为主要内容的一体化思想的伟人,是拉美一体化理论的奠基者和积极推动者。

——摘编自洪国起《玻利瓦尔主义与拉美一体化》

材料二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拉美一体化的发展虽历经波折,但经过40多年的发展,几乎所有拉美次地区都达成了一体化协议,几乎每个国家都以某种形式加入了一个或多个区域性组织。60年代成立的中美洲共同市场、拉丁美洲自由贸易协会和安第斯共同体等一体化组织,70年代成立加勒比共同体和共同市场、拉美经济体系,80年代成立了中美洲共同市场和拉丁美洲一体化协会,90年代成立了南方共同市场,而2004年成立的南美国家共同体使拉美一体化进入一个新阶段。

——摘编自张建《地区主义与拉美一体化——以南方共同市场为例》

(1)据材料一,概括“拉美一体化”能够实现的条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拉美一体化”的具体诉求。
(2)据材料二,分析“拉美一体化”的发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拉美一体化”未来发展的认识。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60年代脱钩战略问世,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摆脱不发达状况,扭转现行状况的代表性主张。二战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纷纷挣脱旧殖民主义的奴役并取得独立,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展现出强劲的力量,持续表达自身摆脱依附、独立发展的正义诉求。以不结盟运动为象征,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作为去依附脱钩主体的尝试性实践取得了初步发展。

伴随着全球化日益深度发展,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应对发展中国家崛起带来的挑战,也喊出了脱钩的口号,试图同具有战略竞争关系的特定国家断然脱离有关领域的密切联系,以维持优势、独霸资源、摆脱困局,成为“逆全球化”思潮的主要招牌。一些西方大国政府和保守政客出于自身体制危机和无力应对发展困局的窘况,凭借自身优势,通过压制、围堵发展中国家崛起,以求继续维持霸权。

——摘编自许鹏《脱钩:去依附战略与“逆全球化”思潮之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脱钩战略”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逆全球化”力量的变化,据此谈谈你对“逆全球化”的认识。
2023-10-11更新 | 166次组卷 | 5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八中学2023届高三高考最后一卷历史试题
8 . 材料题解析题

材料一   1989年1月乔治。布什总统入主白宫,展开了积极活跃的外交政策。同年12月美国为维护其在巴拿马运河区的利益,武装入侵巴拿马。1990 年在伊拉克公然入侵科威特后,推动联合国通过了谴责伊拉克的决议,并筹建了一支由数十个国家组成的反伊联军。在4年执政期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0.7%,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增长率最低的时期。1992年克林顿上台,早在竞选时期,他就提出了其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根据新形势的变化,构筑新军事力量,确保美国利益与安全受到威胁时,能做出有效的反应并取胜;推进世界民主化;巩固美国经济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执政期间,确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安全理念;民主不分国界,安全不可分割。

——摘编自金重远等《世界现当代史》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已同110个国家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与美国.日本和西欧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也发生了根本变化。邓小平提出不以意识形态差别考虑国家关系的新思路,强调不干涉别国内政是国家关系应遵守的原则。邓小平要求把文化建设同经济建设一样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目标。具体到对外关系上,明确提出经济开放的同时,文化也要对外开放。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对外开放作为一项不可动摇的基本国策,不仅适用于物质文明建设,而且适用于精神文明建设”。90年代初,江泽民提出“求同求和”与“全面参与”的外交思想。北京申奥和上海申博的成功是中国全面参与国际事务,让世界更多了解中国的重大举措。江泽民还将国际新秩序理论的内容从政治与经济扩展到政治.经济.文化和安全四个方面。

——摘编自杨悦《新中国文化外交70年——传承与创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外交政策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外交措施
2023-11-16更新 | 45次组卷 | 5卷引用:东北三省三校(哈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中学)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代表耆英在与英交涉时,曾在奏折中提出:“务求上持国体,下顺夷情,通盘筹算,以为永绝祸根之计”的外交建议。而在1843年初,两广总督耆英和钦差大臣广州将军伊里布,先后上折提出“与其守旧章致我棘手,莫若因势利导,一视同仁”。他们的意见和应对之方,触动了道光帝求和自保的心态,于是宣布“自应于俯顺夷情之中,示以限制”。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在国内外矛盾及压力的双重打击下,逐渐与西方靠拢,洋务派的兴起并取得外交实权,最终促成合作政策并肯定了条约体系。深层次则体现了清政府天朝中心观的动摇及近代世界观的产生。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慈禧授权李鸿章与列强商谈议和,提出“量我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卖国求和的原则,表明大清帝国从此在事实上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的附庸。

——摘编自李敏《试论中国近代外交政策的转型》

材料二   冷战终结后,在相当一部分美国人中盛行着如下一种心态:冷战结束了,美国胜利了,现在是美国解决自己国内问题的时候了,主张美国应该保持其行动自由和战略独立性,远离外部冲突和战争的新孤立主义。然而,共存于世界环境中,当一些地区发生战争把美国及其盟国连接起来时,美国的一部分人则主张尽可能地采取国际多边行动,尤其是联合国在协调威慑和打击侵略方面应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的另一些派别认为,美国要聚集起足够的力量和意志来保持国内和国际和平,保持美国作为单极世界中无可争议的领导者,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而海外平衡正是一种适应正在出现的多极化世界的战略。还有一些支持者对冷战后美国的世界地位感到乐观,认为美国今天是唯一的世界超级大国,它“享有战略上和意识形态上的支配地位”,具有霸权影响力和权威,因此要研究如何保持美国的优势地位。

——摘编自任晓《冷战后美国重塑外交战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政府外交指导思想发展的基本脉络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冷战后美国国内的外交战略思路。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构建新型大国外交关系的认识。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地理大发现后,人类确立了以海洋作为通道连接世界的意识。美国历史学家马汉(18401914年)认为,国家繁荣来源于贸易,贸易依靠海洋交通。马汉在其海权理论中提出制海权决定一个国家的国运兴衰。1945年,美国把“大陆架”概念引进海洋法,宣布“处于公海下但毗连美国海岸的底土和海床的自然资源属于美国。”1982年联合国通过《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确认了群岛国、专属经济区的概念,重新定义了大陆架的概念。寻找新的生存空间,开发海洋国土,占有海洋资源,自此成为沿海国家的海洋战略。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开始形成由海洋控制陆地的海洋观,力图以海洋作为基地,对濒海地区进行控制干涉。

——摘编自刘新华、秦仪《海洋观演变论略》

材料二     

时间重大事件
19589发布《关于领海的声明》,提出中国“领海宽度为12海里,这项规定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领土”。初步建立中国领海制度。
19965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之后相继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海洋法律体系。
2003年和2008国务院先后印发《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推进海洋开发战略。
201311国防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的声明》指出,要做好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的准备,提高海洋维权能力,坚决维护我国海洋权益。

——摘编自张峰《中国共产党海洋观的百年发展历程与主要经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美海洋观的共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20世纪中叶以来中美海洋观发展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树立正确海洋观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作用。
2023-08-28更新 | 153次组卷 | 4卷引用:2023年福建省高考历史猜题卷(五)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