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大跃进运动与人民公社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 道试题
1 . 新中国成立之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探索中不断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19521990年粮食产量统计表(单位:万吨)

年份1952195819591961196219841990
产量16392200001700014750160004071243500

材料二   1992年,邓小平对深圳等地视察发表南方谈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中国大地。在政策先行优势削弱的情况下,在全国各地开始的新一轮“招商引资”大赛中,深圳由于可以利用的土地有限、资源有限、环境承载力有限,输给了后起的内地城市。大量技术含量偏低的“三来一补”加工型企业纷纷流出。正因此,在全国其他地方大肆进行“招商引资”时,深圳却果断把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柱。

——摘编自《科技日报:从“杀出一条血路”到“走出一条新路”》


(1)材料一表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和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农业生产发展各呈现怎样的特点?依据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其政策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深圳地方政府打破经济发展困境的措施以及90年代深圳经济持续发展的国内有利因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如何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认识。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也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的夙愿。旧中国的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只占很小的比重,1949年现代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7%,而且发展极不平衡,仅有的一点工业基本上集中在沿海城市和地区。……到1952年工业已经恢复并超过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但总的说来,中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杨先材《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

材料二   轻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比重表


材料三   邓小平曾说:“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必须打破平均主义,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比较快地先富起来,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

——《邓小平与当代中国思想解放》

材料四   “那时候我去广西火车站坐车,车站上就挂着大幅标语,写着‘坚决抵制来自广东的资本主义倾向’,郭华雄回忆说。当时很多人认为搞改革开放是资本主义的东西,有很多名词,如“苏修”“资本主义搞复辟”等。一开始,特区的建设只是作为一个试点,当时珠海景山路的左边是特区,下边就不是了,它的区域最开始只有8平方公里,后来扩大到10平方公里,最后才慢慢扩展到整个珠海。“

——摘编自《“珠海经济特区好”》


(1)依据材料一、二,分析建国初期我国工业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在农村中的表现是什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主义建设方针有什么转变?从中你有何启示?
(3)材料四中反映了珠海经济特区初创时期有什么问题?经济特区的创办有何意义?
3 . 养猪与民生问题密切相关。建国以来,我国养猪政策屡有调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某地宣传壁画


材料二   1960年北京市民每月每人凭票证计划供应猪肉2两,为缓解这种情况,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出“白地霉”,将其置于淘米水中进行繁殖,厨师加上淀粉、藕粉和色素着色,做出红白相间、红烧肉状的“人造肉”。……之后,政府发布《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指出养猪应该两条腿走路,公养和私养并举,公养猪应该以小队和食堂为主,社员户养猪也应该鼓励。

材料三   2018年4月以来,受非洲猪瘟疫情冲击等影响,今年猪肉供应相对偏紧,价格上涨较快。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印发,从促进生产、加快恢复、加强生猪产销监测、完善市场调控机制等6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措施要求,相关部门都出台了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加快构建现代养殖体系,完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

—— 摘编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2019年9月11日)


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中的“社”指什么?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肥猪”壁画所反映的经济政策,并做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为了解决猪肉供应紧张问题,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
(3)材料三中针对猪肉涨价,中央政府采取的应对手段与六七十年代相比有何变化,理论依据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促进猪肉供应恢复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020-07-15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选修)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中国当时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从理论上讲,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联系在一起。主要矛盾决定主要任务。毛泽东在改变八大关于主要矛盾的提法以后,却坚持把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作为主要任务。从1957年冬到1958年发动的大跃进,正是为了替已经建立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加强物质基础。这样,在1957~1958年,在毛泽东的理论中,发生了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不一致的情况。

——摘编自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材料二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大力倡导种植,在国家不再为粮食的严重不足所困扰时,赫鲁晓夫日益把发展农业的措施变为自己的主观想象,提出通过和平经济竞赛,在肉类生产和牛奶产量等方面赶超美国的任务。且在其执政时期,国家在农业机器设备等方面进行了扶持,如在1955~1956年间调往东部地区的拖拉机就多达20多万台,约为全国提供给农业机器总数的1/3。在政策的鼓励下,仅1954年上半年就有4万人去西伯利亚垦荒区。这种做法到了许多从事农业具体工作的人以及科学家的怀疑和反对。

——摘编自李明海、吴玉霞《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农业改革及评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八大确立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苏两国经济发展的共性,并谈谈从中得出的启示。
2020-08-16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北海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B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表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1950—1965年中国农业税征收情况表(税额单位:细粮亿公斤),对表格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时段农业实产量实征农业税农业税占实际产量%
合计正税附加合计其中:正税
经济恢复时期3806.05494.54443.8850.6613.0011.70
“一五”时期8017.80933.21847.4585.7611.6010.60
“二五”时期6983.20833.32745.6687.6611.9010.70
1963—1965年5004.50374.02333.4240.607.506.70

A.1950—1965年中国实征农业税始终呈现下降趋势
B.“一五”时期农业税增加是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结果
C.“二五”时期农业产量下降反映经济领域已出现“左”倾错误
D.1963—1965年农业产量下降说明当时国民经济混乱不堪
6 . 如表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1950~1965年中国农业税征收情况表(税额单位:细粮亿公斤),对表格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1950~1965年中国实征农业税始终呈现下降趋势
B.“一五”时期农业税增加是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结果
C.“二五”时期农业产量下降反映经济领域已出现“左”倾错误
D.1963﹣1965年农业产量下降说明当时国民经济混乱不堪
2019-03-28更新 | 95次组卷 | 2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届高三月考试卷(七)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6年2月8日,周恩来主持国务院第24次全体会议,讨论《关于目前私营工商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若干事项的决定》。他告诫大家:“不要光看到热火朝天的一面。热火朝天很好,但应小心谨慎。要多和快,还要好和省,要有利于提高劳动效率。现在有点急躁的苗头,这需要注意。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不可损害,但超过现实可能和没有根据的事,不要乱提,不要乱加快,否则就很危险。”

——摘编自《1956年周恩来因反冒进与毛泽东生隙》


(1)据材料概括周恩来对经济建设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十年中出现了哪些失误?

材料二   1993年2月制定《产品质量法》,明确产品质量责任,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1994年1月施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

1995年6月通过《保险法》,国家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经济立法的作用。

8 . 阅读下面材料并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2年一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被全面否定,曾经提出洋务运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学者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受到批判。80年代初出现了一股研究洋务运动的热潮,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争论较大,但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据《洋务运动研究的回顾》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对洋务运动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

2018-09-30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阳高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模块结业考试二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这一时期,由于人口剧增,且大量劳动力从农业生产部门流失等原因,粮食在局部地区经常出现危机。例如北宋仁宗时朝廷每年要从江南等地买米200万石。因此,封建统治者继续倡导重农思想和相应政策,认为“养民之政,务必务农”。“善政之要,惟在养民。养民之政,必先务农。农政既修则衣食足,衣食足则爱肤体,爱肤体则畏刑罚,畏刑罚则寇盗自息,祸乱不兴。是圣人之德发于善政,天下之化起于农亩。”从社会政治角度对粮食问题做进一步的阐述。因此,这就要求“复游散之流,抑工商之侈,去士卒之冗,劝稼穑之勤。”要求当时的“浮其业者”(主要是指脱离粮食生产的游闲之民,也就是依附在社会经济上的巨大负担),回归粮食生产第一线去,以确保粮食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从而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物质保障。

——摘编自吴宾《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材料二   短缺是这一时期我国粮食安全政策的逻辑起点,由此出发形成了与我国经济社会特征相适应的经济体制和制度安排,并且这类安排带有明显的共生关系。尽管我国工业、城市优先发展的发展战略并非是城市利益集团压力的结果。但从实际来看,统购统销和压低粮价本质上是一个城市集团收益,而农民集团受损的制度设计。农民作为粮食的生产者很难从粮食中得利,种粮经常处于亏本状态,进而抑制了粮食的扩大再生产,粮食产量在国家的推动下缓慢增长。城市居民作为消费者,可以长期以低价获得粮食这种生活必需品,一方面造成粮食的浪费,另一方面形成了粮食不可上涨的固化思维。这种在事实上形成的利益格局提醒了路径依赖和制度锁定的特征,成为此后粮食安全政策的重要约束条件。

材料三          1978年以来我国的粮食安全政策演变


时间段                                                       主要特征
1978-1984     粮食购销政策不变,提高粮食收购价格,计划调控方式初步转变。
1985-1990     废除粮食统购制度,建立价格双轨制,扩大市场对生产的调节。
1991-1993     通过购销同价和保量放价政策,废除粮食统销制度,力图发挥市场作用。
1994-1997     通过宏观调控,确保粮食安全,发挥稳定器作用,同时调节农民收入。
1998-2003     在供求改善的前提下,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
2004年以来   健全粮食宏观调控体系,推进城乡统筹、四化同步发展、城乡发展一体化。

——以上均摘自周庆元《建国以来党领导粮食安全工作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


(1)根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北宋、1978年以来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思路异同点。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个阶段粮食增长的不同态势并分析其原因。
2019-12-25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一中学2019年高三12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欲于器用服玩之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且愚民见工匠之利,多于力田,必群趋而为工,则物之制造者必多,物多则售卖不易,必至壅滞(不流畅)而价贱。是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农,而并有害于工也。小民舍轻利而逐重利,故逐末易而务本难。苟遽然绳之以法,必非其情之所愿,而势所难行。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如此日积月累,遂成风俗。虽不必使为工者尽归于农,然可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

——摘自《清世宗实录》卷五七

材料二   农业调整法:国会的政策在于——

第6条(a)兹授权农业部长,如棉花生产者书面同意将其1933年的棉花产量至少较上年减产30%,而且不增加每一英亩的施肥费用时,农业部长均得与之订立特权买卖合同,商定售予该生产者以数量不超过其前一收获年度所减产量的棉花;(c)……此项减少棉花产量的协议应载有另一条款,即棉花生产者不得将生产棉花的土地用于生产全国出产的任何其他农产品,以供直接或间接出售

第8节为了实施所宣布的政策,农业部长有权——

(1)通过与生产者达成协议或其他自愿方式,规定任何基本农产品的种植面积和减少其供销的产量,或二者并减,并规定与此有关的地租和津贴报酬,按照农业部长认为公平合理的数额,从供此项报酬的款项中支付。

——摘自王春良编《世界现代史文献与要论选编1900—1988》

材料三   1953—1962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年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世宗认为“本末”之争的焦点。他主张以什么方式解决“本末”矛盾。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本末”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农业调整法》的直接目的并概括其内容。
(3)根据材料三,归纳1953年至1961年中国粮食产量的总体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政治因素,并说明1962年粮食产量比1961年增加的主要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