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分封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67 道试题
1 . 商代国家体制有内服与外服之分,外服异姓方国居多,且内外服之间没有建立隶属关系。西周时期,大规模分封宗室子弟和功臣,这些诸侯国必须服从周天子的领导。商周政治体制变化反映的历史趋势是
A.部落血缘色彩增多B.国家政权的强化
C.财产地域观念淡化D.等级制度的瓦解
2 . 夏商周三代时姓与氏分离,姓源于母系氏族且多带女字旁;氏则主要来自父系贵族的封国封地。战国至秦代以来,姓氏逐渐合并而简称为姓,而氏则专指女子出嫁后的娘家。这一变化反映了
A.民族融合趋势促进姓氏发展
B.国家的统一使姓氏走向规范
C.女权社会被男权社会所取代
D.传统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崩溃
3 . 至春秋时期,家臣制进一步发展完善。异姓家臣的任用冲击了世卿世禄制,家臣的选任逐渐突出贤能的重要性,家臣的职能由管理卿大夫家事扩展到执掌国家政权,家臣权力上升且家臣身份也呈现多样化的发展。家臣制变化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A.利于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B.强化了“家国一体”的观念
C.推动了宗法制的发展完善D.社会阶层固化趋势逐步增强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昔周公吊(感怀)二叔不咸(通“贤”),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左传》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清代是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的终结时期……伴随着清朝统治的稳定,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和政府首脑的地位空前加强。清朝皇帝都亲理朝政,这在历代最高统治者中也是少有的。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材料三   中国古代行政权力的运行机制……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或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或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

——摘编自赵沛主编《中国古代行政制度》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两种制度。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西周至秦朝国家政治体制方面变化的趋势。
(2)根据材料二,归纳清代进一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根据材料三,总结君主专制背景下分权辅政的模式,试举两例予以说明。
2019-05-26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合水县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5 . 地方行政制度和选官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而成者也。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材料三   忽必烈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以便直接控制、处理政务……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

——《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四   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的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制度相比于以前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影响。
(2)材料二中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有何弊端?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析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影响。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文官选拔的特点和作用。
2019-09-26更新 | 78次组卷 | 2卷引用:2019年天津市杨村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尽管经历多次变迁,统一才是历史的主流,得以造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材料一   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下面是两幅古代不同时期的山东地图

材料三   (它)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元代是有中央无地方的,中国只是其征服地,像英国的香港。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卿、大夫、土、庶民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的制度因素是什么?有何特点?后期产生什么问题?
(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二中图一、图二所属王朝在山东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的名称及其影响。
(3)材料三中钱穆论述的是哪一制度?钱穆认为该制度的缺点是什么?
(4)综上所述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变化的趋势。
2019-01-24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江浦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当周代贵族从周王那里接受头衔或封号时,他们把这些头衔、封号刻在礼器上,向祖宗汇报。与此相反,战国时期虽然农民的赐姓或者封号显示其地位是政治秩序中、法律意义上的名自由人,却被刻写在最终上交给君主的登记簿上。”这变化反映了战国时期
A.分封制的社会基础扩大
B.农民已摆脱贵族政治压迫
C.君主权威出现专制趋势
D.宗法关系已丧失政治意义

8 . 政治制度文明是一个社会政治文明的基本载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着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唐初每事先经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继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并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只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三   有明(明朝)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宰相始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置相)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的“创制”和秦朝以后的“变局”分别是什么?

(2)材料二体现了唐朝中央机构有何重大的调整变化?这种变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3)材料三中“罢宰相”的“高皇帝”是谁?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革的主要趋势。

9 . 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只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三   废丞相后与丞相地位近似官职的基本情况表:

时间

职位

基本职权

明朝中后期

内阁首辅

拥有票拟权,但不是法定的宰相,地位经常受到挑战

材料四   辽宁省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在整理档案时,意外发现了一份很多学者都未见过的“廷寄”。“廷寄”就是皇帝写给大臣的密信,系用牛皮纸封制,两行漂亮的繁体楷书书写在信封两侧:“署理军机处封寄,候补侍郎廷开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的“创制”和秦朝以后的“变局”分别是什么?   
(2)材料二体现了唐朝中央机构有何重大的调整变化?这种变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3)明朝废除丞相制度的原因有哪些?据材料三指出明朝内阁是什么性质的机构?
(4)材料四体现的机构名称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以上四则材料所反映的政治制度的演进趋势。
2018-10-15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永安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宣王的时候,已无力决定鲁君的继承人。…周平王东迁洛邑时,天子地位已等同于诸侯了。此后,问天子传国九鼎轻重的事情出现了,用箭射伤天子肩膀的事情出现了,天下大乱,再没有人把天子看作天子了。周王朝的统治权分散到12个诸侯国,战国又并为7个强国,被很晚才封为诸侯的秦国灭掉。(《中国政治制度史》)新皇帝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他还解除了除他自己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装;下令迁徙各国的旧贵族到首都,以便监视他们。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秦朝推行郡县制,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全国36郡,郡设守掌政事;尉掌军事;监御史监察官吏。地方长官可自辟僚属。元代疆域辽阔,分全国为10个行省,行省代表朝廷的意志和利益,“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某些原有性质”(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成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得力工具。“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行省官吏的选用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中央在行省也构制了监察行省、防范其擅权坐大的特殊机制,“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历代名臣奏议》卷273)。秦汉地方行政区划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历史传统因素确定,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元代行省区划将自然、人文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为省级行政区,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周、秦时期国家管理制度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据材料二,元朝行省制与秦汉郡县制相比有哪些特点?行省制的实行对中国古代国家管理制度的发展有哪些进步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